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向迎随补泻法配合电针法治疗面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伟杰  陈文娟 《光明中医》2009,24(2):243-244
目的:观察针向迎随补泻法配合电针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面瘫患者辨证运用针向迎随补泻法配合电针法进行治疗。结果:辨证运用针向迎随补泻法配合电针法治疗面瘫有效率达96.7%,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述出针补泻的临床意义,为临床针刺提供参考。方法:以出针的临床现状为出发点,通过整理《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及各版本《刺法灸法学》中与出针补泻相关的内容,并回顾后世学者对出针补泻手法的研究和应用,来论证出针补泻的重要性。结果:出针补泻的应用和重视程度不够,但古今文献对出针在补泻手法中的作用均有记载,且后世对出针补泻的重要性论证丰富,出针补泻的疗效观察确切可靠。结论:出针过程中的补泻意义重大,临床工作者应重视出针的补泻。  相似文献   

3.
窦默是金元时期针灸名家,曾从师于山东滕县名医李浩,其著作《针经指南》从临床实际出发,对穴位、针刺方法、得气、针灸宜忌等方面作了深入的阐发。窦默特色针法体现在临证重视经络,针具方面偏爱使用毫针,取穴方面重视特定穴,倡导使用流注八穴。针刺时强调神朝、气至,强调针下手感,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针刺时进针重视押手,主张双手进针,提出针刺十四法(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摄、按、爪、切、扪)的具体操作。善用综合补泻法,并创寒热补泻法,后世基于寒热补泻发展出"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验证3种不同针法的临床效应,特进行了如下实验观察。将运动系统痛证患者96例,随机分成3个组。其中男性58例,年龄为23~64岁。补泻组根据辨证用复式手法(烧山火和透天凉)。电针组用G6805连续波(每分钟40次脉冲),留针15分钟。一般针刺组,直刺得气后留针10分钟,中间捻转行针1次。观察结果表明:在镇痛效应方面,以补泻为最优,即时止痛率达26.7%,总有效率组间差异不显著;就局部得气来说  相似文献   

5.
从针感、得气、气至的概念和内涵入手,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针感是针刺入皮肤后产生的特殊感觉,包括医患双方的感觉。得气是指气至针下及能够产生后续疗效的最佳机体状态,其表现形式包括针感、隐性针感和无针感三种,与针刺的层次有关。气至涵义较广,是从针刺前至针刺取效整个过程的机体状态,既是针刺的前提,也是针刺取效的表现,包括了得气和针感。临床操作过程中,全程都需守神以达气至,在补泻前后既要重视针感的表现,也当明确在不同层次的其他得气表现,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气"穴不仅是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结构,且在刺灸治疗时亦是施术定位的评判标准。针刺调气关键在于补泻,而补泻的关键是如何辨气,如何辨正邪大小。"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意欲调气,需要医者先"治其神",医者要摒弃杂念,内省自视,保持极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守神。"针响""医者得气"及"二次得气"在治疗层次上相差较大,前两类处于致病的启动阶段,施术者必须在"针响""医者得气"的基础上判别疾病的阴阳盛衰及证候的寒热虚实,诊其脉气大小后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才可激发"二次得气",这是针刺得气补泻的内在本质。"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守门户运用于临床即是守神。临床上运用"气"穴时应擅于调气与治神,二者中调神为先导,调气为关键,"以神导气,令气易行,以意通经",达到经脉调畅,血脉通利,阴阳调和之效。  相似文献   

7.
针下辨气是针灸临床的重点、难点,也是针灸取效的关键,其作用贯穿于针刺操作始终。赖新生教授认为取穴、得气、补泻、出针均与医者针下辨气密切相关。本文阐述针下辨气于针刺各环节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显著提高针灸疗效。  相似文献   

8.
陈香梅  赵海生 《河南中医》2011,31(2):119-120
根据月经后期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其证型以肝郁气结为主,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可达到养血疏肝,健脾行气之功效,补泻兼施,津血并调,肝脾同治,每有良效。  相似文献   

9.
周建伟主任中医师认为:(1)经络学说,自分系统,创立"五输—经别循行系统";(2)穴有功用,亦有偏性,建立"腧穴证治"临床辨治体系;(3)辨证施术,尤重补泻,独创"头针徐疾补泻手法";(4)针灸意外,防患未然,主张依据针下阻力应变防范针刺意外。  相似文献   

10.
从十二经气血常数理论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探讨了它与中药配伍、针灸选穴配伍、针刺补泻、针刺感应、刺络放血、推断疾病预后等的关系,认为对提高针药疗效、扩大针药治疗范围、开拓众多的有效疗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认为动眼神经麻痹的基本病机为气血亏虚、经络瘀阻。临证以经络辨证为核心,提出以辨位、辨证、辨经虚实为主的针刺治疗方法,其中辨位归经主要遵循“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常用督脉、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及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等腧穴,并以头针联合电针加强经络刺激;辨证归经根据相关症状表现,结合脏腑辨证辨别归属经络;重视辨经虚实,治疗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结合腧穴自身的补泻之别,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补泻之法。同时重视针刺手法与刺激量效相结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甄宏鹏 《中国针灸》2008,28(8):597-599
对陈全新教授的针刺手法作了初步的归纳总结,重点对陈氏针刺手法的核心--陈氏飞针手法、陈氏导气手法和陈氏分级补泻手法作较系统的阐述.陈全新教授认为,恰当地运用补泻手法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临床上,他认为针刺者必须细致观察针下气至的情况.笔者体会,临床中一定要细心学习,掌握好手法要领和技巧,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冯蕾  马文珠 《环球中医药》2013,6(5):339-341
针灸治疗面瘫作为首选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应灵活变通而不拘泥一格,所谓"效因时而变,穴因人而异,刺因证而定,针因病而效"。在针灸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期、分期的时间、辨证分型依据、各期各型的治疗原则和手法补泻、主配穴的选取、其它疗法的联合应用等方面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多年临床实践认为:选择面瘫发病后的4~7天介入针灸治疗,分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论治,在分期治疗的基础上,因症、因时、因人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证型,不同的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齐永 《中国针灸》2006,26(5):371-373
目的:阐述脐针疗法的方位补泻法的原理。方法:从脐针方位的分类、特点入手,分析其与补泻的关系。结论:脐针的方位补泻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术数构系,建立在疾病相关学和分方归类上,熟练掌握脐针方位补泻法,可对虚实夹杂疾病产生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印堂穴临证功效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堂穴又名曲眉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取穴时用左手拇、食两指将印堂穴局部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快速由上向下(鼻尖)方向平刺0.5寸左右,施捻转提插手法,针感以局部酸胀或向鼻部放散者为佳。可用艾灸、埋针、透刺、三棱针点刺出血等法。本穴有安神定惊、醒脑开窍、宁心益智、疏风止痛、通经活络之功。笔者在临证中,运用印堂穴治疗诸多疾病,均取效满意。现就其临证功效探微如下。1 有安神益智定惊熄风之功《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云:“子女惊风皆可治,印堂刺入艾来加。印堂,在两眉间宛宛中,斜一分沿皮先透左攒竹行补泻后,转归元穴,退右攒竹,…  相似文献   

16.
腹针针具粗细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腹针针具粗细在腹针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本文以对古代针具发展的文献记载的总结为基础,以针具的现代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发展为依据,结合在针灸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具粗细在腹针临床疗效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针具粗细会对补泻作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即对于虚性的疾患,宜用相对较细的针具,对于实性的疾患,宜用相对较粗的针具。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证,选用相对不同粗细的针具,可使针效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徐疾补泻是《内经》重要针刺补泻方法,通过进、出针快慢不同实现补泻效果,进出针时机的判断是决定其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对《内经》两种候气方法——"候呼吸之气"和"候针下气至"进行了探源性研究,同时阐述了其应用演变和临床意义。其中"候针下气至"多用于决定出针时机,与补泻疗效密切相关且后世应用发展丰富。《难经》演变为强调左手催气后进针,针下得气后再行提插操作,对后世补泻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补法在于顺其气 ,或将气向内推送 ,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则是逆其气 ,折其病势 ,将气向外引伸 ,使邪气有所散逸。常用的针刺补泻方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各种补泻手法之外尚有平补平泻法。该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 ,称为“平泻法”。明代陈会的《神应经》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完整地提出“平补平泻”。由于对其理解的不同 ,历代医学对其赋于不同的内涵 ,现仅就个人的体会归…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全面收集整理民国四川针灸名医尧天民的相关文章和著作,运用医史文献学方法,考证其生平事迹,发掘其著作的学术特点和价值。他在民国时期为四川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人才,其著作《中国针灸医学》内容丰富,中西医理相参,临证强调审病求因,据理取穴,分经定部,据效定穴;针刺补泻注重实效,儿科诊症尤重望诊,小儿推拿各法施宜。他对针灸课程的构设,针灸、针推、针药等结合均作了有益的探索,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安针灸医家群英荟萃,他们的学术思想促进了灸法理论的发展。王国瑞在临床上针灸并用,补泻兼施,因病施灸,并且配穴独特。汪机提出"灸治疮疡,灸有补泻""灸瘢阻气,无病忌灸"之说。徐春甫详细阐发用灸理论,涉及广泛,并提倡针灸与药物结合的思想。吴谦提出"背部多灸,兼治多证""重用奇穴,灸治急症""灸病火足,气到则愈"的理论。吴亦鼎认为辨证审穴则灸效可期;灸有宜忌,施灸要慎;灸分阴阳,亦分补泻;疮疡宜灸,热证可灸,并提出灸针并重,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王国瑞、汪机、徐春甫、吴谦、吴亦鼎5位著名医家灸法学术思想的整理与分析,探讨其对灸法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