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与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脑梗死的超早期CT征象。文章综述了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出现时间、发生机制和诊断要点;评价了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死超早期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闭塞部位和机制对脑梗死病灶分布模式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独立和综合影响,探讨可能的相关机制及其对溶栓病例选择的潜在价值.方法:共纳入66例MCA闭塞所致新发脑梗死患者.闭塞部位分为MCA起始处(Ⅰ型)、主干远端(Ⅱ型)和分支(Ⅲ型),MCA闭塞机制分为栓塞性和血栓性闭塞,脑梗死病灶分布模式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确定;NIHSS评分于发病24 h内完成.分析MCA闭塞部位和机制对脑梗死病灶分布模式和NIHSS评分的独立和综合影响.结果:MCA起始部闭塞和主干远端栓塞性闭塞患者脑梗死累及范围较大、NIHSS评分较高.与单因素分析相比,综合分析闭塞部位和机制可对MCA闭塞脑梗死患者进行更细致的分层.结论:综合分析MCA闭塞的部位和机制,可对MCA闭塞脑梗死患者进行很好的分层,可能有助于溶栓治疗病例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软脑膜吻合(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侧支循环在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狭窄患者中的代偿特点,探讨侧支循环代偿程度与是否出现新发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回顾性分析单侧MCA M1段狭窄的患者114例,根据是否有新发脑梗死灶分为脑梗死组68例和非脑梗死组46例。通过MRA评价狭窄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偏利现象,即LMA代偿程度,研究其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年龄[(63.00±11.53)岁vs(68.98±10.28)岁]、ACA评分、MCA狭窄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CA评分低(OR=0.390,95%CI:0.154~0.987,P=0.047)、MCA M1狭窄程度重(OR=2.421,95%CI:1.324~4.428,P=0.004)和年龄(OR=0.933,95%CI:0.892~0.976,P=0.003)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CA狭窄后,ACA-MCA侧支循环建立良好的患者,MCA分布区发生脑梗死的概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中度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病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NCA主于的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1%~69%,19例)和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99%,32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①MCA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发生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7例(89.5%)和10例(31.3%),多发性梗死分别为2例(10.5%)和22例(68.8%),P〈0.001。②MCA中、重度狭窄组的单发性梗死中,小的穿支动脉梗死(SPAI)分别为10例(10/17)和1例(1/10),P=0.018;皮质梗死(CI)分别为1例(1/17)和4例(4/10),P=0.047;分水岭梗死(BZI)分别为0例和3例(3/10),P=0.041。③重度狭窄组多发性梗死中以穿支动脉梗死(PAI)+CI、CI+BZI和PAI+BZI多见,分别为9例、7例和5例。④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穿支动脉供血区分别为18例(18/19)和18例(18/32),P=0.041;其中表现为SPAI的分别为为11/18和4/18,P=0.041。⑤MCA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皮质供血区分别有3例(3/19)和21例(21/32),P:0.001;梗死累及分水岭区分别为0例和16例(16/32),P〈0.001。结论MCA主干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梗死病灶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为穿支动脉供血区单发性梗死,后者以多发性梗死为主,提示两者致脑梗死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指发生于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动脉分布区交界处的脑梗死,发生于大动脉和皮质动脉之间、皮质支和深穿支之间以及深穿支和深穿支之间的边缘带,又称边缘带脑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0%[1],是导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病症。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复杂,主要为血管阻塞/狭窄、低血压、微血栓三项因素。本研究对62例前循环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血管异常情况与梗死灶之间的规律,发现狭窄/闭塞血管与梗死灶存在明显不匹配,认为“颅内盗血”在CWI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发病原因。方法选取头颅MRI提示有明确PCCI病灶的患者356例(PCCI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另选前循环脑梗死(ACCI)患者853例(ACCI组),比较2组病因分型的差异。结果 PCCI患者临床症状中占前3位的分别为言语不清105例(29.5%),头晕/眩晕98例(27.5%)、肢体无力86例(24.2%);远段梗死是PCCI最常见的梗死部位(45.8%),累及部位最常见为丘脑20.2%;PCCI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较ACCI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CI的临床表现复杂,PCCI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为远段,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为PCCI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评价狭窄的大脑中动脉(MCA)周围的流空信号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于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或者闭塞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筛选出完成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14 d后的NIHSS评分及72 h内完成了头颅常规磁共振平扫、头部弥散功能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HR-MRI的患者,依据重度狭窄或者闭塞的MCA周围是否有流空信号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梗死体积大小的数量、24 h内NIHSS评分及治疗14 d后的NIHSS评分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MCA重度狭窄或者闭塞有流空信号的分为A组13例,无流空信号的为B组25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重度狭窄或者闭塞的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5),越靠近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越容易出现流空信号.两组梗死体积大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流空信号组脑梗死体积相对较小.两组入院24 h的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14 d后的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好转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流空信号组预后相对较好.结论 HR-MRI发现重度狭窄或者闭塞的MCA周围的流空信号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推测流空信号可以作为侧支循环良好的一种预测因子,这种流空信号对于减轻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PCI患者297例,将其分为END组33例及非END组264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及影像特点,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 END组女性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中段脑梗死、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和大脑后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48%vs29.17%,5.00(3.00,8.00)分vs 3.00(1.00,4.00)分,87.88%vs 55.68%,48.48%vs 30.30%,39.39%vs 15.91%,36.36%vs 15.15%,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478,95%CI:1.124~5.461,P=0.024)和中段脑梗死(OR=4.444,95%CI:1.450~13.621,P=0.009)是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APCI患者中,女性和中段脑梗死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曲克芦丁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伴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的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患者的疗效,为治疗该病提供方法.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亳州医院收治的102例伴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1).2组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2019年10月到2021年3月期间随机选择30例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外随机选择同一时期入院接受治疗的30例非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诊断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99例,根据溶栓3个月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2组,mRS评分0~2分为良好转归组66例,3~6分为不良转归组33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DWI-ASPECTS评分、溶栓3个月后mRS、溶栓3个月后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不良转归组比较,良好转归组年龄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降低,DWI-ASPECTS评分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7,95%CI:1.019~1.180,P=0.013)、入院NIHSS评分(OR=1.207,95%CI:1.025~1.421,P=0.024)、DWI-ASPECTS评分(OR=0.543,95%CI:0.343~0.858,P=0.009)是不良转归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DWI-ASPECTS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87(95%CI:0.822~0.951),预测不良转归的最佳临界点为5.5,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81.8%。DWI-ASPECTS评分与MBI呈正相关(P=0.000)。列联分析显示,DWI-ASPECTS评分与血管再闭塞、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 DWI-ASPECTS评分是评估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AACI)患者支架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9年6月行支架取栓治疗的老年AACI患者163例,根据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5例(mRS ≤2分)与预后不良组78例(mRS >2分),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行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种CT血管造影侧支循环评分法[外侧裂+脑凸面侧支评分系统(Maas评分)与大脑中动脉区域侧支评分系统(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80例,对患者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再发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再发脑梗死,64例)和对照组(未再发脑梗死,216例)。观察2组患者临床特征、Maas、Tan评分差异,用ROC曲线分析Maas、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降低[(38.63±5.43)cm/s vs(40.49±6.38)cm/s,P=0.035]。观察组Maas、Ta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78±1.11)分vs(3.21±1.35)分,P=0.021;(1.05±0.98)分vs(1.85±0.81)分,P=0.000]。Maas、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均有一定预测价值,Tan评分价值更高,曲线下面积为0.277,95%CI:0.201~0.354,P=0.000。结论 Maas、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均具有较好价值,但Tan评分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STRAL评分对急性前后循环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692例,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前循环ACI组(481例)和后循环ACI组(211例),患者入院24h内进行ASTRAL评分。以发病30d预后为研究终点,预后良好定义为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预后不良定义为mRS评分3~5分或死亡。通过ROC曲线分析ASTRAL评分对前后循环ACI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前循环ACI组预后不良为81例,后循环ACI组预后不良44例。前循环ACI组和后循环ACI组预后良好患者ASTRAL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30±3.66)分vs(26.81±7.90)分,(17.25±4.11)分vs(23.66±7.28)分,P<0.01]。随着ASTRAL分值的增加,2组患者不良预后的比例均明显上升。ASTRAL评分预测前循环ACI组和后循环ACI组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2和0.788(P<0.01),最佳界值分别为22分和19分,其对应的敏感性分别为79.0%和72.7%,特异性分别为88.2%和68.9%。结论 ASTRAL评分可能是预测ACI患者1个月不良预后的实用工具,ASTRAL评分对前循环ACI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有活性的成熟型肾上腺髓质素(AM)在冠状窦-主动脉差值是否有变化。方法对146例首次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和51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作对照。入选的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出现后24 h内完成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ICA)的再灌注治疗。再灌注后取主动脉和冠状窦血,测定血浆AM的两种分子形态(AM-m和AM-Gly)。结果AMI患者主动脉和冠状窦血浆AM-m,AM-Gl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7±1.4)pmol/L比(0.4±0.3)pmoL/L,P<0.01]。AMI患者血浆AM-m水平的冠状窦-主动脉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M- Gly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AM-m的冠状窦-主动脉差值,在伴有左心室功能障碍的AMI患者(n=49)明显高于不伴有左心室功能障碍的AMI患者(n=97)。主动脉和冠状窦的血浆AM-m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0,r=-0.48,P<0.01)。结论AMI再灌注后,尤其伴有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液中AM的有活性的成熟型(AM-m)合成加速,提示AMI再通后AM经自分泌和(或)旁分泌可能对心血管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酸药对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和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的影响,及抑酸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350例,年龄大于18岁,均经头颅MR检查明确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于发病48 h内入院,且入院前无发热、咳痰等肺部感染临床症状,血白细胞无明显升高或降低,肺部影像学无新发改变,且无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表现;根据入院后是否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类抑酸药,将其分为使用抑酸药组及非使用抑酸药组,均衡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冠心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肺部疾病、高血压、慢性胃部疾病史等组间因素后,分析有无抑酸药物使用对急性脑梗死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率的影响,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抑酸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结果 350例患者平均年龄72.3岁,其中男性210例占60%,女性140例占40%;抑酸药组男性92例,女性68例,占45.7%,平均年龄73.5岁;非抑酸药组男性118例,女性72例,占54.3%,平均年龄71.2岁;350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94例,总的肺部感染率为26.8%,其中男性67例占71.3%,女性27例占28.7%;使用抑酸药组发生肺部感染56例,感染率35.0%,非抑酸药组肺部感染38例,感染率20.0%,两组间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意识障碍患者中有63例发生肺部感染,占意识障碍总人数的66.3%;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患者中有28例发生肺部感染,占吞咽困难总人数的44.5%;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共81例,发生率为23.1%,其中抑酸药组29例,非抑酸药组52例,两组间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共53例有慢性胃部疾病史,其中抑酸药组25例,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5例,非抑酸药组28例,有13例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性使用抑酸药会明显增加卒中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使用抑酸药组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率低于未用药组,提示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评估后再确定是否预防性使用抑酸药,方可得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脑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DSA结果将其分为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组(3~4级,53例)和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组(0~2级,68例)。比较两组溶栓后的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脑出血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侧支代偿良好组溶栓后发生出血并发症4例(7.55%),侧支代偿不良组发生出血并发症15例(2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9,P=0.029)。侧支代偿良好组溶栓后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侧支代偿不良组[10.00(8.00,12.80)cm3 vs 37.00(28.25,44.25)cm3,P<0.05]。两组溶栓后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ADL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侧支代偿良好组的变化幅度均显著大于侧支代偿不良组(P<0.05)。结论 脑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疗效及预后有重要影响,良好的脑侧支循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本研究分析急性脑梗塞患者及对照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改变,并讨论了GPs在脑缺血发病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应用活化依赖的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FCM)。结果 病例组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0.05)。结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处于明显激活状态。GPs为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为药物干预的靶子。FCM为检测脑缺血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和抗血小板治疗疗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及一条新颖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