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取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取普通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组内各项指标均无较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则存在较大差异,其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糖,且下降平稳,低血糖发生率非常低,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选取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0例,给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GP)、空腹C肽(2h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观察肾功能的变化以及低血糖发生的次数。治疗后所有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1),空腹及餐后2hC-P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发生低血糖4例。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方便安全,且胰岛素能得到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采用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2017年1—9月选该院糖尿病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单纯甘精胰岛素治疗(常规组)及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联合组),比较血糖、胰岛素水平及体质指数。结果联合组治疗后FBG、P2 FBG及HbA1c水平与治疗前及常规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患者FINS及IRI水平均降显著降低(P0.05)。结论采用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对缓解患者相应症状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NPH组和IG组,予联合口服格列美脲治疗16周,比较两组疗效及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结果:两组血糖及HbA1c较前明显下降(P0.01),C肽分泌改善。IG组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明显少于NPH组(P0.01)。结论:IG联合格列美脲能较好地控制T2DM人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是T2DM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观察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62例。对照组早、晚两次餐前30min皮下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组人胰岛素30R注射液;治疗组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d,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片,1次/d。两组治疗时间在3个月以上。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hPG、HbA1C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HbA1C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2hPG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1年12月接受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变化数值。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体重、胰岛素的用量、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的分泌情况也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也比较高,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效果.方法:择取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共70例参与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行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基于甘精胰岛素基础上给药格列美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和血脂...  相似文献   

8.
甘精胰岛素是第一个模拟人生理基础胰岛素分泌的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作用平稳。血药浓度无峰值,能有效、平稳地降低血糖[1-2]。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3]。格列美脲是新一代磺脲类降糖药,动物和人体试验均证实具有明显的胰外降血糖作用[4]。本观察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降糖治疗,观察控制血糖的疗效,低血糖发生情况等。1对象及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  相似文献   

9.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单纯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均全部停用口服降糖药。所有患者均于每天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治疗,同时每天21:00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据FBG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为5.5mmol/L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和格列美脲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采用重组人胰岛素进行治疗的一组为对照组,联合使用甘精胰岛素和格列美脲治疗的一组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之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血糖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和格列美脲治疗,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84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换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在治疗第0周及16周分别记录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及HbA1c(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治疗16周后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及HbA1c均较基线水平显著下降。低血糖事件共发生6人次。结论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换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能有效并安全的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2.
比较瑞格列奈组(31例)及格列美脲组(32例)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指标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两组治疗6个月后餐前和餐后的末梢血糖及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但瑞格列奈(2 mg tid)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HbA1C和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较格列美脲(4 mg qd)联合组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采用瑞格列奈和甘精胰岛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该院就诊的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诺和灵30R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 h血糖值(2hPG)变化情况、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临床治疗效果、胰岛素使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PG、2hPG等水平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hPG、HbAlc等指标均有所降低(P0.05),但是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治疗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治疗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9.3%,治疗组患者治疗成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胰岛素使用量(18.3±4.4)U/d明显少于对照组(35.4±6.6)U/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出现低血糖1例(3.4%),对照组患者出现低血糖10例(34.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采用甘精胰岛素和瑞格列奈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理想,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使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方法 ,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336例,经患者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将336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预混胰岛素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患者提供优质护理,保证两组患者在除使用药物不同外的其他护理与治疗上的一致性。在患者进行治疗约4个月后,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的血尿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以及血清尿酸水平等进行观察与检测。结果经检查结果表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尿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以及血清尿酸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患者低血糖现象的出现几率等方面均要小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方法有着十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较好的恢复,并且,在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值得对其进行广泛的应用并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探讨和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曾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大大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利于患者控制血糖,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2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当中,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方法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总体临床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与瑞格列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抽签法,将该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就诊的62例T2DM患者分为两组,各31例,接受单纯瑞格列奈治疗的为对照组,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与瑞格列奈进行治疗的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展开对比与评价。结果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8%)显著高于对照组(80.6%),治疗后的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明显降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T2MD患者,通过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与瑞格列奈进行治疗,可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疗效相比于单纯的瑞格列奈治疗更加显著,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的疗效以及疾病控制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9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和对照组(甘精胰岛素)各4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各项指标均得以有效控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相对更低(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对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3.22%83.33%)相对更高(P0.05),其低血糖发生率(2.08%10.42%)相对更低(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血脂等指标的稳定,更好的控制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分别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该次研究选取该院老年病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B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5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在FBG、2hBG、HbAlc、FC-P、2 hcp及AuCc-p等方面比较(P0.05)。A组患者在肥胖、超重患者比例上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上比较(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上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地特胰岛素在控制肥胖方面略优于甘精胰岛素。  相似文献   

20.
以我院2014年5月~2016年9月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88例随机分单用组单纯用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联用组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结果:联用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用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P0.05。结论:联用组血糖、血脂效果均确切,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