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2020年在本血站1 302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访1年,记录其再次献血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4~2020年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记录1 302例,其中男性1 070例,女性232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28.69±12.9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39例、高中或中专435例、大专及以上328例);16例首次捐献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捐献1个治疗量455例、2个治疗量847例;公职或固定工作506例、待业796例;汉族1 267例、少数民族35例;1年内再次献血284例;再次捐献率为21.81%(284/1 3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捐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捐献治疗量、民族和职业均是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小、文化程度低、待业、少数民族、首次捐献未出现不良反应、首次捐献2个治疗量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单采血小板是很安全的献血方式,但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偶尔会出现不良反应,通过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献血者的相关血液指标信息,寻找应对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更好地保留献血者,稳定献血队伍。对象与方法1对象2012年1月-2014年5月采集血小板9 225例(男性7359例,女性1866例;初次献血者4 168例,重复献血者5 057例),其中86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男性46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年4~12月本站采集的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采献血者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结果 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44例,总反应率8.5%,其中轻度10(1.9%),中度3例(0.6%),重度未见;枸盐酸盐中毒占31例(6.0%),不同个体因素的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结论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可能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造成的低血容量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低体重、初次献血、年龄偏小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6.
7.
单采血小板无偿捐献者献血反应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和分析捐献者在采集过程中及采集后出现的各种反应情况及对应的处理方法。方法利用“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问卷调查表”,对单采血小板的捐献者进行采集过程中和采集后反应的调查.再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36份,其中多次捐献者占91%。捐献者在采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反应包括8种,其中出现口唇麻木和寒冷反应的比例分别为86.15%和50.77%,以及饥饿(占33.85%)、头昏(占29.23%)、肢体麻木(占11.93%)、心慌(占10.77%)、口渴(占7.69%)、晕厥(占0.23%)症状.在各种反应中轻度反应占绝大多数.对症处理后均可以缓解。采集后的反应中,分别有17.65%、5.88%、8.24%的捐献者出现疫劳、易感性增加、有出血倾向反应。结论应在血小板采集的各个阶段,密切注意因“单采血小板”特殊的采集方式以及饮食要求等不利因素对捐献者造成的影响,避免各种献血反应的发生及在发生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涛 李永铭 周源 尤榕 李晓晖 陈国安 王林 黄霞 陈睿 孟慧灵 喻其文 刘妍妍 高敏 王晓颖 冯伟 侯志敏 侯玲华 程远 朱海峰 罗伟峰 雷登平 杜霞 邱艳 《中国输血杂志》2020,(11):1127-1131
目的分析比对24家血液中心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有关数据,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方法借助国内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工作平台,收集24家血液中心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频率、平均年龄、延迟献血率、献血者流失率等数据,计算算数平均数、同比,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规模与变化趋势、年龄构成特点和献血者招募与保留情况。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平均献血频率从1.16次到5.49次不等,献血者平均年龄从25.2岁到40.6岁不等;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占比5.70%—63.33%;18—24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参与率0.02%—1.42%,延迟献血率6.02%—56.99%,献血者流失率在21.34%—83.79%。结论 24家血液中心相关指标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各家血液中心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结构具有差异性,建议各血液中心针对性地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宣教、招募、保留和召回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变化等特征,为发展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队伍提供依据,保障临床供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单采血小板捐献信息,分年度统计献血人次、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户籍、献血次数、二次献血占比,并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呈前增后降变化态势,2021年最多,达9662人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上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达到61.78%后逐步下降,最低至48.70%。18-24岁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由18.35%开始逐步增高,最高至32.71%;男性是主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77.61%~78.40%;登记职业为其他的人群是主要单采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43.71%-51.56%;单次捐献2U血小板人次比例持续增长,最高达82.03%;年度内献血1次人数占比较高,最高至66.42%;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度内二次献血比例较低,最高仅为21.48%。 结论 2018-2022年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不够牢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后疫情时代,应针对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年轻人、男性、其它类职业为主的特点,制定定向招募政策;应开发不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二次招募动员专项策略,提升二次献血率;应积极贯彻落实全流程优质服务理念,增强献血者粘性;应组建好应急单采献血队伍并定期更新,并确保应急单采献血队伍能联系、能响应以加强应急保障潜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组建并扩大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夯实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发展基础,保障地区单采血小板临床供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长期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在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7年2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50次及献血单位100治疗量以上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下半年缩短献血间隔期至2周,2017年又将间隔期恢复至4周,对所有研究对象机采前血常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11年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2013、2014、2015、2016、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明显高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PLT、MPV、PDW、P-LCR与201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4、2015、2016年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MPV、PDW、P-LCR与2013、2014、2015、2016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次数与PLT呈显著正相关;MPV与PLT呈显著负相关;PDW、P-LCR与MPV变化一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对长期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LT、MPV、PDW、P-LCR的观察和分析,延长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既有利于献血者的健康,又保障了单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机器单采血小板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单采血小板以浓度高、纯度好的持性,受到临床的普遍欢迎。笔者回顾分析了50例长期献血小板献血者的外周血象变化,探讨长期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次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PL T )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献血次数15次以上的无偿献血者57例,比较其首次献血前与末次献血前献血者外周血7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PLT、PLT平均体积(MP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末次采集前与首次采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末次采集前与首次采集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PLT 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分布特征,为加强重点献血者招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个人资料,对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别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重庆市参加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9213人次,男女性别比为3.08∶1;18~<25岁无偿献血者占20.9%,25~<35岁占42.8%,35~<45岁占22.3%, 45~<55岁占13.2%,55~<60岁占0.8%;学历普遍不高,大专及以上仅占32.8%。结论应加强高校学生的宣传和招募以及固定献血者保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反复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储存铁的影响。方法将单采血小板捐献者97名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首次捐献组)、连续捐献6—12次组和连续捐献13次以上组,用ELISA法检测捐献者血清铁蛋白(SF)和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含量。结果连续捐献6—12次和13次以上组的SF略低于正常对照组、sTfR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3组的SF和sTfR经方差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组共97名捐献者中,发现3名女性和1名男性捐献者存在铁缺乏。结论反复捐献血小板不会引起献血者医源性铁缺乏,但对其自身的铁缺乏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快速推广应用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的完善与普及,近年来医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呈普遍增加趋势,使临床血液需求量快速上升。同时从疾病谱的变化分析,需化疗的肿瘤患者、血液患者、复合重症创伤患者以及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