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骨质疏松和(或)骨量减少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的发生率,寻找IBD患者发生严重骨密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尽早开展预防性治疗,及时诊断提供证据。方法选择66例IBD患者,其中克罗恩病(CD)38例,溃疡性结肠炎(UC)28例,测定患者骨密度,记录其主要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制订治疗方案。根据CD活动指数(AI)和Truelove-Witts评分确定病情活动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2例患者完成研究,平均年龄(40.9±15.4)岁。腰椎部出现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者分别为21.0%和29.0%;股骨颈则分别为19.4%和6.5%,腰椎较股骨颈更易发生严重骨密度下降(P= 0.005)。CD患者较UC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和(或)骨量减少(P=0.001)。激素用量、体重指数的变化、病变范围、女性绝经和患者T值变化均相关。结论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在IBD患者中普遍存在。年龄、激素、体重指数、病变范围、女性绝经和患者T值变化均相关。疾病活动度与骨密度下降是否存在联系尚待明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与同年龄段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作比较,探讨不同性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压及血糖与骨质疏松关系的影响。方法入选2010-04-2011-07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82例,以无糖代谢异常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骨密度,使用OLYMPUS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和血糖,根据骨密度的T值将2型糖尿病患者再分为骨质疏松组及非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性别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间的血脂、血压、血糖及骨密度的差异。对不同性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性别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骨质疏松与血糖、血脂、血压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的2型糖尿病和同性别的对照组患者比较,双股骨骨密度、腰椎1~4骨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男女性别两组的血糖、血脂和血压与骨质疏松及骨密度无相关关系(P>0.05)。女性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的总胆固醇[(5.43±1.32)比(4.49±0.9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9±1.16)比(2.60±0.73)mmol/L]高(均P<0.05),女性2型糖尿病双股骨骨密度与总胆固醇、LDL-C呈负相关(分别r=-0.332,-0.263,均P<0.05),腰椎1~4骨密度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呈负相关(分别r=-0.314,-0.319,-0.249,均P<0.05)。男性2型糖尿病的血脂、血压和血糖与骨密度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总胆固醇是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OR=1.28,P<0.05)。结论 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的血脂与骨密度、骨质疏松存在着相关关系,男性的血脂、血压与骨质疏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椎体骨铁含量、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243例在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因胸腰椎椎体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1例,女152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2.5岁。患者入院后第2天留空腹血清标本测定血清铁蛋白和骨代谢指标并测量椎体骨密度;根据椎体骨密度检测值分为骨量减少组(-2.5T值-1.0)和骨质疏松组(T值≤-2.5),并于术中取适量椎体松质骨行骨铁含量检测和骨铁染色。结果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各变量与骨密度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铁、血清铁蛋白、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12、-0.348、-0.323、-0.236、-0.227,与L_(1-4)骨密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0.541、-0.206、-0.213、-0.184、-0.191,均呈负相关(P0.05);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257、0.237、0.185、0.163,与L_(1-4)骨密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361、0.335、0.204、0.197,均呈正相关(P0.05)。骨铁、血清铁蛋白可进入股骨颈及腰椎L_(1-4)骨密度回归模型,股骨颈R~2=0.388,L_(1-4)R~2=0.374;骨铁和血清铁蛋白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椎体骨铁含量及血清铁蛋白含量越高,骨密度越低;骨铁及血清铁蛋白含量可能是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骨密度(BMD)的相关因素。方法在对80例受试者进行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月经年限、日常体力活动、睡眠状况、饮食结构、病史及手术史等内容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身和局部BMD测试,根据腰椎1~4节BMD 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T值≥-1. 0)和骨量减少组(-2. 5≤T值-1. 0)。空腹抽取肘静脉血,用比色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ACP),血脂四项[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erotonin水平。结果骨量减少组体重指数(BMI)和血清Serotonin水平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P0. 01),绝经年限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P0. 05),而血清AKP、STRACP、TC、TG、HDL-C和LDL-C的含量无显著变化;骨量减少组血清Serotonin和BMD呈正相关,绝经年限和初潮年龄与BMD呈负相关,而BMI和其他血清指标与BMD均无相关性。结论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和血清Serotonin水平是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BMD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性别骨量减少(包括骨质疏松与低骨量)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2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入选对象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每组再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颈动脉有斑块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结果在男性骨量减少组(77例)中,存在粥样斑块68例(88.31%),与骨量正常组(164例)比较,骨量减少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斑块形成组骨密度(BMD)明显减低(P0.05)。在女性骨量减少组(255例)中,存在粥样斑块191例(74.90%),与骨量正常组(224例)比较,骨量减少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斑块形成组骨密度明显减低(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有年龄(OR=1.059,P=0.002),体质指数(BMI)(OR=0.853,P=0.004),空腹血糖(FBG)(OR=1.138,P=0.044),有无颈动脉斑块(OR=2.514,P=0.035)。女性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有年龄(OR=1.117,P=0.000),绝经年龄(OR=0.946,P=0.031),BMI(OR=0.910,P=0.003)。结论 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骨量减少密切相关。女性患者由于增龄等共同危险因素的存在,二者常相伴发生,然而在男性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因此,颈动脉硬化的发展常伴有骨量变化,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骨密度(BMD)、骨代谢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46例T2DM患者,根据BMD进行分组,其中骨质疏松组72例,骨量减少组84例,骨量正常组90例。检测各组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Hb、NLR与骨代谢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 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女性绝经年限更长,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NLR水平更高,25羟基维生素D[25(OH)D]、股骨颈BMD、腰椎BMD、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Hb水平更低(均P<0.05)。与骨量减少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女性绝经年限更长,FPG及HbA1c值更高,25(OH)D、股骨颈BMD、腰椎BMD、Hb、CTX及P1NP水平更低(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正相关(P<0.001),NLR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人群中手握力与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指数组合确定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瑞金医院313名年龄20~85岁的女性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询问饮酒及吸烟史、疾病史、生活史和骨折史,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握力和身体脂肪含量并计算OSTA指数。测定生化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绝经后女性握力与L1-4 BMD(r=0.329,P=0.000)、L2-4 BMD(r=0.329,P=0.000)、股骨颈BMD(r=0.313,P=0.000)和全髋BMD(r=0.343,P=0.000)呈正相关,且不受年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握力筛查骨量减少/OP阈值为22.8 kg(敏感度为70.7%,特异度为56.1%,曲线下面积=0.674),握力联合OSTA指数≤-1筛查骨量减少/OP的阈值为20.45 kg(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31%,曲线下面积=0.810)。结论握力与OSTA指数结合使用可能成为反映骨丢失和女性骨量减少及OP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绝经后冠心病患者的骨密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骨密度雌二醇 (E2 )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研究了 60例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组 )Ward’s三角的骨密度 ,雌激素雌二醇及血脂 ,同时以 60例绝经后女性健康人 (对照组 )作对照。  结果 :冠心病组骨密度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1)。冠心病组中合并骨质疏松的比例高达 40 %。冠心病组雌二醇较对照组雌二醇降低 (P <0 0 1)。绝经后冠心病患者随着病程增加骨密度降低 ,呈显著负相关 (r=-0 93 ,P <0 0 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提示 ,骨密度与雌二醇呈正相关 (r=0 686,P <0 0 1) ,与甘油三酯 (TG)呈负相关 (r=-5 51,P <0 0 1)。  结论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随病程延长其骨密度趋于降低 ,雌激素降低及甘油三酯的增高可能是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及骨质疏松症的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79例绝经后T2DM患者的正位腰椎(L1-4)、左股骨颈与左股骨粗隆及左全髋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并对测定的相关化验指标、年龄、病程、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及体质指数(BMI)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BMI、白细胞介素6(IL-6)、骨钙素、绝经年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L-6与骨质疏松(r=0.260,P=0.020)及糖化血红蛋白(GHbAlc)(r=0.259,P=0.023)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独立相关,与BMI独立负相关.结论 年龄与低BMI可能是绝经后T2DM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冠心病与骨质疏松骨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高血压冠心病与骨质疏松骨量的关系。方法93例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绝经后女性,其中无高血压和冠心病组(A组)53例,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组(B组)40例,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髋部骨密度.生化检测各项血脂指标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2组血脂及各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变化。结果2组患者TC、LDL-C及腰椎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TC、LDL.C均高于B组,腰椎骨密度低于B组;Ward三角、左侧股骨近端总骨密度、TG、HDL.C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血管疾病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