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情况及其与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脑微出血分为微出血组58例和无微出血组78例。观察脑微出血数量和部位分布,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TOAST病因分型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的136例患者中,脑微出血发生率为42.65%,其中脑微出血≥5个25例(43.10%),纯脑叶13例,纯幕下/深部13例,混合型32例。2组TOAST病因分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与无微出血组比较,脑微出血组高血压比例、尿酸水平、腔隙性脑梗死分级和脑白质疏松分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OR=1.009,95%CI:1.002~1.016,P=0.011)、腔隙性脑梗死分级(OR=2.118,95%CI:1.017~4.408,P=0.045)和脑白质疏松分级(OR=3.142,95%CI:1.740~5.676,P=0.000)与脑微出血独立相关。结论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较高,脑微出血与TOAST病因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279例,随机分为2组:氯吡格雷组158例(氯吡格雷75 mg,1次/d),长效阿司匹林组121例(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患者随访1.5~3.0(2.3±0.3)年,评估2组的安全性。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6% vs 12.40%,P0.05)。全部患者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比为0.4031,氯吡格雷组为0.1284,长效阿司匹林组为0.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发生次要事件概率和胃肠道出血事件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 vs 8.26%,1.27% vs 6.61%,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TIA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优于长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IA后7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重型卒中患者的血管性认知损害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小卒中因其症状轻微且持续时间短,其认知损害常被忽视.文章对近年来有关TIA和小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的重视程度,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认知损害随病程进展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小卒中/TIA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别在发病7 d内(基线)、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认知功能评估.3个月时MoCA总分较基线增加≥2分的患者为认知功能改善,增加<2分为认知功能无改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认知功能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12例小卒中/TIA患者,其中TIA患者63例(56.2%),小卒中患者49例(43.8%).基线、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有77例(68.8%)、72例(64.3%)和60例(53.6%)患者存在认知损害.发病后3个月时有25例(22.3%)出现认知功能改善,其中TIA和小卒中患者分别有19例(76.0%)和6例(24.0%);87例(77.7%)无改善.与改善组比较,无改善组受教育年限水平显著较低[(3.29±3.48)年对(5.63±4.26年;t=2.814,P=0.006),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较高(6.35%±1.26% 对 7.21%±1.26%;t=-3.088,P=0.003),小卒中(49.4%对24.0%;χ2=5.101,P=0.024)、高血压(52.9%对24.0%;χ2=6.509,P=0.011)、高脂血症(51.7%对24.0%;χ2=6.019,P=0.014)、糖尿病(41.4%对16.0%;χ2=5.448,P=0.020)和冠心病(32.2%对8.0%;χ2=5.792,P=0.016)的患者比例显著较高.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水平较低[优势比(odds ratio,OR)1.36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9~1.756;P=0.016]、心房颤动(OR 2.509,95% CI 1.020~6.167;P=0.045)和糖化血红蛋白较高(OR 1.586,95% CI 1.021~2.034;P=0.030)是小卒中/TIA发病后3个月认知功能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MoCA总分以及视空间执行力、回忆、抽象、定向力评分均显著增高(P均<0.001),而命名、注意力和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约2/3的小卒中/TIA患者存在认知损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受教育水平较低、心房颤动和基线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是影响小卒中/TIA后认知损害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TIA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和前兆,如不及时治疗,有25%~40%患者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死而威胁患者生命,及时诊断与治疗TIA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措施.不断完善对本病的认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及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TIA的认识有了新进展.近年来,对TIA的研究集中在对其概念的重新认识、影像学检查、与卒中的关系以及防治等方面.TIA的研究对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复发性脑缺血风险增高(第1年内约为12%),因此,这些患者常应用抗栓药如阿司匹林预防脑缺血。然而,抗栓药有导致脑出血的风险,后者是一种更具破坏性的疾病。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的Ariesen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确定这类患者将来发生脑出血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由于TIA不留后遗症,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其是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TIA后约50%以上发生完全性卒中,有学者形容近期频繁发生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使TIA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可能会进展为缺血性卒中,部分患者因合并心血管病而死亡.近年来的研究显示,ABCD2量表在TIA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价值.文章概述了ABCD2量表的来源和应用,重点阐述了该量表在TIA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小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本院确诊的老年TIA和小卒中患者115例,分为非认知障碍组55例及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VCIND)组60例,随访1、3及6个月,比较患者临床特点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预后。结果 VCIND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非认知障碍组明显升高[(23.38±3.31)μmol/L vs(17.21±2.10)μmol/L,P0.01]。非认知障碍组MoCA总分(27.46±1.21)分,VCIND组MoCA总分(22.12±2.0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ND组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语言复述、抽象能力评分低于非认知障碍组(P0.05,P0.01)。VCIND组1、3及6个月随访时,认知改善率分别为8.3%、33.3%和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TIA和小卒中患者的认知损害主要表现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语言复述、抽象能力方面,且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的认知损害会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国人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危险分层下的他汀类药物达标剂量.方法 纳入2007年1-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02例患者,将起病<6个月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10~80 mg/d)分为常规、强化和常规剂量非达标3组.观察12周内LDL-C达标率、卒中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阿托伐他汀与LDL-C降幅的最效关系.结果 102例患者中,极高危患者达56%.常规和强化剂量达标组2~12周LDL-C达标率为77%~85%,显著高于常规剂量非达标组(10%~15%,P<0.001).3组99例随访12周内再发卒中/其他血管事件、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周阿托伐他汀10、20、40和80 mg/d的LDL-C降幅分别为32%~35%,46%~49%,51%~52%和印%~65%.结论 半数以上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需要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临床应采用危险分层下的他汀类药物达标剂量.国人阿托伐他汀与LDL-C降幅的量效关系与国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缺血性卒中的定义、共性和临床启示进行了探讨。在二者的定义部分,指出了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定义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短暂性"该如何界定?在二者的共性部分,在对可逆性缺血性组织(即缺血半暗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临床上存在症状持续24 h甚至数天而不发生梗死的情形,据此引入了持久性缺血发作(或"缺血发作持续状态")的概念。在临床启示部分,对持久性缺血发作做了进一步阐述,同时对"短暂/持久性的判定、推断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建议把超过某一时间阈值时缺血性卒中风险在一定时期内明显增高作为"短暂性"阈值的判定依据,该时间阈值可能在5~20 min之间,超过该阈值即可诊断为持久性缺血发作。持久性缺血发作患者有可能从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而这也成为该时间阈值是否存在及合理的另一个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奥吉格)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给予奥吉格80mg,2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36例,给予阿司匹林50mg,3次/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4d,并于治疗结束后随访60d,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的基本治愈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奥吉格治疗TIA效果确切,尤其是其较高的基本治愈率,将大大降低TIA患者脑梗死的转归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年龄、血压、临床特征和持续时间(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L)和ABCD2+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2 L)4种评分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的价值. 方法 分别用4种评分法对在我院住院的235例老年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患者2d、7d内脑梗死的发病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4种评分方法的预测准确性;同时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间脑梗死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预测TIA后2d卒中风险时,ABCD、ABCD2、ABCDL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 (95%CI:0.59~0.76)、0.71 (95% CI:10.62~0.80)、0.73 (95% CI:0.65~0.82)、0.77(95%CI:0.69~0.84);预测TIA后7d脑梗死风险时,4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5 %CI:0.66~0.81)、0.77 (95%CI:0.70~0.84)、0.80 (95%CI:0.74~0.87)、0.83 (95%CI:0.76~0.89).进一步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低危组(0~2分)28例、中危组(3~5分)143例和高危组(6~8分)45例,各组患者2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9.1%(13例)和32.8%(21例),7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11.9%(17例)和56.3%(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26.15、58.87,均P<0.05). 结论 在预测老年患者TIA早期预后时,ABCD2评分优于ABCD评分,结合LDL可增加ABCD2评分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 min组(A组)15例,11 min~20 min组(B组)28例,>20 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 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脑卒中已跃居我国人口死因首位,其中79%为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的物理治疗方法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新热点,尤其是远隔缺血处理——即通过给予身体非重要器官短暂的、非损伤性缺血干预,从而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以减轻身体重要器官的缺血损伤。鉴于临床可行性和脑卒中不可预测性,远隔缺血后处理更具临床转化价值。在此结合近来的国内外文献对远隔缺血后处理脑保护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缺血耐受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神经细胞可起保护作用。间隔一定时间以后,不仅能使严重脑缺血所致的缺血性损伤的体积缩小,而且可使神经功能损害减轻,此即所谓“缺血耐受”(ischemic tolerance,IT)现象,因其与脑梗死关系密切而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我们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观察,以探讨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美国每年有20万~50万患者被诊断为TIA[1]。研究表明,虽然TIA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短暂的,但TIA后的脑卒中风险较高,7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8%~10.5%,90d内为10.5%~14.6%,其中约有半数  相似文献   

20.
<正>颈动脉狭窄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因10%~25%,90%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因此本研究中颈动脉狭窄特指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既往试验表明,手术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优于药物,但随着药物的发展,手术的优势正在受到质疑[1]。无创影像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筛选脑卒中风险高危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而提高手术获益[2]。本研究就颈动脉狭窄的定义、流行病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风险评估等问题进行阐述,以期能根据脑卒中风险分层为颈动脉狭窄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