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古以来,对穴位的排列,有的以分部为主,有的以分经为主。分部为主,是不按十四经排穴,而是在分部的基础上分经,如《甲乙》、《千金》、《外台》等书,这已成为历史;分经为主:则按十四经排穴,是在分经的基础上分部,如已佚杨上善的《明堂类成》、宋代的《圣济总录》等书。分经为主的排穴法逐渐成为穴位排列的主流,自明代的《针灸问对》、《医学入门》、《针灸大成》至近代承谈安等人的著作都保持了这一传统,直  相似文献   

2.
多汗症归属于中医学“汗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汗证的发病与阴阳营卫失衡、腠理开合失调密切相关。针灸是临床上治疗汗证的常用手段之一,但针灸治疗多汗症的机制仍有混淆。本文基于调和阴阳、腠理治疗原则,立足于经典文献,从以足太阳膀胱经发挥调和营卫表里、司膀胱津液气化、燮理五脏六腑等生理功能,结合针刺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现代研究来探讨多汗症的治疗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中从文献及临床角度, 探讨了足太阳膀胱经的整体功能, 分段证治, 与其它经脉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医角度讨论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位、病因病机和治疗方剂。认为其病位在足太阳膀胱经、跷脉和肝经,与颅内静脉和脑脊液循环路径相符,由于气血亏虚,膀胱经气化失责,风、热、湿邪中于头面部经络,造成经气不利、津液代谢失常所致。在治疗上可采用治疗太阳病的经典方剂葛根汤。  相似文献   

5.
任花 《江西中医药》2014,(11):36-36
观察1例经气在足太阳膀胱经运行案例,如实记录与探讨与此相关问题,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走罐治疗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用热毒宁静滴及柴胡退热颗粒冲服,连续治疗3天;治疗组在使用相同药物的同时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走罐治疗,入院当天走罐一次,隔天再走罐一次。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对照组78.57%,治疗组96.55%,P=0.046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比较,P=0.0022,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走罐能有效治疗外感高热,并能有效缓解周身不适等症状。  相似文献   

7.
高秉钧在其著作《疡科心得集》中首次提出“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从会阳穴所处的位置、足太阳膀胱经是湿热所聚之腑的特性、肛痈等疾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阐述与应用。通过对该理论进行探析可知,《黄帝内经》是“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理论的源头,历代医家在肛门疾病的针灸治疗、中药方剂组方思路等方面对该理论均有应用,该理论是对前人学术思想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姚斐  赵毅  蒋诗超  房敏 《中国针灸》2015,(3):295-298
足太阳膀胱经为六经之长,属阳中之阳,为全身经络、脏腑气血转输之枢纽。膀胱经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关系密切。膀胱经属脑连督脉,与患者脏腑功能、睡眠质量及身心疲劳关系密切,且膀胱经循行部位与相应的肌肉、神经、交感干等重要解剖结构的表面投影高度吻合。因此,调节膀胱经经气可调和五脏、顺气安神,有效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9.
以低频声波测足太阳膀胱经体表循行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年,孙平生教授首创了低频声检测经络体表循行线的实验方法。十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低频声波具有循经传导的特性。目前,已经成功地检测出了大肠经、小肠经、胃经和胆经的体表循行线路,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为进一步验证此方法对人体背面经线检测的适用性,笔者对40例健康成年人足太阳膀胱经的体表循行线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低频声波有显著的循膀胱经传导的特性,其传导轨迹与古典医籍所描述的循行路线基本吻合。再次证明,运用低频声波检测经络体表循行线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推拿手法疏理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治疗郁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属中医“脏躁”、“梅核气”、“奔豚气”等范畴。该类患者均未发现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通常被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癔症”等并予相关处理,但疗效欠佳。而中医一般根据症状按“郁证”予以治疗,以疏肝理脾、健脾和胃、化痰涤饮、理气解郁、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补心安神等法,给予汤剂或中成药,但疗效却不能持久,或不效。  相似文献   

11.
蒋佳  娄必丹 《河南中医》2020,40(2):183-186
肺与膀胱相通,上为荣养周身以御邪,下以气化排浊调津液,从肺与膀胱关系可以看出,太阳之气与肺气共同卫外,以顾护肌表皮毛,故临床针刺治疗太阳体证时可考虑从肺经穴入手。临床取肺经穴位调治膀胱及其经脉病时,应辨别虚实,采取对应的补泻手法,考虑大部分肺经穴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不便施展,笔者认为可根据辨证采用更为合适的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即观其脉证,补泻择之。其实不仅肺经穴可治膀胱病,膀胱经穴亦可治肺病,由于肺与膀胱两者经气互通,其中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另一条相通经的循行部位或主治方向的疾病。虽然脏腑别通理论在针灸学上具备广泛应用的基础,但因表里经脏腑相互属络关系,更多被提及、应用的是"肺与大肠相关"。容易忽视"肺膀胱别通"在"卫气供给""津液代谢"上的关联。故在临床针刺治疗膀胱病时,可从有别于常规、传统的选经取穴上论治,亦可基于"肺与膀胱相关"以膀胱经穴治肺病,或以两经同取的方式指导针刺治疗相关病证。  相似文献   

12.
章芬 《中医康复》2022,13(1):65-66
《素问·刺腰痛》记述了足太阳经3条支脉,分别为解脉、会阴之脉、衡络之脉。笔者通过考究足太阳膀胱经、其交会经及临床研究报道等推演出《素问·刺腰痛》可增列足太阳经第4条支脉,即“足太阳支脉—耳支脉”,该支脉对腰痛的治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发现仲景所论之太阳伤寒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二者之间在病因、病机、发病、传变等方面存在诸多一致或相似,因此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提出二者治疗可以互通,并针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早期、进展期、恢复期的不同症状表现,分别指出了《伤寒杂病论》中宜投用的经方。  相似文献   

14.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太阳病是六经辨病中疾病传变过程的开始阶段,表证是八纲辨证里外感症状的集合,太阳病不等于表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的基础上加用足太阳经穴对抑郁症大鼠的疗效。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结合孤养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分别测定大鼠糖水消耗量以及行为学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下降,旷场法测定行为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均下降;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治疗组的糖水消耗量增加,行为学评分升高。结论: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可以改变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异常,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伤寒论》原文及后世医家的注解,剖析桂枝证与太阳中风证的关系。提出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主方,造成营卫不和的原因除了外感风寒外,尚有其他内外致病因素以及误治变证等;而太阳中风证则仅仅局限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太阳中风营卫不和,是桂枝证的证型之一。因此认为桂枝汤在临床上不仅适用于外感病,也可辨证应用于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围绕着“寒邪伤阳”这个主线展开,一般情况下阴进阳退为病进、阳进阴退为病退,有一分发热,则留有一分阳气;在《伤寒论》中发热是正气与寒邪争抗所产生的症状体征。然而寒邪作用不同的病所(六经各具有其生理病理特点)、兼夹不同的病因、结合不同的体质,所产生的发热则各具其特点,从中也可提示疾病各自不同的传变规律。本文对《伤寒论》太阳经发热进行整理研究,从而展示伤寒六经发热与疾病传变转归的关系,以便于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冲脉的循行,《难经·二十八难》提出了“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与《内经》论述冲脉在腹部“与少阴经夹脐上行”有异,学者对此历来存在争议,不少人认为《难经》观点有误。考察《内经》及《难经》关于冲脉的论述,结合后世医家的相关临床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难经》中关于冲脉和足阳明经在腹部并行的论述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伍鸿基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0):427-428
太少并病发热首见《伤寒论》所述 ,原为太阳中风发热 ,失于温散 ,或素体腠理疏松 ,表证未罢而病邪又入少阳半表里 ,正邪分争 ,引动胆经郁热 ,上迫心神 ,横逆犯胃 ,出现以发热为主症 ,伴微恶寒、自汗、头项强痛、支节烦疼、眩冒、微呕、心下支结等一系列症状的六经辨证称谓。在临诊中小儿发热属太少并病者时有所见 ,且颇具自身特点 ,故笔者在此略议如下。1 发病较频 高于成人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 ,《伤寒论》出于太阳篇 ,柯韵伯谓其为“和解表里之总方”,可见本方原可治太阳病 ,如《伤寒论》 99条“身热恶风 ,颈项强 ,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  相似文献   

20.
研究腰椎退行性变患者骨代谢变化与肾虚的关系。选择腰椎退行性变患者 75例 ,分为绝经前妇女组(15例 )、绝经后妇女组 (30例 )、成年男性组 (30例 ) ;正常人群 5 0例 ,分为三组 (15例、2 0例、15例 ) ,分别作为以上各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分别测定各组血清骨钙素 (BGP)及尿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 (Cross laps)水平 ,对各组患者进行肾虚评分。结果 ,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绝经后妇女组血清BGP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绝经前妇女组及成年男性组无此变化 (P >0 0 5 ) ;各组患者尿Crosslaps水平均高于相应对照组 (P <0 0 5 ,P<0 0 1,P <0 0 5 ) ,其中绝经后妇女组差异尤为显著 ;各组患者肾虚评分 ,绝经后妇女组分值最高 (与绝经前妇女组比较 ,P <0 0 1) ,其次是成年男性组 (与绝经前妇女组比较 ,P <0 0 5 )、绝经前妇女组 ,前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虚及骨代谢紊乱表现 ,中医病机以肾虚为本 ,骨代谢紊乱可能是中医肾虚的重要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