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以本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58例(观察组)、同期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60例(对照组)为调查对象,检测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依据中国人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个亚组,观察其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中型、重型亚组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型亚组、中型亚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亚组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性升高。结论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判断、预后评价具有参考价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干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溶栓前血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7例老年ACI患者记为观察组(根据疗效和预后又分为有效亚组和无效亚组、预后良好亚组和预后不良亚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关系。方法测定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RP和D-D,并与正常组相比较。结果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RP和D-D明显升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时D-D升高和CRP有关。  相似文献   

4.
近年有学者认为,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涉及体内血栓形成或纤溶功能异常。为此,本文检测了50例急性脑梗死(CI)患者、3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并对CI急性期和恢复期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收治的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选取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梗死组患者于入院24 h内、对照组受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型(0~15分)组129例、中型(16~25分)组92例、重型(26~33分)组38例。按预后(即住院4周时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好转组182例和无好转组77例。比较对照组与梗死组、梗死组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异常率。结果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6±0.52)mg/L、D-二聚体异常率43.2%,均高于对照组的(0.13±0.29)mg/L、1.0%(P0.05)。轻型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27±0.13)mg/L、D-二聚体异常率30.5%,分别低于中型组的(0.42±0.28)mg/L、47.8%,中型组又低于重型组的(0.65±0.32)mg/L、76.3%(P0.05)。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1±0.26)mg/L、D-二聚体异常率32.9%,低于无好转组的(0.57±0.29)mg/L、67.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65例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脑梗死组急性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根据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或上升把病人分为两组,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病人预后良好,D-二聚体水平上升者预后不良(P<0.01).结论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颉  杨颖  赵春亭  王璐  陈兵  张锐 《山东医药》2004,44(22):30-31
有研究表明,抗凝物质活性及纤溶系统成分改变直接影响机体凝血-抗凝机制的动态平衡,产生血栓形成倾向,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抗凝血酶(AT)是血浆中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物,D-二聚体(D-dimer)作为分子水平标志物,既反映体内凝血酶活性.又反映纤溶酶活性,是评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血浆内皮素(ET)-1、D-二聚体(D-D)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158例行rt-PA静脉溶栓的老年ACI患者接受治疗30 d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依据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71例、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在脑梗死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居脑血管病的首位。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指标,对血管血栓性疾病的诊治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D-二聚体检测对脑梗死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判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效果判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D-二聚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二聚体(D-dimer)是反映机体凝血与纤溶状态的一个敏感而又特异的指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对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的危险分层、ACS的疗效监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D-二聚体含量检测以及基于其特异性抗体衍生的一些诊断和治疗方法在判断体内凝血状态,寻找血栓部位,了解纤溶活性,评价溶栓疗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肺栓塞的诊断方面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评价[1]。D-二聚体的特点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是凝血反应的最后阶段,分三步合成:(1)首先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释放纤维蛋白肽A和肽B…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 ,我们对不同时间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以探讨其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接受溶栓治疗 5 5例 ,其中发病 <6小时 2 0例 (A组 ) ,男 1 4例、女 6例 ,年龄 48~70岁 ;发病 6~ 2 4小时 3 5例 (B组 ) ,男 2 4例、女 1 1例 ,年龄 47~ 70岁。另设 3 0例作为对照组 (C组 ) ,为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 ,男 2 2例、女 8例 ,年龄 48~ 70岁。三组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具有可比性 (P>均 0 .0 5 )。1 .2 治疗方法  A组、B组用尿激酶 1 5 0万 U溶于生理…  相似文献   

14.
2005年8月~2006年8月,我们对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D-D)水平进行了动态监测,现探讨其临床意义。一般资料:本组26例DVT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26~65(35.31±6.72)岁,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为(9.17±6.93)d,治疗(11.43±2.23)d。其中上腔静脉阻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TIA组),年龄21-32岁,其中发作1个月内未出现脑梗死者50例,出现脑梗死者50例,观察其发病1周内血浆DD的水平并与对照组(50例体检健康者)比较。结果TIA组DD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现脑梗死者明显高于未出现脑梗死者(P〈0.05)。结论血浆DD水平的升高是TIA伴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浆DD水平可为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秀芝 《山东医药》2010,50(33):68-69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35例AAD患者(Ⅰ型14例、Ⅱ型9例、Ⅲ型12例)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种疾病血清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分析AAD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AAD不同分型及AAD生存与否的关系。结果 AAD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明显高于AMI患者(P〈0.05)。AADⅠ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P〈0.05);死亡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于AAD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患者预后预测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BM网络版和CNKI等数据库,收集D-二聚体水平升高对AP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MetaD 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关于D-二聚体对AP患者预后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对于AP患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合并的敏感度为0.80(95%CI:0.74-0.80),特异度为0.75(95%CI:0.72-0.79),阳性似然比为3.17(95%CI:2.74-3.66),阴性似然比为0.30(95%CI:0.23-0.38),合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345(诊断比值比=11.47; 95%CI:8.06-16.33),且无显著的异质性(Q=4.57, I2=0.0%, P0.1).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有助于早期鉴别不同严重程度的AP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将2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血清D-二聚体水平分为D-二聚体升高组(120例)和D-二聚体正常组(110例).详细采集病史、检验及辅助检查结果,记录早期死亡及急性并发症,并进行为期半年的门诊及电话随访,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断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住院期间D-二聚体升高组死亡率(13.3%)较D-二聚体正常组(10.0%)明显升高(P<0.05),D-二聚体升高组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 <1发生率和左室长轴缩短率与D-二聚体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300 μg/L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HR =4.12,95% CI:3.02~4.87,P=0.01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D-二聚体> 300 μg/L时,早期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与梗死类型的关系及其近、远期预后价值。方法 对 172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 D-二聚体进行了测定。对患者出院时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 ,并观察其出院后再发心血管终点事件及死亡。结果 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最高、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的 D-二聚体居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最低 ,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 D-二聚体水平与出院前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直线相关。随访 1.4 5年发现 ,D-二聚体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D-二聚体水平高于 1.5 1m g/ L 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 1.73,校正后为 1.4 1。结论  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类型有关 ,是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2月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静脉溶栓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术后3个月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3个月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静脉溶栓组相近(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评分相近(P>0.05);出院时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评分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增加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