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验证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安全性并且在90d内减少高血小板反应性和小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再发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假说,特别对于细胞色素P450(CYP)2C19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方法:2015年8月~2017年3月在中国26个中心进行前瞻性研究,为随时对照Ⅱ期试验。共入组675例急性小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出现症状24h内服用阿司匹林(第1个21d内,100mg/d)分别加用替格瑞洛(负荷剂量为180 mg,以后90mg2次/d)或氯吡格雷(负荷剂量为300mg,以后75mg/d)。主要结果是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在90d内比例。血小板高反应性定义为P2Y12反应单位>208。次要结果包括90d内血小板高反应性会影响变异基因携带者氯吡格雷药物代谢和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或出血性脑卒中)90d内、6个月甚至1年内的复发。结果:90d内,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280例患者中,35例(12.5%)血小板高反应性,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290例患者中,86例(29.7%)血小板高反应性(RR=0.40,95%CI:0.28~0.56,P<0.01),且是否携带CYP2C19缺失等位基因者血小板高反应性有差异(10.8%vs35.4%,RR=0.31,95%CI:0.18~0.49,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小板源性miR-126的功能基因多态性rs4636297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募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住院期间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同时在稳定抗栓治疗第3天接受血小板反应性检测的ACS患者。提取患者外周全血DNA并进行miR-126的功能基因多态性rs4636297的基因检测。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主要监测缺血事件发生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以及1年内主要缺血终点事件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入选364例经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根据血小板反应性检测结果,193例入选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组,171例入选血小板低反应性(LTPR)组。经多因素校正分析后,HTPR组携带rs4636297 A等位基因的比例仍明显高于LTPR组(OR=1.85,95%CI:1.16~2.96;P=0.010);通过1年随访观察发现,A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主要缺血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非携带者(OR=4.09,95%CI:1.25~13.35;P=0.020)。结论血小板源性miR-126的功能基因多态性rs4636297可能影响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艾森脑卒中风险评分(ESRS)量表筛选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基础治疗,氯吡格雷组每日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1周后仅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阿司匹林组每日予阿司匹林肠溶片200mg口服,1周后每日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随访90天和1年,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随访90天,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6.12%,氯吡格雷组为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16.00%(其中1例为消化道出血),氯吡格雷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12.77%,氯吡格雷组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38.00%,氯吡格雷组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氯吡格雷可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经血栓弹力图检测的氯吡格雷药物抵抗患者,不同药物剂量治疗下血小板反应性。方法筛选120例阿司匹林抑制良好而氯吡格雷抑制不敏感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每天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及75 mg氯吡格雷,试验组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及150 mg氯吡格雷,检测6个月后氯吡格雷的作用效果,观察2组间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心血管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8.3%,21.7%,8.3%;对照组分别为3.3%,18.3%,35.0%,15.0%,试验组患者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5.6±5.1)% vs (40.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血小板高反应性老年患者,每天75 mg氯吡格雷不能满足血小板抑制效果,长期加倍剂量服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低药物抵抗发生率,改善血小板抑制效果,从而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131例,单用阿司匹林患者34例,单用氯吡格雷患者10例,两药合用87例。根据TEG结果,将121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43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78例;97例服用氯吡格雷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38例和氯吡格雷敏感(CS)组59例,比较AR与AS组及CR与CS组各项指标。结果 AR组血红蛋白较AS组升高[(144.80±14.63)g/L vs(136.20±18.14)g/L,P=0.0101];血红蛋白偏高、加入二磷酸腺苷(ADP)血凝块最大强度升高增加AR风险。CR组高脂血症比例较CS组升高(65.8%vs33.9%,P=0.0021),血凝块形成时间延长及高脂血症增加CR风险。单用氯吡格雷花生四烯酸抑制率低于联合用药(P=0.0003),联合用药较单药血凝块形成时间延长(P=0.0061)。结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疗效不低于联合用药,阿司匹林可能通过影响ADP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279例,随机分为2组:氯吡格雷组158例(氯吡格雷75 mg,1次/d),长效阿司匹林组121例(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患者随访1.5~3.0(2.3±0.3)年,评估2组的安全性。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6% vs 12.40%,P0.05)。全部患者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比为0.4031,氯吡格雷组为0.1284,长效阿司匹林组为0.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发生次要事件概率和胃肠道出血事件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 vs 8.26%,1.27% vs 6.61%,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TIA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优于长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口氯吡格雷、国产氯吡格雷、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的抗血小板效果及其对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PCI患者220例,分为口服进口氯吡格雷(进口组)77例、口服国产氯吡格雷(国产组)80例,国产氯吡格雷合并通心络治疗(联合组)63例。观察3组PCI治疗及血小板高反应性(HPR)情况。对比3组MACE发生率。结果进口组、国产组、联合组3组间左前降支病变、球囊数量及HP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6%vs 87.5%vs 77.8%,P=0.00;(2.3±1.1)个vs(2.8±1.4)个vs(2.7±1.5)个,P=0.026;24.7%vs 21.3%vs 11.1%,P=0.03]。进口组HPR发生率明显高于联合组(24.7%vs 11.1%,P=0.04)。3组MACE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的MA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治疗介入术后患者,可能会降低药物抵抗现象,增加抗血小板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查(TEG)评估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患者术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方案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接受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的57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并按阿司匹林口服剂量的不同分为低剂量组(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26例和高剂量组(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75 mg)31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于服药第3天,采用TEG检测患者花生四烯酸(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情况以及药物抵抗的发生情况。结果 (1)服药3 d血小板抑制率:低剂量组AA抑制率及ADP抑制率分别为(76±21)%、(72±26)%;高剂量组AA抑制率及ADP抑制率分别为(80±21)%、(73±29)%,两组抑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药物抵抗:低剂量组发生阿司匹林抵抗2例(7.7%),氯吡格雷抵抗1例(3.8%);高剂量组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3例(9.7%),氯吡格雷抵抗4例(12.9%);两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低剂量组中1例(3.8%)发生围手术期缺血事件,高剂量组中2例(6.5%)发生围手术期缺血事件,两组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患者,TEG评价的低剂量与高剂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血小板抑制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对老年患者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仪检测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筛选PCI术后对氯吡格雷药物不敏感老年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及试验组70例,对照组每天服用100mg阿司匹林及75mg氯吡格雷,试验组每天服用100mg阿司匹林及150mg氯吡格雷,检测12个月后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同时观察2组12个月后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PCI术后12个月心血管病死亡、支架内血栓、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vs 2.9%,8.6%vs 17.1%,17.1%vs 28.6%,5.7%vs 11.4%,31.4%vs 60.0%,P0.05,P0.01)。试验组氯吡格雷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8.5±5.1)%vs(42.3±7.2)%,P0.01]。试验组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7.1%vs 4.3%,8.6%vs 1.4%,P0.01)。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服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可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同时出血风险亦有所升高,临床上应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的方法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自愿完成TEG测定的年龄≥60岁军队老年男性955例,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4组,阿司匹林组368例,氯吡格雷组115例,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双抗组)43例,无抗血小板药物组429例。用TEG指标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并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阿司匹林组花生四烯酸(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为(48.0±19.3)%,氯吡格雷组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为(63.0±18.2)%,双抗组AA抑制率为(51.0±16.5)%,ADP抑制率为(46.0±15.3)%,均在起效范围内。AA途径中,阿司匹林组与双抗组有效率无差异(45.80%vs 51.16%,P0.05),ADP途径中,氯吡格雷组与双抗组有效率无差异(76.52%vs67.44%,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示,白细胞计数(OR=0.891,P=0.001),肾小球滤过率(OR=1.016,P=0.013)是增加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计数(OR=1.026,P=0.000),糖化血红蛋白(OR=1.358,P=0.011)是血栓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质量控制的TEG测定可以作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的评估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