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奇金淋巴瘤EB病毒感染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EB病毒在霍奇金淋巴瘤 (HL)潜伏感染和 p5 3蛋白表达的关系。 方法 :应用EBER 1寡核苷酸探针以原位杂交 (ISH)方法检测 72例HL组织中的EBER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p5 3蛋白表达。 结果 :发现HL中R S细胞EBER 1和p5 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 5 3 2 0 %和 47 2 2 %。HL中EBER 1检出率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 (P <0 0 5 ) ,同时HL中的R S细胞含有EBV潜伏感染期中高拷贝 (RNA ,EBER 1)含量丰富 ,阳性信号在核仁蛋白膜表达。检测HL淋巴细胞衰减型 p5 3的阳性率较高。结论 :HL发生可能与EB病毒潜伏感染有关。EB病毒、p5 3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并相互影响 ,p5 3蛋白阳性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病毒潜伏期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pstein Barrvirus(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和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的淋巴组织过度增生性疾病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表明约 2 %~ 16 %的胃癌组织EBV阳性。EBV具有潜伏感染的特点 ,通常认为EBV潜伏期基因如核抗原家族基因 (EBNAs)和潜伏膜蛋白基因 (LMP) 1与病毒的细胞转化功能有关。明确EBV在肿瘤组织中的存在状态和表达活动 ,是研究其致癌机理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应用PCR Southern杂交检测 12 6例胃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EBVDNA ,进一步采用原位杂交检测PCR阳性标本石蜡包埋组织中EBV编码小RNA(EBER1…  相似文献   

3.
<正>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属于疱疹病毒,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感染,一旦原发感染康复后会转变为终身潜伏状态。随着对EBV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它与许多肿瘤的发生有关[1]。原位杂交检测可在分子层面上确认EBV与肿瘤之间的关联,是检测EBV相关肿瘤的金标准。目前,多数大型医院EBER原位杂交检测已使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鉴于中小型医院受场所、资金、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手工操作方法依然是首选。  相似文献   

4.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HD)等的发生有关,肿瘤组织中EBV主要以潜伏感染的形式存在。在EBV潜伏感染细胞中,可表达的EBV基因有10多种,包括EBV核抗原(EB nuclear antigen,EBNA)1,2,3A,3B,3C和LP;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1,2A和2B;EBV编码的小RNA(EBER)1和2;以及BamHⅠ-A向右开放读码框(BARF0)的转录产物。NPC和其他EBV相关恶性肿瘤中可持续检测到LMP2A的转录物,提示LMP2A在体内病毒持续感染和EBV相关疾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组织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的表达水平和EB病毒(EBV)的感染情况,探寻二者的相关性。并用细胞实验进行验证,以阐明EBV诱导DNA损伤应答进而促进NPC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NPC标本50例和鼻咽炎(NPI)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γ-H2AX及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的表达,对LMP1阴性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BV感染鼻咽癌细胞CNE1后γ-H2AX表达的变化。结果NPC组γ-H2AX的阳性率达94%,显著高于NPI组的40%;EBV阳性率为94%,显著高于NPI组的30%;97.9%EBV感染的NPC组织γ-H2AX阳性,二者表达有相关性(P0.05)。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进一步验证,EBV感染可使CNE1中γ-H2AX的表达量增高。结论γ-H2AX表达和EB病毒感染有密切关联性,EBV感染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DNA损伤,造成基因组不稳定从而促进NP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与EBV感染相关的疾病有鼻咽癌、NK/T细胞淋巴瘤、EBV相关性胃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原位杂交是检测组织EBV感染的金标准,与PCR和免疫组化相比,原位杂交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组织定位明确。目前最常用的EBER原位杂交试剂分别有适用于手工和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两种类型的试剂盒。本实验使用北京中杉金桥公司的手工检测试剂盒和罗氏EBER全自动检测试剂盒同时对淋巴瘤、EBV相关性胃癌、  相似文献   

7.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HD)等的发生有关,肿瘤组织中EBV主要以潜伏感染的形式存在。在EBV潜伏感染细胞中,可表达的EBV基因有10多种,包括EBV核抗原(EB nuclear antigen,EBNA)1,2,3A,3B,3C和LP;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1,2A和2B;EBV编码的小RNA(EBER)1和2;以及BamHⅠ-A向右开放读码框(BARF0)的转录产物。NPC和其他EBV相关恶性肿瘤中可持续检测到LMP2A的转录物,提示LMP2A在体内病毒持续感染和EBV相关疾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BE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在检测不同类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中EBV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收集68例不同类型HL标本(结节硬化型38例、混合细胞型18例、淋巴细胞丰富型7例、淋巴细胞消减型5例),石蜡切片后,分别采用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mRNA(epstein barr encoded RNAs1,EBER1)以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EBV潜伏膜蛋白1(laten mbmbrane proteins,LMP1)在不同类型HL中的表达.结果 68例标本中,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结果 总阳性率为36%(25/68),其中结节硬化型为23%(9/38),混合细胞型为66%(12/18),淋巴细胞丰富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分别为28%(2/7)和40%(2/5);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总阳性率为55%(38/68),其中结节硬化型为42%(16/38),混合细胞型为88%(16/18),淋巴细胞丰富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分别为42%(3/7)和60%(3/5).结论 在对不同类型HL的EBV检测中,EBER原位杂交方法 比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出率更高,定位更清晰,同时也更具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EBV)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乳腺病变组织24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原位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检测EBV DNA、RNA、蛋白质水平,分析EBV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标记246例乳腺病变均未检测到EBV潜伏膜蛋白LMP1的表达。 PCR法在乳腺癌(12/23)、原位癌(0/10)以及乳腺良性病变(0/15)中检测到EBV DNA,但用地高辛标记的EBV DNA探针对48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包括PCR扩增阳性的12例乳腺癌标本)进行ISH检测,在癌细胞、乳腺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内均未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采用LCM PCR检测12例PCR扩增阳性和12例阴性乳腺标本的乳腺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在12例PCR阳性标本的间质细胞中扩增出EBV DNA,癌组织中未检出EBV DNA。用EBV RNA探针和ISH方法在75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BER表达。结论在该文选择的标本中,乳腺癌发生、发展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0.
CD21非依赖性EB病毒对人胃印戒细胞癌细胞系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2 1非依赖性EB病毒 (EBV)对人胃印戒细胞癌细胞系 (HSC 39)的感染作用。方法 用Akata和P3HR 1EBV毒株感染HSC 39,有限稀释法对感染细胞进行克隆。结果 两种EBV毒株感染细胞中均可检测到EBV编码的小RNA(EBER)的表达 ,两种EBV毒株感染的亲代细胞及大多数细胞克隆表达EBV核抗原 (EBNA1) ,但不表达EBNA2、潜伏期膜蛋白 (LMP1)和LMP2A。表现为潜伏Ⅰ型感染。未感染的HSC 39细胞及P3HR 1感染的细胞克隆CD2 1表达阴性 ,而AkataEBV感染的部分细胞克隆CD2 1mRNA阳性。结论 EBV可能通过不依赖CD2 1受体的途径感染HSC 39,印戒细胞癌细胞系可用作EBV感染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1.
EB病毒(Epstein-Barr)感染与鼻咽癌等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免疫组化法和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血清和肿瘤石蜡切片中EB病毒表达,并对3种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gastric carcinoma,LLGC)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6例LLGC,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小RNA(EBER)的表达。结果 6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47~68岁,平均55岁,6例均累及胃体。镜检:在丰富的淋巴细胞背景中见散在的未分化癌细胞条索或细胞巢,偶尔在近黏膜表面出现发育差的腺管结构,间质内纤维组织少,见淋巴滤泡形成。瘤细胞表达CKpan、CK19、CEA及EBER,不表达CK7、CK20、CK5/6及LMP1;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或CD20,不表达EBER。6例患者随访6~57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 LLGC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胃癌亚型,预后较好,与EB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近年SLE的病毒病因学受到高度重视,病毒感染与SLE发生发展的关系已成为SLE研究的热点,具有B淋巴细胞嗜性的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EBV和人疱疹病毒6型(HHV6)同属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均可以潜伏感染状态长期存在于体内,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潜伏病毒可再激活,最近人们注意到病毒间相互作用是潜伏病毒激活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癌组织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EBV潜伏膜蛋白1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和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基因(B 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检测肺癌组织标本中EBV编码的小RNA( EBER1),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Bcl-2和LMP1的表达,以GD-6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形态学定量,以图像的平均面积(average area,AA)和积分吸光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A)表示表达量的多少。结果 在108例肺癌癌组织中36例EBV阳性,阳性率为33.3%;LMP1阳性表达7例,阳性率6.5%。EBV阳性肺癌组中Bcl-2表达显著高于EBV阴性组,其AA分别为58014.23±6918.45和38156.22±4096.79,其IA分别为11.00±1.48和8.03±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LMPI和Bcl-2表达的关系,可见LMP1可使Bcl-2表达率增加,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BV感染使Bcl-2表达增加,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在肺癌组织中EBV可能不是通过LMP1来影响Bcl-2的表达,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p16异常表达在胃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EB病毒潜伏感染膜蛋白-1(LMP-1)和p16蛋白在97份胃腺癌组织中表达.结果 97份胃腺癌组织中30例LMP-1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0.9%,EBV阳性率与患者性别、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和临床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p16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过度表达,阳性率为63.91%,p16过度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不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EBV感染与p16阳性表达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①EBV感染在胃腺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②胃腺癌组织中p16蛋白过度表达是频发事件,p16是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③EBV感染与p16异常表达在胃腺癌发生中是两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E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及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瘤的肿瘤组织中EBV编码的RNA(EBER),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EBER总阳性率为44.4%,霍奇金淋巴瘤占检出率的40%,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检出率的45.1%,不同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依次占检出率的75%( T细胞淋巴瘤)、87.5%( NK/T细胞淋巴瘤)、2.9%( B细胞淋巴瘤),T细胞、NK/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EBER阳性率比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结内、外淋巴瘤EBER阳性率分别为17.9%、58.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50岁以上淋巴瘤患者EBER检出率(36.2%)低于50岁以下患者检出率(55.9%),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广西地区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瘤与EBV感染相关,其中以发生在淋巴结外弥散淋巴组织的NK/T细胞淋巴瘤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T细胞淋巴瘤 (TCL)与EBV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83例 (6种类型 )TCL进行研究 ,包括低度恶性 30例 (其中小多形 2 1例、小淋巴细胞性 9例 ) ,高度恶性 5 3例 (其中大 /中多形 31例、淋巴母细胞性 9例、间变性大细胞性 7例、透明细胞性 6例 )。采用PCR检测EBV特征性的DNA序列 (EBV DNA)和ISH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 1/2 )。结果 :每种类型TCL均有EBV的阳性表达 ,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之间EBER 1/ 2表达率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各种类型TCL的发生发展均与EBV感染有关 ,但高度恶性组EBER 1/ 2的表达比低度恶性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特指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中EBER、LMP1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技术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81例PTCL-NOS及59例对照组[48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和1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ENK/TCL)]中EBER和LMP1的表达,并分析EBER表达与PTCL-NO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81例PTCL-NOS中,EBER阳性率为43.2% (35/81);35例EBER阳性的PTCL-NOS病例中免疫组化得分1分+2分者共29例,占EBER阳性病例的82.9%(29/35),3分+4分者共6例,占17.1% (6/35).EBER表达与PTCL-NOS患者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2)81例PTCL-NOS组织中,LMP1蛋白阳性率为22.2%(18/81).LMP1蛋白表达与EBER表达具有一致性,但EBER阳性率明显高于LMP1 (P <0.05).(3)33例PTCL-NOS获得临床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6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总生存率为33.3%(11/3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BER阳性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EBER阴性组(P<0.05).结论 EB病毒(EBV)感染可能是PTCL-NOS发生、发展中重要但非根本性的因素.EBER-ISH检测EBV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EBV感染对PTCL-NOS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BRLF1和BZLF1是EBV基因组中位置相邻的两个立即早期基因.它们的蛋白表达产物Rta和Zta作为反式激活因子,可以调节EBV早期/晚期基因的表达,还可能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它们与EBV感染由潜伏周期向裂解周期的转换密切相关.不同的细胞环境可能对它们的转录产生影响.Rta和Zta都包含CTL识别的表位,可能在病毒裂解周期的早期成为免疫系统识别的位点.对它们的研究还为某些EBV相关肿瘤的筛查和治疗提供了线索.这两个基因对EBV再激活的作用倍受关注.本文主要对BRLF1和BZLF1的基因结构和功能做一综述.Epstein-Barr病毒(EBV)是疱疹病毒科γ亚科成员,世界人口的90%感染此病毒.EBV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EBV有潜伏周期和裂解周期两种状态.EBV进入细胞后,通常很快进入潜伏期,病毒基因组环化成游离体(episome)并以此形式持续存在于细胞内.但病毒在少数感染细胞中可以进入增殖期,并产生病毒颗粒.研究表明,BZLF1和BRLF1两个基因在病毒由潜伏周期向裂解周期转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咽癌高发的广州地区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17例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除HE、阿辛蓝及过碘酸Schiff(PAS)常规染色外,采用标记链酶素卵白素生物素(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一系列上皮性标志物、CD21和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LMP)1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RNAs(EBER)。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EB病毒DNA W片段。结果 17例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男女之比为7:10,年龄30-63岁,中位年龄46岁。17例中14例的肿物呈明显局部侵袭性生长,病变属T3或T4期,仅1例有同侧颈淋巴结转移。大部分肿瘤细胞呈基底细胞样,核小而深染、仅有少许胞质;细胞之间常可见伊红染色同质性或黏液样物质;16例可见筛孔状的特征性结构。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均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9例(9/17)可见少数癌细胞呈EBER阳性,采用巢式PCR法同时检测到这9例活检组织192bp的EB病毒W片段阳性带,EBER阳性癌细胞的病例中,5例的癌细胞表达LMPI;其中3例的肿瘤间质中又可见少数EBER阳性的浸润性淋巴细胞。所有17例的癌细胞,包括EBER阳性的癌细胞均不表达CD21。结论 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患者以女性为多见。肿瘤生长呈明显的侵袭性,常侵犯鼻咽及其周围组织。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