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常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肥胖、多毛、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等症状~([1])。西医学对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阐明,治疗效果也不显著。中医无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个病名,但其症状属于中医"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癓瘕""不孕"的范畴,其辨证分型多样,治疗方法也不同,以下滋介绍刘清泉教授以"调肝理脾、活血化瘀"的思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案两则。  相似文献   

2.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以雄激素过多及长期无排卵为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多毛、痤疮、肥胖、卵巢多囊样改变等。本病隶属于中医学"闭经""月经失调""不孕"等范畴。吕绍光主任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理、法、方、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丰富的论治经验,为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本文较为全面、系统总结了吕绍光主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为育龄期妇女常见病,发病率高,且易造成月经紊乱及不孕。有学者运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西医主要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功能异常等方面阐述其病理机制,治疗上多采用激素干预、手术等方式;中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多与肾、肝、脾功能失调及痰湿、血瘀相关,治疗方面以除湿等为主,治疗效果较好。中医、西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各有其优势,二者结合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归属于"不孕""月经失调""闭经""癥瘕"等中医病证范畴,病位位于女子胞,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与心、肺亦有一定联系。湖湘针推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为"五经配伍",主张通过"针经治脏"以达到调和脏腑的目的。本文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针经治脏"的角度阐述针五经、调五脏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常以月经失调、不孕、肥胖、多毛为临床表现,中医多归属于月经后期、不孕、闭经等疾病范畴。陈莹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以肾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与肝脾二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治疗从肝脾肾论治,注重恢复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使人体阴阳气血调和,经候如常。  相似文献   

6.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指青春期前后发病,卵巢泡膜细胞良性增生引起的雄激素生成过多,造成月经紊乱、持续排卵障碍、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样改变等一系列表现。PCOS不仅影响女性生育及生活质量,而且存在多种远期健康风险,如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虽然中医古文献无PCOS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中医学"月经失调""癥瘕""不孕"等范畴。  相似文献   

7.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以长期无排卵及高雄激素血症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本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月经稀发、量少,甚或闭经、不孕、多毛、肥胖、痤疮、黑棘皮症等,中医古籍中并无对此病的记载。但根据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属于"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癥瘕"等范畴。导师刘昭阳教授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其独到经验,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以补肾化瘀、周期治疗立法,运用补肾化瘀方治疗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正脾肾二脏以虚证多见,脾肾两虚,势必造成冲任失固、失养,气血运化失司,导致经、带、胎、产诸病,故临床常采用补肾健脾法治疗妇科疾病,现综述如下。1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中医"月经后期"、"闭经"、"不孕"或"癥瘕"等范畴。多认为脾肾亏虚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机[1]。吴薇[2]应用补肾健脾中药(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仙茅10g,淫羊藿10g,  相似文献   

9.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女性内分泌及代谢功能障碍疾病,PCOS的患病率占不孕人群的30%~40%[1]。本文对中药复方在PCOS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中医学中并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月经后期""闭经""崩漏""不孕"等疾病;也可根据其卵巢多囊样的改变,归属于"癥瘕"的疾病范畴。本病以肾虚为主,与肝脾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闭经或月经稀发,无排卵和不孕。该病属中医"闭经"、"崩漏"、"月经后期"、"不孕"等范畴。本人在临床及跟师侍诊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PCOS所致月经不调及  相似文献   

11.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导致月经紊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或继发性闭经,常伴有肥胖、多毛及痤疮等。PCOS属中医“月经后期”、“闭经”等范畴。PCOS的月经失调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笔者从肝脾肾三脏论治获得良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6,(4):714-716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之一。临床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中医典籍中并无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对应的病名,多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归入"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崩漏""闭经""不孕"等范畴。导师王秀云教授运用中医"治未病"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诊治,提出分阶段治疗该病,调经助孕,预防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该病发生率,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发病呈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雄激素过多和持续无排卵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与生殖和代谢异常相关的内分泌失调综合征.相当于中医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月经稀发""闭经""不孕"等病症.近年来随着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检查方法的进展,无论在诊断上还是在治疗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14.
陈焱 《光明中医》2010,25(10):1782-1783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tic Vary Synsmie,PCOS)是妇女内分泌紊乱性综合征,中医归属于"月经后期"、"闭经"、"崩漏"、"不孕"等范畴。陈老从事妇科  相似文献   

15.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多态性的内分泌综合征,以雄激素过多和持续无排卵为临床主要特征,典型表现是月经稀发、闭经、不孕、肥胖、多毛及双侧卵巢囊性增大等,其发生率占育龄妇女的5~21%[1]本病属中医"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范畴,发病与肾、肝、脾三脏功能失调及痰湿之邪侵袭有关[2],兹将中西医治疗PCOS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属"月经后期""崩漏""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癥瘕"等范围,65%~70%患者同时合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密不可分。病因成多样性,与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发育障碍、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虚为本,肾虚痰湿阻滞冲任,精血不能充盈血海。正确认知发病机理,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早期诊断,预防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远期并发症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囊卵巢综合征以闭经、不孕、肥胖、多毛为主症.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从而发生月经调节机制和女性激素分泌量比例失调的慢性排卵功能障碍的疾病.中医将其归于闭经或不孕范畴. 学者一般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丘脑下部及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的,可涉及肾虚、肝郁、脾虚、痰湿阻滞等.其中痰湿是肾、肝、脾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本病的重要的病因病机.在临床可见到寒凝血滞,痰湿阻滞;脾虚失运,湿聚脂凝;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肝郁气结,痰瘀阻络等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中医的"月经量少""月经后期""闭经""不孕""肥胖""崩漏""癥瘕"等畴,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等多种疾病的高危因素,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肾虚为主,涉及肝脾。气滞、痰凝、血瘀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上中医运用辨证论治在补肾、疏肝、健脾基础上佐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并针对特殊症状相应加减。独特的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分时段治疗恢复患者月经周期疗效显著。中医药在调整患者月经周期,促进排卵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也是疑难杂病之一。起病多见于青春期,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不孕、多毛、痤疮、肥胖及黑棘皮症等[1]。在中医范畴内多囊卵巢综合征属"闭经""不孕症"等范畴。导师陈莹教授从事妇科临床及研究工作30余年,在临  相似文献   

20.
兰玛 《世界中医药》2012,7(3):274-275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发病多因性、临床症状呈多态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内分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不孕、多毛、痤疮、肥胖等,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5%~10%。本病病因目前尚未阐明,属中医学"闭经""不孕症""月经后期""症瘕"等范畴。近年来,中医根据辨证与辨症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近5年来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概述如下。1辨证论治石晶等[1]将本病分为肾虚痰湿、气滞痰阻、血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