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派氏结(PPs)是肠的局部免疫组织,被认为是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主要诱导部位,与免疫性相关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损伤等关系密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想通过深入研究PPs与肠病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作用非常有限的难治性肠病寻找新的突破口。中药多糖被认为是中药免疫调节的关键成分,现代研究显示中药多糖对PPs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积极的明显的干预作用,展现出良好的开发前景。据此,本论文聚焦PPs与免疫相关肠病,通过系统介绍PPs的生理结构及其递药机制,梳理PPs与免疫相关肠病作用关系研究进展,分析中药多糖通过调节PPs干预免疫相关肠病及其功能失调现状和前景,旨在通过PPs角度,为免疫相关肠病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为中药多糖干预肠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由遗传、环境、感染、肠黏膜屏障功能缺陷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苦参及其复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免疫细胞失衡、调节细胞因子及炎性反应递质的表达、影响信号转导通路、抗氧化、调节细胞凋亡、修复肠道组织等方面,其相关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持,也对探索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法干预溃疡性结肠炎肠屏障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俗非 《吉林中医药》2010,30(7):559-560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肠黏膜三大屏障的损伤机制有助于其修复靶向的选择。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UC及修复肠屏障方面可起到有效作用,其治疗效应涉及通过调节细胞凋亡,抑制促炎因子,促进抗炎因子等以恢复肠上皮,加强免疫屏障。活血化瘀中药尚未有相关报道涉及肠道菌群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是传统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在多因素复杂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阐释对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具有重大意义。中药复方基于“整体观”,体现了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而多组学如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肠道微生态等技术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阐释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通量、高效的多组学等联合分析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可提供极大的帮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方法从基因、菌群以及代谢产物等水平共同解释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过程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该文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基于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肠道微生态等多组学技术,对近20年国内外中药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各种技术在应用层面的内在联系加以阐述,为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的中药研发和其他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影响结直肠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高,已演变为全球负担。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环境失衡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肠道微环境主要由肠道微生物群及肠黏膜细胞构成,可通过肠道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4个方面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基于此,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多采用益生菌制剂、5-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但其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手段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传统中医药领域的不断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中医药在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可通过多层次、多通路、多靶点调节肠道微环境进而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已逐渐成为溃疡性结肠炎防治研究的热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故该文在阐释肠道微环境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认识指导下,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化学屏障、保护机械屏障及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方面系统总结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新...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的本质是肠道共生菌群和黏膜免疫系统之间的共生关系破裂。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从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病及肺,故治疗本病时“肠肺”同治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通过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定义、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实验研究概况,重点从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因子、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细胞焦亡),抑制氧化应激,保护肠膜黏膜屏障,保护肠道微生物群平衡等方面对近年来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其肺损伤的相关研究做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以探讨新的可能机制,为该病提供治疗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小檗碱是黄连属植物的主要提取物,经现代研究已确证其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及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特发性炎性肠病,其发病原因涉及遗传,肠道微生态和黏膜免疫系统失调等因素。该文通过查阅,梳理近年来小檗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通路及其作用机制,为开展小檗碱治疗UC的药物开发及机制探讨提供方法与思路。结果显示,小檗碱通过调节JAK-STAT,NF-κB,PI3K-AKT,MAPK,Nrf2,ERS和MLCK-MLC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保护肠黏膜屏障、恢复机体正常免疫应答、抗氧化应激等作用,进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常见慢性肠道炎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有癌变的风险,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黄芪多糖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修复损伤、保护血管等功能.黄芪多糖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调节免疫反应、调控信号通路、调节肠道菌群等方式治疗UC,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查阅整理近年来黄芪多糖对UC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旨在为黄芪多糖治疗UC的药物开发和实验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白芍总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镇痛、抗炎、抗菌、抗氧化、抗癌、抗抑郁、保肝、抗自身免疫疾病等。近年来发现白芍总苷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疗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报道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炎症因子、调节免疫、抑制NF-κB及MAPK通路、保护和修复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证候表现多见于湿热型,其病因尚不明确,但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的表现。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临床常用健脾及清热类中药治疗,研究表明,多数中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有调节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的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黏膜的作用。此文通过研究整理近年来关于肠黏膜屏障结构、UC患者的肠黏膜表现以及中药对湿热型UC肠道黏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中医药湿热型UC的机制,并为进一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总结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认为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凝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治疗方法较多,当前仍以服用西药为主,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类、水杨酸制剂等,由于药理不同,导致用药期间常常出现疗效不稳、毒性大、依赖性强等问题,不适合长期使用。因此,中医药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向,近些年,中医药已在疾病治疗方面体现出自身独特优势,如调节免疫、抗炎、修复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等。就此,本次通过结合他人研究成果,现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以促进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药灌肠治疗炎性肠病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很多,可概括二大类。一类是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局限性结肠炎。另一类是病因已明确的肠道病如阿米巴性结肠炎、结肠贺氏病、缺血性肠病等。临床治疗颇为棘  相似文献   

14.
王鹏程  赵珊  冯健  赵宏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2015,46(10):1556-156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固醇激素与免疫抑制剂3类药物为主,但是无法有效的防治,不可长期使用。近年来,大量研究以中药复方、单味药或者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以期开发出治疗、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型药物。就NF-κB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以NF-κB通路中相关蛋白和酶为靶点的中药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难治性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癌变倾向,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及微生物等有关。现代医学尚无理想药物治疗UC,而中医药对此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笔者就文献报导统计的最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及其单体成分进行整理,探讨相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的治疗机制,并对此作一综述,为中药应用于UC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直肠反复发作性黏膜溃疡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炎症性肠病。现阶段UC西医临床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兼用免疫抑制与抗炎治疗,但其疗效不甚理想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UC具有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小的特点,在UC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相关研究发现,清热除湿方药作为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重要方药,具有较好的治疗疗效,且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抗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慢性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线粒体是细胞中的重要器官,研究发现,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产生减少、氧化应激加剧等现象可能促使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引起肠道黏膜屏障的受损,导致IBD的发生,并加速炎症进展。中药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修复线粒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的潜力。因此本文基于线粒体功能对中医药防治炎症性肠病进行总结梳理,发现中医药对线粒体具有缓解氧化应激、调控线粒体自噬等作用,从而发挥抗炎、抗氧化、减轻肠黏膜损伤、延缓病情的作用,且中医药调控线粒体DNA(mtDNA)突变涉及到的炎-癌转化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病变局限在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临床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1]。病情迁延,容易复发,与结肠癌关系密切[2]。青壮年是其发病的主要人群[3],影响生存质量[4]。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复发率低。现将近几年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休息痢"、"久痢"、"肠澼"、"肠风"、"便血"等范畴。病机主要为邪阻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黄芪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丽珠肠乐组和黄芪多糖组,分组给药7天,检测给药前后大鼠肠道菌群、肠道内乙酸含量、肝脏细菌易位数量变化。结果:黄芪多糖治疗7天后,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上升,肠球菌、肠杆菌含量下降,大鼠肠道菌群比例恢复正常;大鼠结肠内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升高;肝脏细菌易位得到有效地控制。结论:黄芪多糖具有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炎性肠病(IBD)是一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紊乱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肠道克隆病(CD),尽管其发病机理并不完全明确,但大量研究显示,免疫、遗传及环境等是炎性肠病的主要发病因素,炎性肠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抗生素及生物制剂,然而,由于这些药物疗效差,不良反应大,急需开发新的有效药物来治疗IBD.在众多治疗胃肠到紊乱性疾病的补充及替代疗法(CAM)中,中药是最具开发价值,而且其具有多样性,中医药治疗炎性肠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近年中药治疗IBD的有效性更是得到众多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研究的证实,中药治疗IBD不仅局限于亚洲国家,而且也越来越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