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017-2020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辨治风温的病机及用药规律。方法:针对构建的现代临床著作中名老中医风温医案结构型数据库,先用频数分析统计出频次≥10的高频症状、药物;再用SPSS 19.0对症状行聚类分析,SAS 9.1对症-症、药-药等不同字段间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结果:341例风温医案中频次≥10的症状60种、药物91味,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口渴、胸闷、头痛,常用药为苦杏仁、甘草、连翘、芦根、黄芩;症状聚类分析后得到6个有意义的聚类组,常见证型有风热犯肺证、热陷心包证、肺热腑实证、肺阴亏虚证;症-症关联后得到二阶51组,三阶54组,四阶13组,以发热为核心症状,可兼见恶寒、咳嗽、咽痛等,药-药关联后得到二阶12组,三阶18组,四阶16组,以苦杏仁、金银花为核心药物,常用竹叶→石膏→苦杏仁→黄芩→麻黄→甘草的组合。结论:风温以肺经病变为主,按卫-气-营-血传变,易见逆传心包,卫分以发热、恶风寒、咳嗽为主,气分以发热、汗出、口渴、咳喘为主,伤肺络兼胸痛、痰中带血,亦可见肺热移肠,逆传心包,热入营血、脾气亏虚等证。用药时名老中医善用金银花、连翘、桑叶等治卫分证,麻黄,石膏、黄芩等治气分证,金银花、连翘配合凉血药治疗营血分证,同时随症时止咳化痰加苦杏仁、桔梗、贝母等,清肺热加桑白皮、地骨皮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名老中医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该文从构建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著作文献数据库中提取1 274例慢支病案和临床经验,先用Lantern 3.1.2(孔明灯)隐结构分析软件构建药物的隐结构模型并进行隐类诠释,再用SAS 9.1对药-药、药-症、药-证等不同字段间进行关联规则挖掘。通过挖掘发现1 274例慢支病案常用药物甘草、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物类型止咳平喘药、补气药、清化痰热药,药味甘、辛、苦,归肺、脾、胃经,药性温、平、微温,常用有名方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构建一诊147种药物隐结构模型得到44个隐变量,88个隐类,7个综合聚类模型;药-药二联有9组、三联50组、四联89组;对297例有两诊的病案经过诊次间的用药比较,得到药-症关联24组,二诊减少的药物有麻黄、苦杏仁、半夏等,增加的有茯苓、白术、党参等;药-证二联有20组,三联8组;对一诊前83位症状和前96味药物建模得到50个隐变量,101个隐类。名老中医治疗慢支时常用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性偏温、偏甘,刚柔并济,归肺、脾、肾经;常用药组有白术和茯苓,细辛、五味子和半夏,茯苓、党参、半夏和陈皮。药症(证)关联有麻黄、苦杏仁、桂枝和痰少,半夏和外寒内饮证、痰浊阻肺证、肺脾两虚证,苦杏仁和痰浊阻肺证、痰热蕴肺证、风寒犯肺证。隐结构模型可量化中医隐性知识,首次扩展至药物、药症层面,量化出不同变量在同一组数据中所处的主、次、兼地位。该研究得出的名老中医辨治慢支的规律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数据来源、分析方法、挖掘结果相对可靠、客观,可为其他疾病辨治规律的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丁甘仁湿温医案中药对的运用及辨治遣方的经验。丁氏治疗湿温常用茯苓-半夏、茯苓-泽泻、茯苓-佩兰等药对;依据三焦病机,合理配伍祛湿、理气、温里之品;善用经方加减,善用反治法,用药轻灵。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书中暑病医案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叶天士辨治暑病的经验,不仅为现代临床辨治暑病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古代医籍研究及名医经验总结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暑病医案54例,将医案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0.0和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对证候、症状、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在54例暑病医案的初诊记录中,共涉及证候13种;症状203个,频次≥3的高频症状27个;药物97味,频次≥3的高频药物44味,《中药学》教材中收录的常用药物82味。(2)得到药-药二阶关联16组,三阶关联32组,四阶关联12组,五阶关联2组;有意义的药物聚类组8组。结论:叶天士所论暑病,包括暑温和暑湿两大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暑病,以气分证居多,病位涉及肺和脾胃,以暑热壅肺、暑湿阻滞脾胃为常见证;暑邪深入营血,病位涉及心、肝、肾,以出血、阴伤、动风、神志异常为主证。治疗暑病以清热祛湿、顾护津气为基本原则,善用祛湿药对,治湿三焦兼顾为其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叶熙春对痰饮病的辨治规律及其用药经验。方法:针对158例痰饮病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出频次≥10的症状40种、频次≥20的药物72种,再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对有意义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158例痰饮病的常见症状23种,有咳嗽、咯痰、形寒、胸闷等;常用药物有40种,如茯苓、桂枝、葶苈子、苏子、杏仁、甘草、陈皮、半夏等;症状二联有25组,如形寒和肢冷等;三联有26组,如形寒、痰多和气逆等;四联有9组,如气逆、咳嗽、痰白和痰多等;药物二联有8组,如苏子和半夏等;三联有17组,如苏子、陈皮和茯苓等;四联有5组,如陈皮、茯苓、炮姜和半夏等。结论:痰饮病核心症状有咳嗽、咳痰、气逆、形寒、胸痛等,核心药物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核心方为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治疗用药多以温化痰饮等功效的药物,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治疗脾胃虚类证的方剂用药规律,以期为脾胃虚类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丛书中以脾胃虚类证候为主要证候的医案,对其中出现的方药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药物的关联分析提炼出核心药组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消痰的药对为陈皮和半夏,健脾的药对为茯苓和白术,健脾消食的药对为神曲和白术;药物和症状的关联提炼出经常便溏和倦怠乏力与茯苓强关联,胸闷和黄芪强关联,腹痛与芍药和甘草药对强关联。结论:《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补气健脾及消食化痰类方药在治疗脾胃虚类证中使用较多,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7.
黄丹  黄曼欣  李楚  聂嘉瑶  段德鉴 《新中医》2023,55(11):15-21
目的:分析探讨清代名医治疗肿胀病用药组方规律。方法:对《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所记载的肿 胀相关医案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Microsoft Excel 2020 建立方药数据库并对处方数据按相关标准进行规范化处 理,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 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分布、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等分 析。结果:纳入15 位名医治疗肿胀的医案,共涉及处方100 首,包含药物208 味,总用药频次为1042 次。 高频药物(出现频数≥10) 25 种,使用频率最多的是茯苓(77 次);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则多为甘、 辛、苦,所用药物大部分归脾、肺、胃、肾经;药物功效分布最多的是补虚药;最常用的对药是“陈皮-茯 苓”;最常用的角药是“陈皮-茯苓-大腹皮”;高置信度关联规则有“泽泻→茯苓”;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 10 组核心药物组合,潜在新方5 首。结论:清代名医治疗肿胀病以利水渗湿为主,不离补虚行气。同时常根 据具体情况,兼以止咳平喘、宣肺解表、温阳化湿、化痰行气等治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中的R语言技术,总结邹忆怀教授临床辨治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 纳入邹师门诊治疗的失眠患者153例,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录入患者诊疗信息,运用R语言编程技术进行药物频数频率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处方207首,涉及药物103味,使用频次>30的中药共计30味,使用频率在前10味的药物依次为茯苓、佛手、菊花、柏子仁、砂仁、枳壳、合欢皮、柴胡、陈皮、酸枣仁;依据药物功效分类,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安神类药物,其次为清热类和理气类药物;性味归经方面,四气中寒药最多,温、平次之,五味以甘、苦、辛常见,归经多入于心、肝、脾。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药对(队)中共涉及20味中药,大致可分为安心神、调脾胃和调肝气三类,如生龙骨-生牡蛎、川芎-酸枣仁-茯苓、半夏-陈皮、柴胡-佛手等;症-药关联规则中得出复寐困难-佛手菊花、寐浅-柏子仁茯苓、入睡困难-黄连肉桂等对应关系;相关性分析对关联规则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与补充。结论 邹忆怀教授以“动静观”立论辨治失眠,基于“动证失眠”和“静证失眠”的临床特点辨证用药,使动静有常,阴阳和合;强调不同类型安神药物配...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明代医案中包含人参方剂的配伍及药症规律。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7本明代医案中包含人参的医案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录入方剂进行性味归经、用药频次、配伍规律以及药症规律统计。结果通过筛选,明代医案中包含人参医案240个,涉及方剂246首,包含药物172味,包含症状245种。其中以温性药、甘味、苦味为主,主入脾、肺、心、胃经;高频药物为人参、白术、甘草、茯苓、陈皮等22味,高频主治症状及舌脉为腹泻、发热、呕吐、弱脉、神疲等27个,高频药物组合为"人参,白术""人参,甘草""人参,茯苓""人参,白术,甘草""人参,陈皮"等20组,高频主治症状、舌脉核心组合为"口干渴,发热""腹泻,发热""濡脉,弱脉""数脉,弦脉""数脉,口干渴"等23组。结论分析明代医案中人参配伍及药症规律,对临床人参的辨证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王仲奇医案·泄泻》中治疗泄泻的用药配伍特色。方法:从《王仲奇医案》中选取泄泻病案,提取方药信息,用office 2010建立数据库整理归纳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运用SPSS 22.0对用药情况进行相关数据挖掘分析,阐述王氏辨治泄泻经验,综合分析其辨治方药规律特色。结果: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五味药物分别是:茯苓、白术、佩兰、肉豆蔻、益智仁。性味归经方面,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寒、平居多,归经以脾、胃、肝、肺经为主。药类频数分析反映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理气药为最常用的药物类别。聚类结果分析包括:C1:枳壳、大腹皮;C2:防风、禹余粮、罂粟壳;C3:白芍、益智仁;C4:神曲、大麦;C5:石斛、化橘红;C6:枳壳、大腹皮、陈皮、白豆蔻、半夏;C7:蒲公英、鸡内金;C8:白术、肉豆蔻、茯苓;C9:佩兰。结论:《王仲奇医案》所载泄泻以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及脾肾阳虚证为主;数据挖掘分析王仲奇治疗泄泻用药规律的总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美丽潜规则     
妍子 《东方养生》2008,(11):54-55
打破了关于美丽的既定规则,时尚在08/09秋冬变得更加难以捉摸。“慢时尚”逐渐被拥护,理性的回归允许设计师们冷静表达内心,而非遭受旋风般的季节性时尚轮回。无论女装的流行趋势如何瞬息万变,“混搭”的概念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元素已经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
2002年9月19日,正是收获的金秋时节,140余名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内外的医学、药学及中医药学博士齐聚渤海之滨,共赴2002国际中医药博士论坛——今天、这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的前沿。从与会代表充满激情的发言中我们不难了解到,国内现代中药产  相似文献   

13.
职场潜生活     
YANYAN  全景 《东方养生》2007,(4):56-57
潜规则是依附体,像寄生虫一样,每个人和每个组织都可以看做它的载体。所以它的生存法则是母体决定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肾虚方剂中高频应用的中药和药性特点及其在治疗肾虚方剂中的配伍规律,为中医治疗肾虚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利用"中国中医药检索系统""中国知网""药智数据"三个数据库收集治疗肾虚的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统计方剂主要来源,药物频次及核心药对,再通过Matlab进行仿真,运用融合宽度挖掘和深度挖掘的关联规则算法(WD-Get Rules)对该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设定置信度≥0.5,支持度≥0.1。结果:数据库中的192首方剂全部来源于《圣济总录》和《普济方》等88本医药书籍;方剂中涉及中药共343味,其中用药频次≥3次的中药有123味;性味多以"温""平""寒""甘""辛"为主,归经以归"肾""脾"经居多;用药频次≥20次的药对共有28对;挖掘出方剂中的强关联规则共15条。结论:茯苓、熟地黄、山药、杜仲等是治疗肾虚的常用中药,其中茯苓因具有平补阴阳兼能健脾渗湿之功效,故能与多个中药形成核心药对。中药之间通过配伍从滋肾阴、温肾阳、补肾气、益肾精、脾肾同治、滋阴助阳和活血补肾等多个角度发挥治疗肾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探索治疗眩晕针灸处方的穴位配伍和经络配伍规律。方法从先秦到清代涉及针灸治疗眩晕内容的文献中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提炼穴位、经络配伍方法。结果上星和风池、丰隆和解溪、合谷和风池、丰隆和风池、外关和足临泣、合谷和丰隆、合谷和解溪、阳谷和足临泣、阳谷和风池、神庭和上星依次为最常用配穴;督脉、胆经和膀胱经为最常用配伍经脉。结论通过关联规则方法对古代针灸文献的研究结果是合理的,所得的穴位及经络配伍方法为现代临床的疾病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常用安神类中成药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新编国家中成药》中的安神类药品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茯苓、甘草、当归、麦冬、朱砂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当归、茯苓""茯苓、炒酸枣仁""甘草、茯苓"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牛黄、朱砂""酸枣仁、茯苓"等,新处方包括"茯苓、炒酸枣仁、熟地黄、五味子、丹参、麦冬、生地黄"等。结论:安神类中成药处方药物多具有养血定志,补气滋阴和重镇安神之功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软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近5年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文献中的中药处方,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结果:对筛选出的215个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6个核心组合。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常用的药物以活血化瘀药、补血药、补阳药、补气药、祛风湿散寒药、发散风寒药、祛湿药为主,治法主要是活血化瘀、益气补阳补血、祛风湿散寒。药物四气的分布以温、平、凉为主,五味的分布以苦、甘、辛为主。药物归经的分布以肝、肾、脾为主。当归、杜仲、甘草、独活、牛膝、白芍、桑寄生、狗脊、续断、川芎、熟地黄是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常用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8.
古代脉学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咳嗽的脉象描述,本文详细探究了咳嗽脉象的特点,并进一步总结了咳嗽的脉象诊断规律,以及如何按照脉象的特点分析咳嗽的病因病机等,有助于疾病过程中咳嗽的判断分析,为临床诊治咳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如何保持发展的科学性与健康性,这就要求中医教育者必须依照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从外部相关因素、内部相关因素和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相关因素,这3个方面分析了其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就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行了探讨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安莉 《东方养生》2008,(3):116-117
你害怕在办公室和领导吵架吗?你会不会觉得吵架之后,立刻山河突变,从此要么鱼死要么网破。然后做好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打算。我们会发现,和上司相处宛如夫妻相处一样,免不了磨合,在矛盾中学会相处。因此,吵架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有些夫妻的感情越吵越好,有些夫妻却在争吵中感情逐步走向死亡。职场中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