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398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47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PLT〈170×10^9/L,体重50~55kg的献血者和初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易发生献血反应。结论:选择体重高,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以本站2011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进行血小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详细的观察220例血小板献血者采集机采血小板之前的血常规计数以及全血终点值对机采血小板收集量的影响。结果献血者在献血之前的血常规计数、全血终点值以及全血的流速等均是影响机采血小板收集量的主要原因。在为献血者进行采血之前,应该详细的分析其各项血常规的监测数据,并仔细的了解献血者的身体状况,对其进行严格的筛选,才能够不断提高输血机采血小板的数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达10~38次的献血者(每次间隔期为1~2个月),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象的检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末次采集前外周血小板数(PLT)与首次采集前PLT、正常值均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红蛋白浓度(Hb)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增加,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形血小板比例(P-LCR)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献血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长期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在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7年2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50次及献血单位100治疗量以上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下半年缩短献血间隔期至2周,2017年又将间隔期恢复至4周,对所有研究对象机采前血常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11年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2013、2014、2015、2016、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明显高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PLT、MPV、PDW、P-LCR与201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4、2015、2016年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MPV、PDW、P-LCR与2013、2014、2015、2016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次数与PLT呈显著正相关;MPV与PLT呈显著负相关;PDW、P-LCR与MPV变化一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对长期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LT、MPV、PDW、P-LCR的观察和分析,延长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既有利于献血者的健康,又保障了单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50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达10~38次的献血者(每次间隔期为1~2个月),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常规的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统计表明,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小板数与首次采集前、正常值的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和血小板的大细胞比例下降,红细胞的分布宽度增加。结论机采血小板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单采血小板间隔时间由4周缩短至2周,探讨频繁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间隔期缩短至2周,并且每年献血24次后对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10月,间隔2周采集1次血小板,1年捐献血小板24次的献血者,观察分析每次捐献前外周血血常规参数。结果 58名献血者间隔2周捐献1次血小板,24次捐献前外周血血常规有一定的波动。Plt和RBC,第1次与第24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Hb和WBC,第1次与第24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短至2周后,献血者血常规值在正常范围内波动,需要增加观察的时间,以确保献血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聂华  郝世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919-3919
对反复冲红机采血小板供者1例血象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献血者,男,36岁。符合机采血小板的献血标准[1],献血间隔期不低于国家规定的1个月标准,但在采集血小板时连续5次出现冲红现象,虽经更换仪器(本站有MCS+和Fresenius两种机型)和操作人员仍不能避免。为了查找原因,笔者调查了该献血者5次机采前的血象检测记录,检测方法为抽取静脉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汉中市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的含量,建立机采血小板档案库,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机采血小板。方法将体检合格的1 086名本地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献血前的初筛实验中,按血小板计数的要求先采集其末梢血,标本采集后在2h内完成血小板计数。然后统计其中有多少无偿献血者可以捐献机采血小板。结果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小板含量偏低,血小板含量大于或等于150×109/L不足调查者的一半。结论本调查对建立无偿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库和临床用机采血小板全部来自无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次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28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5次的献血者,统计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分别从献血量,献血频次(总次数/总月数),献血次数3方面分组分析数据.结果 1)WBC在累计血小板献血量>18治疗量,献血次数>10次开始WBC计数减少差...  相似文献   

10.
张轩英 《护理研究》2012,26(15):1417-1418
机采血小板具有浓度高、纯度高、红细胞及白细胞少、疗效肯定等优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及病人的欢迎.但机采血小板同样也存在献血反应的问题,由于采集方法不同,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与献全血者的献血者反应不完全相同.本研究通过观察和比较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及献全血者的不同的临床症状,探讨机采献血者与全血献血者献血反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加以预防与控制,加强献血者的信心,使更多的无偿鲜血者加入到机采血小板的队伍中来,缓解临床对机采血小板输注的需求。方法对2004~2006年3 185名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356名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结果 356名发生献血反应者,抗凝剂反应243名,占68.2%;心理因素65名,占18.3%;自身身体因素48名,占13.5%。结论加强宣传,缓解献血者心理压力,选择体质量重、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21年6月河源市中心血站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临床资料,选择献血失败的22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同期于该站采血成功的100名献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献血者各项外周血红细胞平均值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个人自选的影视节目干预对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焦虑、疼痛、献血反应和对终产品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将532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80名和对照组252名。观察组通过VOD点播系统观看自选的节目。对照组不观看影视节目。在献血过程中,以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的状态焦虑分量表对两组分别进行测试,同时用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简称VAS)评估疼痛程度,测量疼痛值,记录献血者的反应情况,利用血细胞计数仪计算产品的血小板计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焦虑评分分别为(33.75±7.59)分和(42.72±9.50)分;疼痛值(1.97±1.54)分和(2.30±0.67)分;献血反应:观察组轻度反应8名、中度或以上反应为0名;对照组轻度反应35名、中度反应3名、重度反应为0名;终产品血小板计数合格:观察组268袋,对照组209袋。两组4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VOD点播系统观看自选的节目可以明显减轻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捐血过程中的焦虑及疼痛反应,且降低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提高机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自动化单采单个献血者的血小板以其纯度高、疗效好,为临床医师所青睐,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对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体内的变化研究甚少。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生成刺激素(TPO)的水平和巨核细胞集落形成细胞(CFU—MK)的分化是调节血小板再生的主要决定因素,且随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而变化。标准化机采血小板后,可致该献血者体内大量的循环血小板丢失,继而引起TPO水平的改变。最近报道机采血小板后1—2天献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满意度,及时改进献血服务质量。方法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008-2009年的所有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 2009年满意率较2008年满意率有所提高。结论全面、准确地开展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满意度调查,有利于机采献血服务质量的提高,为营建一支良好的机采血小板献血队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侯晓岩 《护理研究》2010,(5):1375-1376
随着成分血的临床推广,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的使用逐年增多。本血液中心自开展机采血小板以来已采集20000余人次。南于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使用了抗凝剂(ACD—A,主要成分为枸橼酸钠)且采程较长,易对捐献者造成不适,因此做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献血者由于精神紧张,采血前休息不好,还有的首次献血,对献血具有恐惧心理,现将对其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捐献单剂量及双剂量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液指标的影响,探索其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将捐献单剂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50例定为第1组,捐献双剂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50例定为第2组,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献血者不同阶段的血液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二组献血者在采集后30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P<0.05);在采集后14d,第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P>0.05);第2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P<0.05);在采集后28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P>0.05)。二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采集前后的不同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至少应为14d,而捐献双剂量血小板间隔期至少应为28d。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成分血的临床推广,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的使用逐年增多.本血液中心自开展机采血小板以来已采集20 000 余人次.由于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使用了抗凝剂(ACD-A,主要成分为枸橼酸钠)且采程较长,易对捐献者造成不适,因此做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2].献血者由于精神紧张,采血前休息不好,还有的首次献血,对献血具有恐惧心理,现将对其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淮安市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人群分布特征,探索无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与保留措施,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5月1日~2017年4月30日进行志愿捐献机采小板的固定献血者进行分析,将收集的献血次数、献血量(单位)、献血人份,以及献血者的年龄、学历、职业等信息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约占总献血者人数的36.7%,男性和女性的捐献比例约为4:1;血型分布与临床需求一致,约为3∶3∶3∶1;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主要分布在40~49岁;不同年龄组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男女捐献人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初中学历人群较高,职员及工人捐献比例较高,脑力及体力混合型劳动者是志愿捐献血小板的主导人群。结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均影响其献血行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及招募应注意招募常态化、信息系统化及服务便利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4个月内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频率与献血员外周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从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选取69名24个月内捐献机采血小板量为6~28个治疗量的献血者作为观察组(平均每个治疗量血小板计数≥2.5×1011个),采集献血员末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前的静脉血;选取71名未捐献过机采血小板的健康无偿献血员作为对照组,采集献血员全血样本.检测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比较两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结果,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PLT、MPV、PDW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P-L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体检时要结合PLT、MPV、PDW、P-LCR等血液学参数,综合考虑献血者机体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