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在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的102例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造影组(PCI术中行常规冠脉造影)与IVUS组(PCI术中行IVUS)。观察比较两组PCI治疗指标、冠脉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D)、面积狭窄率(AS)、置入支架参数及随访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造影组比较,IVUS组冠脉左主干MLD[(1.63±0.75)mm比(2.18±0.61)mm], MLA[(2.50±0.96)mm~2比(4.95±1.21)mm~2],置入支架直径[(3.35±0.29)mm比(3.55±0.28)mm]、长度[(12.10±4.21)mm比(14.43±5.03)mm],治疗后扩张球囊直径[(3.78±0.39)mm比(3.98±0.51)mm]、压力[(14.45±2.48)atm比(17.05±2.81)atm]均显著升高,AS[(77.34±7.41)%比(63.25±8.16)%]显著降低,P0.05或0.01。随访12个月,IVUS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造影组(13.73%比37.25%,P=0.006)。结论:IVUS能显著提高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精准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2.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6):520-525
目的:探讨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行冠状动脉(冠脉)旋磨对比切割球囊在左主干钙化病变单支架术式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左主干钙化病变行单支架术式的79例患者,按预处理方式分为旋磨组(26例)和切割球囊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病变特点、PCI终点并发症及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旋磨组术后即刻左主干最小支架内面积[(10.26±1.63) mm~2∶(11.27±2.09) mm~2,P=0.020]和前降支管腔面积[(7.50±0.72) mm~2∶(8.21±1.75)mm~2,P=0.012]显著大于切割球囊组。两组患者PCI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K-M曲线显示两组患者1年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24)。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边支受压(OR:7.561,95%CI:1.494~38.255,P=0.014)、支架膨胀不良(OR:12.124,95%CI:1.529~96.152,P=0.018)和最终血流小于TIMI 3级(OR:19.803,95%CI:1.973~198.791,P=0.011)是1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VUS指导下对行单支架术式的左主干尾部钙化病变进行冠脉旋磨与切割球囊相比可以使PCI术后即刻获得更大管腔面积,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的368例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无保护左主干狭窄超过50%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除外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倾向匹配得分法,1∶2分为IVUS组和常规造影介入(CAG)组,最终36例患者入选IVUS组,72例患者入选CAG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绞痛复发及因缺血所致的再次血运重建等)。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史和外周血管疾病史无明显差异(均P0.05)。2组患者在最小管腔直径[(1.06±0.42)mm比(1.01±0.39)mm,P=0.697]、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83.9%±10.4%比87.6%±9.0%,P=0.064)、死亡率(0%比2.8%,P=0.551)、心绞痛复发率(8.3%比25%,P=0.071)、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6%比13.9%,P=0.330)也无明显差异,但与CAG组相比,IVUS组的参考血管直径[(3.53±0.52)mm比(3.29±0.47)mm,P=0.018]、植入支架直径[(3.72±0.34)mm比(3.44±0.41)mm,P=0.001]、高压后扩球囊直径[(3.99±0.43)mm比(3.54±0.47)mm,P=0.000]及术后最小管腔直径[(3.88±0.40)mm比(3.49±0.42)mm,P=0.000]均明显大,MACE的发生率(8.3%比27.8%,P=0.038)明显降低。结论:IVUS指导下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脉旋磨术(CRA)在冠状动脉钙化(CAC)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且需行PCI治疗的CAC病变患者104例被随机分为旋磨治疗组(52例,接受CRA)和球囊扩张组(52例,接受球囊扩张术),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指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最小管腔直径无显著差异(P=0.304)。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旋磨治疗组手术时间[(96.29±7.15)min比(72.96±5.76)min]、对比剂用量[(113.25±14.54)ml比(83.27±13.18)ml]、放射线暴露时间[(12.74±1.58)min比(9.07±1.26)min]、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6.92%比5.77%)显著降低,支架置入数量[(1.75±0.28)枚比(2.27±0.35)枚]、术后最小管腔直径[(3.15±0.53)mm比(4.31±0.86)mm]、病变残余狭窄<10%率(65.38%比94.23%)、手术即刻成功率(76.92%比98.08%)均显著升高(P均<0.01)。随访期间,旋磨治疗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13.46%比38.46%),P=0.004。结论:CRA能显著提高CAC病变患者PCI治疗手术成功率,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0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支架植入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基础上加用裸金属单纯支架植入]与DCB组(PCI治疗基础上加用紫杉醇DCB)。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术后9个月靶病变分支最小管腔内径(MLD)、直径狭窄率,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靶病变失败[Target Lesion Failure (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与支架植入组比较,DCB组术后MLD[(1.66±0.29)mm比(2.04±0.32)mm]、术后9个月MLD [(1.40±0.46)mm比(1.75±0.53) mm]均显著扩大(P均=0.001)。术后9个月,DCB组再狭窄率(4.0%比18.0%)、MACE发生率(8.0%比24.0%)均显著低于支架植入组(P均<0.05);两组LLL、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TL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DCB可显著扩大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单支小血管(≤2.5mm)病变患者共237例,其中,IVUS指导下介入治疗的患者105例(Ⅰ组),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介入治疗的患者132例(Ⅱ组)。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病变特点、介入治疗及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和再狭窄情况。结果 2组患者介入治疗均成功,Ⅰ组和Ⅱ组置入支架直径[(2.50±0.40)mmvs(2.34±0.37)mm]、支架长度[(28.75±7.77)mmvs(35.78±10.45)mm]、支架高压后扩张(91.4%vs55.3%)和支架内再狭窄(1.9%vs 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P=0.000,P=0.042);2组串联支架、CAG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及随访1、3和6个月期间,均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小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IVUS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单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经IVUS评估后左回旋支开口管腔面积≥3.7 mm~2或斑块负荷≤56.0%时,采用单支架术式处理,观察术后即刻边支血流及1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若患者不满足上述条件,则采用双支架技术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血运重建。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显示,54例患者平均左主干直径狭窄(58.2±15.1)%,左前降支开口直径狭窄(79.0±11.1)%,回旋支开口直径狭窄(47.2±11.2)%。IVUS检查提示,术前回旋支开口负性重构指数为(0.9±0.2),有45例(83.3%)发生负性重构。术后左主干最小管腔直径[(3.7±1.1)mm比(2.8±1.1)mm,P=0.032]、管腔面积[(10.1±1.6)mm~2比(5.0±1.1)mm~2,P=0.011],术后前降支开口最小管腔直径[(3.1±1.2)mm比(2.5±1.9)mm,P=0.041]、管腔面积[(7.9±1.4)mm~2比(3.2±1.3)mm~2,P=0.026],左回旋支开口斑块负荷[(50.7±10.6)%比(45.6±10.0)%,P=0.043]、外弹力膜偏心指数[(1.47±0.06)%比(1.24±0.08)%,P=0.018]均显著大于术前数值,而左回旋支开口管腔面积[(3.5±1.1)mm2比(4.0±1.1)mm~2,P=0.026]小于术前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例患者均完成左前降支到左主干单支架术式治疗,术后即刻边支血流减慢4例(7.4%),其中1例(1.9%)出现分支闭塞。随访1年时因再发心绞痛再住院5例,其中2例由于左前降支支架内再狭窄而行血运重建,1例因左回旋支中段原有病变加重行血运重建。结论 IVUS指导下对特定的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行单支架处理可能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进行指导,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诊治时的局限和不足,为左主干病变的诊断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入组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60例,分为左主干口部及体部组和左主干远段分又组,每组各30例。联合应用IVUS和CAG评估病变、指导介入治疗及评估支架置入效果等,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中GAG测量的左主干平均参考直径、最小管腔直径及最小管腔面积均小于IVUS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主干口部及体部病变组中8例(26.7%)CAG判断结果与IVUS差异明显;CAG与IVUS指导下左主干远段分叉的支架策略差异较大,不相符者达30%。两组中IVUS指导的支架置入后扩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CAG指导下的比例(P0.05)。结论与IVUS相比,CAG不能精确诊断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指导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准确性也有限,建议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介入诊治应常规联合应用IVUS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9.
SAFE-CUTTM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血管内超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血管腔内超声(IVUS)观察SAFE-CUTTM球囊成形术(SFCT)治疗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冠脉狭窄>70%的冠心病患者81例(男性59例,女性22例,年龄61±11岁),行SFCT(n=37)和普通球囊成形术(POBA,n=44)。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行定量冠脉造影(QCA),55例(SFCT组24例,POBA组31例)术前、术后行IVUS。以QCA分析最小管腔直径(MLD)、参照管腔直径(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DS);以IVUS分析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EEMA)、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管腔面积狭窄率(AS)以及内膜撕裂类型和夹层形成。结果SFCT和POBA手术成功率均达到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SFCT组平均扩张压力为871.4kPa,小于POBA组的1013.2kPa(P<0.05)。夹层发生率SFCT组为30.5%,POBA组为62.34%(P<0.05)。术后即刻MLA和MLD增大,SFCT组的MLD在介入治疗前后分别为0.67±0.45mm和2.41±0.33mm(P<0.01),MLA分别为1.49±0.61mm2和6.01±3.44mm2(P<0.01);POBA组的MLD在介入治疗前后分别为0.66±0.48mm和2.32±0.51mm(P<0.01),MLA分别为1.47±0.55mm2和5.51±3.02mm2(P<0.01)。SFCT组的MLD即刻获得为1.74±0.34mm,POBA组的MLD即刻获得为1.66±0.49mm(P<0.05);SFCT组的MLA即刻获得为4.52±0.50mm2,POBA组的MLA即刻获得为4.04±0.50mm2(P<0.05)。结论SFCT治疗冠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前降支(LAD)开口病变精确定位法和贯穿左冠状动脉主干(LM)法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LAD开口病变用DE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24例患者,其中精确定位有161例(P组),贯穿入LM有63例(C组).结果 基线上C组的参考血管直径(RVD)明显大于P组,而LM和LAD管腔的落差P组明显大于C组.在介入操作特点上,支架直径、球囊后扩张的比率、后扩张球囊直径和左主干分叉处行双球囊对吻技术(kissing balloon)的比率C组均明显大于P组.两组介入成功率均为100%.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比1.6%;P=0.447),其中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0比0,P=1.000;1.2%比1.6%,P=1.000和3.1%比0,P=0.325).只有1例亚急性血栓发生在P组.造影随访C组支架内和血管段再狭窄率有降低的趋势(7.7%比0,P=0.316;10.8%比3.8%,P=0.431).支架内和血管段的晚期丢失C组均明显小于P组[(0.12±0.08)mm比(0.59±0.37)mm,P=0.000和(0.17±0.09)mm比(0.64±0.49)mm,P=0.000].结论 DES治疗LAD口部病变贯穿LM法和精确定位法均可显示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精确定位法相比,贯穿LM法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降低再狭窄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