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天士胃阴学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及胃宜降则和为胃阴学说的理论依据。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剂为胃阴虚证的治疗特色。并介绍胃阴不足兼脾虚,湿滞,以及肺胃阴虚,肝胃阴虚的证治之法。  相似文献   

2.
清代医学大家叶天士在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理论之不足,发展了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开拓了新的辨治方法。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失眠等多种慢性病日趋增多,这些疾病中不少证见胃阴虚证。故有必要对叶氏养胃阴方药作一分析,以期对临床处方用药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倡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从而创立了脾胃学说,后代医家莫不遵从其说,调治脾胃病皆用东垣所创立的益气升阳之法.但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只适合治疗脾失健运之证,而不适合胃阴虚之候.叶氏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了养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丰富了脏腑学说[1].  相似文献   

4.
章真如继承了叶天士的养胃阴学说,创立养阴益胃法,自拟香砂益胃汤用于胃阴虚证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脾胃阴虚源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阴虚源流析楼定惠浙江省嵊县中医学会(312400)脾胃学说中,脾胃阴液不足的分治,笔者每有所思,常为所感。临证中凡见脾胃阴虚者,认为脾胃相关,每以胃阴统脾阴混治,贯用王孟英《霍乱论》致和汤加减治之。经过八五年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进修学习,在师...  相似文献   

6.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认为脾胃之治各有不同,脾喜刚燥而胃喜柔润,叶氏对东垣之说推崇倍至,但却不泥于此,并提出胃阴学说,以甘平、甘凉之法滋养胃阴,但其理论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合并它法并用于治疗肝、肾、肺、心等脏腑阴亏之证,扩大了胃阴学说的应用范围,使得脾胃学说之发展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继承和发展东垣的脾胃学的基础上,倡导脾胃分治,创立了胃阴学说,推动了脾胃学说的发展,并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作为养胃阴的基本原则,灵活地将养胃阴法运用于临床,丰富了温病及其他杂病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饮食物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等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但是,脾阴与胃阴,不仅含义不同,而且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上亦有区别。因此,探析脾阴、胃阴之别,有助于临床上对脾阴、胃阴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胃阴虚医案进行分析,总结叶天士胃阴虚证治特色。叶氏对于胃阴虚证以清补为法,主张用甘平或甘凉药物养胃阴,对于复杂病证则基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思路兼用其他治法,主要有酸甘济阴法治疗肝胃阴虚证、清养醒胃法治疗阴虚挟湿证和甘缓益胃法治疗气阴两虚证。  相似文献   

10.
浅谈脾阴虚与胃阴虚的区别和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脾阴虚与胃阴虚历代医家论述不一。有人主张无须分立,统称脾胃阴虚;也有人认为理论上有别,而治疗上又有密切联系。笔者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脏腑表里,共同完成人体受纳与运化功能,在临床上脾阴虚与胃阴虚虽有相似之处,但脏与腑毕竟属性不同,脾阴虚与胃阴虚概念有别,治法有异,各有特点,必须详辨,才能达到诊断准确,提高疗效的目的,正如吴鞠通说:“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彼此混淆,治不中穴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现据读者与临证体会,对脾阴虚与胃阴虚的理论与临床证治有关的问题,探讨如下。1脾胃之阴的生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脾、胃阴虚阳虚四个方面对其证治进行了论述。叶天士首倡脾胃分治,创立甘寒养胃之法,补充了李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值得后世师法。  相似文献   

12.
着重从胃阴虚角度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提出润养胃阴,以通为补;养阴祛邪,随症加减;滋养胃阴,慎用化湿等原则。不仅为临床上治疗CAG胃阴虚证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再次强调了CAG治疗中顾护阴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金诚 《西部中医药》1998,11(2):18-19
叶桂养胃阴法及其临床应用金诚湖南省怀化铁路总公司怀化医院(418000)叶天士提出:“脾胃阴土,脾为脏,宜藏,喜刚燥”,强调脾胃分论,独创胃阴学说。下面就具体地谈谈叶氏的养胃阴方法。1甘凉养胃是指用甘寒、甘凉之品,濡润胃阴,清热救阴。主要用于燥证,或...  相似文献   

14.
"劫胃水法"是叶天士用以治疗寒湿伤脾阳所致诸证的独特方法,此法是以理中汤为基础,用刚燥之药直劫胃肠之湿,是叶氏胃阴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法与滋养胃阴法相对应,用以治疗胃阴或虚或实两方面。胃阴之虚则用养胃阴之法,胃阴之实则用劫胃水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叶氏胃阴学说中的两大基本方法,主要治疗寒湿下血及其他因寒湿聚于胃肠所造成的症状。此方法代表了叶氏脾胃学说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其在中医理论及实践方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精华之一、历代医学家都作过精辟的论述,并根据脾胃学说的原理总结出丰富的临床经验,使脾胃学说不断发展。虚证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证型,其中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和胃阴虚等,不同的证候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脾阴论是明代医家在继承丹溪养阴思想的基础上对东垣的脾胃学说的一次创新,由于后世胃阴学说的兴起,这部分理论逐渐被忽视。文章通过系统整理这部分理论,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致中和的治疗理念,以期能被合理地应用到某些疾病证候的治疗当中去,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对《脾胃论》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 ,精于外感内伤之治 ,善于化裁运用古方 ,对内外妇儿各科造诣颇深 ,受东垣学说影响 ,重视脾胃病证的辨证和治疗 ,强调脾胃分治 ,创立胃阴学说 ,倡导甘润养胃法 ,发展了东垣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8.
浅述脾阴虚与胃阴虚之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谷 《河南中医》2010,30(1):17-20
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胃阴虚多为热病伤津所致。治疗上脾阴虚重养阴和营,胃阴虚重清热生津。脾胃阴虚者,脾胃的阳气也常常会被伤及,这是阴损及阳,所以对甘寒、甘凉、滋腻的药物都要掌握适度,一般以“平”为度,避免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19.
"滋阴养胃"首先是由叶天士明确提出,此后得到众医家认可发展,临证日益见广,对脾胃学说的整体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和发展。下面笔者就"滋养胃阴"学术思想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特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霖 《福建中医药》2005,36(3):29-29
唐江山主任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注重脾胃学说,善治胃肠疾病,认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根本病机,提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的总则。临证采用升脾气、降胃气,补脾阳、滋胃阴,疏肝气、宣肺气治疗方法,抓住调畅气机这一轴心,解决复杂问题,疗效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