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平片和CT、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发生于长骨,其中,长骨干骺端或骨端8例,骨干1例。X线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病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或肿块,骨膜反应少见。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表现多样,在长骨干骺端或骨端有溶骨性破坏,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且无明显骨膜反应的,应考虑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2.
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显示,6例呈偏心性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均显示明显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边缘多光整清晰,4例可见硬化边;骨内软组织密度多数不均,1例CT可见液平面;骨外软组织肿块X线平片观察不理想,以CT为准。认为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及X线、CT表现,该病术前正确诊断还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骨巨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CT及MRI影像学征像.结果20~40岁为最常见发病年龄,膝关节周围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影像学特征囊状破坏伴有皂泡状表现22例,溶骨性破坏8例,骨骼变形伴骨外软组织肿块3例,侵犯邻近骨质4例,破坏区周围硬化增生2例,细层状骨膜反应2例.结论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线平片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最基本方法,CT对于微细病变显示优于平片,MRI对脊柱、颅骨部位病变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分析(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骨巨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CT及MRI影像学征像。结果20~40岁为最常见发病年龄,膝关节周围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影像学特征囊状破坏伴有皂泡状表现22例,溶骨性破坏8例,骨骼变形伴骨外软组织肿块3例,侵犯邻近骨质4例,破坏区周围硬化增生2例,细层状骨膜反应2例。结论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线平片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最基本方法,CT对于微细病变显示优于平片,MRI对脊柱、颅骨部位病变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MFH患者的X线和CT检查结果,及6例MFH患者的MR表现。结果(1)X线平片表现:16例均示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破坏;5例伴有膨胀性改变,4例骨质破坏边缘有断续性硬化,2例于骨质破坏区边缘出现断续骨膜反应;12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出现弥漫性软组织肿胀。(2)CT表现:16例均示不规则、无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替代,邻近骨皮质呈不规则虫噬样破坏,4例病灶内部或边缘可见少许残留致密骨嵴和骨质破坏边缘断续性硬化;12例骨质破坏区周围示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肿块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及残留骨结构;所有病例CT上未见明确骨膜反应。(3)MR表现:6例骨质破坏区均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夹杂斑片状或囊状更长T1长T2信号;6例骨皮质破坏并突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MFH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X线平片、CT和MRI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陈建新  郑佳  杨华  孙清荣 《西部医学》2010,22(3):546-548
目的与病理结果对照,总结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骨穿刺病理证实的骨盆巨细胞瘤影像学检查资料,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总结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术前拟诊准确率X线平片为50%(5/10)、CT为85.7%(6/7);平片对骨嵴特征、骨壳完整性及软组织肿块的显示较差,CT能准确显示骨质破坏区内皂泡状骨嵴及单层或多层骨壳影以及骨壳的吸收变薄、中断或消失;病理诊断为2级以上的骨巨细胞瘤在CT上均可见骨壳中断、消失及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CT能够清晰显示巨细胞瘤瘤灶内骨嵴及周围骨包壳的细微改变,对骨盆骨巨细胞瘤的定性及分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而X线平片的诊断符合率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探讨三者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骨肉瘤病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在15~48岁,平均26岁。其中发生在股骨的原发骨肉瘤8例,胫骨5例,肱骨3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 16例均经X线平片、CT和MRI检查,X线平片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8%,CT检查正确率为100%,MRI检查正确率为100%。16例原发骨肉瘤中成骨型骨肉瘤3例,溶骨型骨肉瘤2例,混合型骨肉瘤11例。X线平片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和Cod-man三角检出率分别为88%、63%、56%、56%、44%;CT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和Codman三角检出率分别为100%、75%、94%、75%、25%;MRI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软组织肿块、瘤周水肿区及Codman三角检出率为100%、25%、25%、100%、100%、19%。CT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的显示敏感,对Codman三角的显示不如X线平片;MRI对骨膜反应、瘤骨的显示不如X线平片和CT;X线平片和CT不如MRI对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瘤周水肿的显示。结论 X线平片是诊断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MRI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MRI为外科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骨盆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减少误诊.方法搜集11例病理证实的骨盆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囊状骨质破坏6例,占54.5%;单纯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占27.3%;多房性骨质破坏2例;CT扫描破坏边缘硬化2例,软组织肿块3例,该3例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及破坏腔内瘤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骨盆骨巨细胞瘤以囊状骨质破坏和单纯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囊状破坏可有硬化边,软组织肿块病例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和破坏腔内瘤组织均有强化.  相似文献   

9.
华群  陈克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6):646-646,650,F0004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pPNETs的影像学表现。11例全部行CT检查,3例行MR检查,4例行X线平片检查。结果CT表现:同时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的3例,仅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的1例,仅显示软组织肿块的4例,出现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和骨质硬化的2例,出现膨胀性骨质破坏的1例。软组织肿块中的6例密度欠均匀,不均匀强化,显示内部坏死灶及有强化的间隔,1例气管内肿块强化较均匀。4例出现转移。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肿瘤骨和钙化。MR表现:3例均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和STIR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均见软组织肿块形成,侵入临近的肌肉组织引起被侵肌肉不规则肿大。结论CT和MR能较好地显示pPNETs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能检出远处转移,有助于对pPNET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高旭东 《当代医学》2013,(25):32-33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结果 15例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中,髂骨3例,耻骨1例,枕骨斜坡1例,下颌骨1例,肋骨1例,腰椎2例,骶尾椎3例,髌骨1例,距骨1例,跟骨1例。主要表现为膨胀性囊性骨质破坏10例,溶骨性骨质破坏5例,偏心性邻关节生长5例,病灶内可见细小骨嵴8例,形成软组织肿块9例。结论少见部位的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其自身特点。扁骨、不规则骨的骨巨细胞瘤膨胀性骨质破坏,其横径往往是小于或等于纵径,骨皮质变薄,部分病灶内并见有细小骨嵴。X线平片可作为诊断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首选方法。CT在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肿瘤侵犯范围以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均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骶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3例骶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骶骨巨细胞瘤的X线及CT均表现为骶骨上部偏心性生长、皂泡样膨胀性溶骨性破坏,部分骨壳破坏中断,向前形成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不均匀信号;出血偶见,表现为T1WI、T2WI呈高信号,可出现单发/多发液-液平面。结论X线平片及CT扫描对骶骨巨细胞瘤有较重要诊断价值;MRI虽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但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X线、CT影像学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9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检查诊断骨巨细胞瘤的准确率,分析其X线及CT表现。结果 X线、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8.52%、89.66%,CT检查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X线表现:29例患者中,27例患者可见明显溶骨破坏区,骨皮质部分中断10例,其中偏心性生长15例;膨胀扩张25例,均可见明显扩张;"皂泡样"改变6例;15例患者可见硬化边改变,6例可见骨质外软组织肿块。CT表现:29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骨皮质中断不连,5例破坏呈虫蚀状,其中偏心性生长23例;19例患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其中10例呈不规则形,密度均匀;骨质破坏区域24例患者可见硬化边改变;23例患者肿瘤内可见不规则骨嵴。结论 CT及X线平片均可有效显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CT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能显示肿瘤内部的细微结构、肿瘤侵犯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X线及CT检查对下肢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10例行CT扫描. 结果 股骨下端9例,胫骨下端7例,跟骨、腓骨上端各3例,胫骨上端2例,距骨1例.主要X线表现为偏心性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CT片显示病灶内多存在分隔状骨嵴,病灶内无钙化灶,外无硬化缘,肿块与周围软组织分界较清.结论 X线平片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诊断正确率较高,CT可提供病灶内更多信息,对提高本病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50例骨肿瘤,其中作CT检查17例,MRI检查18例,CT检查加MRI检查15例.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0%.良性者CT表现为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多呈膨胀性,骨皮质连续性完整,无软组织肿块;恶性者呈溶骨性或浸润性破坏,可见瘤骨、骨膜反应,多伴有软组织肿块.认为CT检查对骨肿瘤的敏感性高于平片,MRI对骨肿瘤的定性诊断缺乏特异性,对病灶的钙化、骨化及骨质破坏的显示不及平片和CT,但三者结合应用为骨肿瘤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影像学分析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11例患者的X线片检查,其中有6例行CT检查。结果: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骨干远端与近端的广泛性虫蚀样、囊样膨胀,中心型与偏心型,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等。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主要以溶骨性骨破坏、偏心性生长,形成较大软组织肿块为特点,最后确诊需要病理、临床、影像三者结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及骨穿证实为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X线表现。结果: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大块状骨质破坏,界限不清,无骨质硬化、肿瘤骨和骨膜增生,多发生于管状骨,早期软组织肿块不明显等。本组5例均为大块骨质破坏缺损,边界模糊不清;3例发生于管状骨占本组病例的60%;无1例软组织肿块影。结论:X线平片对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确诊还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50例骨肿瘤,其中作CT检查17例,MRI检查18例,CT检查加MRI检查15例。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0%。良性者CT表现为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多呈膨胀性,骨皮质连续性完整,无软组织肿块;恶性者呈溶骨性或浸润性破坏,可见瘤骨、骨膜反应,多伴有软组织肿块。认为CT检查对骨肿瘤的敏感性高于平片、MRI对骨肿瘤的定性诊断缺乏特异性,对病灶的钙化、骨化及骨质破坏的显示不及平片和CT,但三者结合应用为骨肿瘤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对比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临床与病理证实的55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其特点.结果:55例中位于长骨50例、扁骨5例.X线表现为膨胀性偏心性囊状骨质破坏区,皂泡样改变及骨包壳.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基本完整,典型呈皂泡样改变.MRI表现为T1WI为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结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多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多数征象相互对应.平片仍是本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需行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3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该瘤的X线平片表现有9种,但其基本X线表现是骨破坏,骨皮质或骨性包壳膨胀,本文根据骨性间隔的多少,将此瘤分为溶骨型、多房型及混合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长骨骨巨细胞瘤的CT征像,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长骨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长骨骨巨细胞瘤多发生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其特点为偏心、膨胀、溶骨性骨质破坏,多有不规则的硬化缘,破坏区内密度多不均匀,部分病例骨壳不完整并伴有软组织肿块.结论 长骨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CT可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