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在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1例,重型肝炎患者101例,分别计算Child-Pugh、MELD及MELD联合IL-15评分,分析其对肝病预后评估的优缺点。结果各评分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评分、MELD和Child-Pugh对住院患者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814,0.779,MELD评分和联合评分的预测准确率显著优于Child-Pugh评分(P<0.05),MELD评分和联合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评分在慢性乙型肝炎组、重型肝炎组的预后预测准确率均优于失代偿性肝硬化组,而在重型肝炎组中,联合评分显著优于Child-Pugh评分。结论 MELD联合IL-15评分能较好地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CTP和MELD评分预测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Child-Turcotte-Pugh(CTP)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预测我国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慢重肝患者55例,分别按CTP和MELD系统进行评分;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以及各临床分期间的CTP和MELD分值;比较CTP和MELD分值与慢重肝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CTP和MELD分值组的生存时间、病死率和生存率。结果 死亡组的CTP和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均〈0.01);晚期慢重肝的CTP和MELD评分明显高于早期和中期(P均〈0.01);慢重肝的临床分期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rs=0.689,P〈0.01)比与CTP评分的相关性高(rs=0.428,P〈0.01);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TP评分〈12分患者的生存时间较≥12分患者显著延长,且生存率也显著增高(P均〈0.01);MELD评分越低,生存时间越长,生存率越高,MELD≤28、28~40和≥40分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 MELD评分较CTP评分指标更为客观、易获取,且分值范围宽、易操作,并结合了肾脏功能,与慢重肝的临床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MELD评分系统在预测我国慢重肝预后方面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科学、准确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04年4月-2007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重型肝炎住院患者37例,人院起观察3个月,分存活组和恶化死亡组,对两组的资料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并与精对苯二甲酸(PTA)进行比较,分别做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两组间MEL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TA具有相关性,两者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LD评分和PTA均可以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主要指标,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后3个月时的预后分析,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9例重型肝炎患者分成对照组和人工肝组,应用MELD模型公式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观察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MELD的评分变化及3个月时的死亡率。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MEL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20≤MELD≤29和30≤MELD≤39者MELD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人工肝组与对照组比较MELD评分下降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MELD≤19和MELD≥40者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人工肝治疗后分值20≤MELD≤29和30≤MELD≤39者3个月时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MELD≤19和MELD≥40者人工肝治疗后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应用该模型判断患者3个月内死亡与否的最佳MELD临界值,人工肝组为30,敏感性80.0%,特异性52.0%,c统计值为0.777;而对照组的临界值为25,敏感性为82.6%,特异性为86.7%,c统计值为0.869。结论:20≤MELD≤29和30≤MELD≤39患者应积极进行人工肝治疗,MELD≤19者临床可以积极内科保守治疗而不必进行人工肝治疗,MELD≥40者应尽早行肝移植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对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预后的预测作用 ,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4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其进行MELD评分 ,并对治疗组进行人工肝后评分 ,观察 3个月后的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中 4例治疗前MELD评分大于 4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 10 0 %,17例治疗前评分 30~ 4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 5 3%,对照组中 6例MELD评分大于 4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 10 0 %,16例治疗前评分 30~ 4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87%,与治疗组相比P <0 .0 5。结论 MELD评分可以引入临床推广应用 ,人工肝治疗MELD评分在 30~ 40分的终末期肝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MELD评分观察重型肝炎患者临床预后情况,评价MARS治疗对重肝患者的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46例MARS治疗组患者及48例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MELD评分,按评分分为四个亚组。观察各亚组三个月内病死率。结果 56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MARS组21例,对照组35例),MELD 分值在<20、20~30、30~40和≥40的患者的死亡率,MARS组分别为 0%、25% 、57.9%、85.7%而对照组分别为17%、61.5%、85.1%、100%,各亚组间死亡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MELD 分值在20~30和30~40的患者的死亡率,MARS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分值达到并超过40的患者的死亡率,MARS组为85.7%;对照组为100%,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ELD分值能够反映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且能较准确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在适当时机进行MARS治疗,能改善短期预后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王芳  韩旭东 《临床荟萃》2008,23(18):1339-1341
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评估以及病情危险度的判定对临床一直较为重要,Child-Turcotte-Pugh(CTP)积分和分级被广泛应用于肝硬化患者的术前评估。但CTP分级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含主观指标,不易量化;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 disease,MELD)所选指标客观,被认  相似文献   

8.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72例依预后分为好转组22例与无效组50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无效组患者年龄偏大,多有肝硬化的基础,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低,AFP定量低;而HBVDNA定量在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年龄、失代偿性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PTA%高低、AFP值,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蒋忠胜  温小凤  柯柳  陈念  李敏基 《临床荟萃》2009,24(14):1253-1254
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是Mayo临床研究小组提出的肝衰竭预后模型,在国外应用较多,主要是用来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的生存率以及在肝移植过程中供肝的调配。国内的研究绝大多数局限于某一时刻的MELD评分与肝衰竭预后的关系,但对于动态MELD评分与肝衰竭预后关系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25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动态MELD评分在预测我国肝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改良MELD评分系统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入院时的MELD评分、MESO指数、MELD-Na、iMELD和uMELD评分值,所有患者随访3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应用正态Z检验对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76例慢性重型肝炎随访3月后死亡56例,生存20例,死亡组患者MELD评分、MESO指数、MELD-Na、iMELD和uMELD评分值均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评分系统的AUC分别为0.786、0.788、0.749、0.862、0.7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LD评分、MESO指数、MELD-Na、iMELD和uMELD评分对评价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均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探讨MELD评分系统在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应用中的意义。方法收集临床519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生化、凝血常规等资料进行MELD评分,评估慢性重症肝炎的严重程度并观察患者预后。结果慢性重症肝炎死亡组MELD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分值大于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81%。MELD分值与患者病程进展情况呈正相关。结论慢性重症肝炎患者MELD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MELD评分系统在皖南地区是适用的,可引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152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入院时岫分值及药物治疗2周后MEID分值与入院时MEID分值的差值,SMELD,同时了解患者3个月病死率。结果9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MELD分值在衄≤9、9〈MELD≤19、19〈MELD≤29、MELD≥30各组中,患者三个月病死率分别为8.3%、16.7%、23.6%、73.5%。各组与MELDs〉30组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71.54、20.69、24.51,P值〈0.01)。MELDs〉18与MELD〈18两组患者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37.7%与1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P值〈0.05)。△MELD〉0组3个月病死率(52.5%)明显高于△SMELD≤0组(18.7%),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07,P值〈0.01)。结论MELD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SMELD也可准确地预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对43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采用系统的针对性护理,对照统计患者治疗前后效果,记录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72.0%,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情重,治疗中系统地采用针对性护理,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评分模型与晚期肝病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科学、准确地预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后,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我们已建立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评分模型(SMSVH),研究了12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其中慢性重型肝炎34例,急性及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分别为40、46例,随访终点为6个月;应用Kaplan-Meier进行统计分析,预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周、4周、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并通过接受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将SMSVH与晚期肝病模型(MELD)比较.结果 SMSVH基线分值≤4分为A组,SMSVH基线分值≥5分为B组,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内科治疗2周后,总分无变化或增加者,其4周生存率为60.5%;总分降低1分者,其4周、3个月和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1.2%、58.8%和38.2%;总分降低2分以上者,其4周、3个月和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100%、81.0%及61.9%(均P<0.001);预测6个月病死率时SMSVH基线值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经2周治疗后SMSVH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而MELD分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689,明显小于前两者(P<0.001).结论 SMSVH对于预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6个月内)优于MELD,可作为预测内科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指标之一,对临床合理的治疗决策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HBV基因型和核苷酸多态性分布的特点。方法套式PCR扩增HBVDNAS基因后作序列分析。结果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1例(2%),C基因型43例(86%),BC混合基因型6例(12%);各基因型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B、BC混合基因型S基因第139位、140位、146位、167位、170位、176位、191位、248位、254位、328位、337位、377位核苷酸与C基因型S基因第145位、157位、203位核苷酸各有聚集性改变,其中139与140位、145与146位有联合改变,并导致相应氨基酸的置换。结论无锡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多见于C、BC混合基因型,C、B、BC基因型核苷酸呈多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SBP 46例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治疗组UTI 10万U/d静脉滴注,每天3次,疗程10 d,对照组不使用乌司他丁,抗感染、护肝治疗相同。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后住院第1、3、7、14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TNF-α)和治疗10d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TB)、肌酐(Cr)、尿素氮(BUN)等肝肾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在疗程第1、3天及第14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第7天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肝肾功能指标的恢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2例并发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死亡2例,对照组1例并发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5例发生肝肾综合征,死亡3例。结论乌司他丁治疗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SBP能减轻肝、肾炎症损伤,降低肝肾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系统评估和预测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NB-ALSS)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21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分为人工肝组(115例)和对照组(95例),并进行MELD和CTP评分。根据评分将每组进一步分成MELD< 20分、20分≤ MELD< 30分、30分≤ MELD< 40分和MELD> 40分四个亚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亚组MELD分值的变化和人工肝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对各亚组实际病死率与预期病死率及不同CTP评分分级进行比较。同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MELD评分的短期生存率和病死率。 结果人工肝治疗后各亚组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3 ± 0.3)vs.(1.4 ± 0.3);(2.2 ± 0.8)vs.(2.6 ± 0.8);(4.1 ± 1.5)vs.(5.2 ± 1.7);(9.6 ± 2.8)vs.(12.2 ± 4.8),t = 4.303、3.152、3.545、3.130,P均< 0.05]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152 ± 74)μmol/L vs.(287 ± 118)μmol/L;(266 ± 160)μmol/L vs.(422 ± 114)μmol/L;(370 ± 144)μmol/L vs.(517 ± 126)μmol/L;(564 ± 180)μmol/L vs.(628 ± 121)μmol/L,t = 4.960、5.951、4.915、2.577,P均< 0.05]均低于治疗前。人工肝治疗后MELD分值除MELD ≥ 40分组外,其他三组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10.2 ± 3.4)分vs.(16.6 ± 2.5)分;(18.2 ± 4.2)分vs.(24.7 ± 2.6)分;(30.1 ± 7.5)分vs.(36.2 ± 2.3)分,t = 7.036、9.094、5.476,P均< 0.05],并且此三组的人工肝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MELD下降分值(△MELD)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286、2.906、2.021,P均< 0.05)。20分≤ MELD< 30分及30分≤ MELD< 40分,人工肝组病死率低于预期病死率(40.8% vs. 76.0%、51.4% vs. 83.0%,χ2 = 12.119、8.880,P均< 0.05),且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40.8% vs. 61.9%、51.4% vs. 82.4%,χ2 = 4.030、4.710,P均< 0.05);20分≤ MELD< 30分及30分≤ MELD< 40分,CTP C级人工肝组患者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38.8% vs. 59.6%、51.4% vs. 76.5%,χ2 = 3.900、4.400,P均< 0.05)。同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20分≤ MELD< 30分及30分≤ MELD< 40分的人工肝组患者短期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χ2 = 3.890、5.700,P均< 0.05)。 结论在MELD评分系统基础上引入CTP分级可指导NB-ALSS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