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与面神经分支功能性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功能损伤与肋腺切除手术方式及病理类型等的关系。方法:对99例经病理诊断为肋腺良性肿瘤的病例术后面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功能情况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以House-Backmann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分组。结果:术后面神经暂时性损伤的机率为36.4%。永久性损伤为3%;肋腺全切术后面神经重要分支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浅叶摘除术和节段切除术;下颌缘支功能损伤的机率较其他分支高。结论:面神经主要分支功能损伤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适当选择手术方式可减少其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面神经解剖方式、病变性质、肿瘤位置以及手术次数等关系。方法:对本院2001年3月~2007年7月手术治疗的264例腮腺区病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4例患者中有127例(占48%)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行浅叶及肿瘤切除手术比行全叶及肿瘤切除手术损伤面神经的概率低。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的机会较恶性肿瘤低,多次手术较首次手术发生损伤面神经的概率低,耳前、下颌骨后侧较耳后及耳下发生损伤面神经的概率高,良性病损术后多为暂时性面神经损伤;恶性病损,由于采用切除受累神经分支术式,术后面神经损伤多为永久性的。结论:面神经受损的危险性与手术切除范围、面神经解剖方式、病理性质、肿瘤位置及手术的次数等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李玉增 《北京医学》2008,30(7):395-395
腮腺良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通常认为分离解剖面神经是手术的关键,而由此产生的医源性创伤是创伤性面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为分析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对面神经的损伤及术后恢复的情况,选择2000年6月至2005年5月间的7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方式及术后面神经功能,发现术后有面神经损伤的患者为74.7%,面神经功能在术后1年完全恢复的患者为89.3%.而有10.6%的患者发生永久性面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病理类型与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1~ 2 0 0 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腮腺肿瘤 10 2例临床资料。结果 良性肿瘤保留面神经 ,行区域性切除术 ,81例无复发 ;恶性肿瘤未侵犯面神经 ,行保留面神经全腮腺切除 ,侵犯面神经时应牺牲面神经 ,行根治术 ,术后放疗或化疗 ,2 1例中 4例复发 ,2例死亡。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应保留面神经功能 ,在正常组织内切除肿瘤 ;恶性肿瘤宜行根治术 ,术后放疗或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病理类型与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200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腮腺肿瘤102例临床资料。结果 良性肿瘤保留面神经,行区域性切除术,81例无复发;恶性肿瘤未侵犯面神经,行保留面神经全腮腺切除,侵犯面神经时应牺牲面神经,行根治术,术后放疗或化疗,21例中4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应保留面神经功能,在正常组织内切除肿瘤;恶性肿瘤宜行根治术,术后放疗或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科1999年至2006年间进行的腮腺肿瘤手术3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解剖面神经下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28例,术后并发涎漏2例,暂时性面瘫3例;解剖面神经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6例,并发颊支永久性面瘫1例,术后2a复发2例。结论:腮腺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良性肿瘤的治疗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除术;腮腺恶性肿瘤在未侵及面神经时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同时应注重快速冰冻病理在手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浅叶切除术中解剖面神经的不同方法并对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分析.方法:总结83例较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首先解剖面神经颊支或下颌缘支,逆行解剖出面神经额面干、颈面干,然后随机分成两组,A组53例采取自额面干、颈面干和腮腺边缘腺体内末端分支间相向解剖其他各分支的方法,B组30例采取自额面干、颈面干解剖各分支的方法,并对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了比较.结果:随访6个月至4年,A组5例,B组9例术后产生一过性轻度面瘫,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法面神经损伤分级Ⅱ级,3~6个月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其他术后面神经功能无异常.术后腮腺痿A组2例,B组2例,经加压包扎,口服阿托品片半月至1个月后痊愈.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A、B组各1例.B组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1例,再次手术切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A组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2年术后复发,诊断为腺样囊性癌,在外院再次手术、放疗仍复发,放弃治疗,死于癌转移.结论:采取从未梢追踪到主干的逆行解剖法,首先解剖出面神经颊支或下颌缘支,逆行解剖出额面干、颈面干后,如果自某一方向解剖面神经各分支难度较大时,可以靠近腮腺边缘腺体内解剖出其他分支.在额面干、颈面干与各末端分支之间相向分离,并切除腮腺浅叶,可以减少损伤面神经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刘金凤 《当代医学》2014,(36):64-65
目的分析腮腺手术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术后干预与术后恢复效果。方法收集实施腮腺手术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18)。对照组患者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腮腺完全切除术,对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18 d内存在严重的面神经功能损伤,且2组患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8 d以后,2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损伤均逐渐恢复,且2组患者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2组患者各出现了1例复发患者,复发率均为5.6%,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面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减轻术后短期内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并且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副腮腺良性肿瘤进行改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后的耳前角行切口手术入路方式治疗11例良性副腮腺肿瘤患者,观察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术后2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损伤,占18%,其中1例患者属于中度损伤(Ⅲ度),1例患者属于中重度损伤(Ⅳ度).术后随访,行超声检查,10例患者无肿瘤复发现象.结论:改良后的手术切入方式治疗副腮腺良性肿瘤治疗效果良好,术后无复发,手术安全、美观.  相似文献   

10.
阎学军 《当代医学》2009,15(32):87-88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尤以腮腺多形性腺瘤为多,且多位于面神经浅面和腮腺后下极,治疗颇为繁复。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以往的手术方式经历了二个阶段,单纯肿瘤剜除术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单纯肿瘤剜除术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高达40%以上。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的标准术式,同时结扎并切除腮腺导管,虽然术后复发率下降(低为3%~5%),但手术范围大,术后并发症多。8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性切除术被采用到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中来,取得了与浅叶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腮腺良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并发症.方法 收集我院2007-2011年间83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行腮腺部分切除术21例,腮腺浅叶切除术43例,全腮腺切除术19例,随访1~4年,分析其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均无肿瘤复发及永久性面瘫;在腮腺部分切除术中,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14.3% (3/21),Frey综合征为4.8% (1/21).在腮腺浅叶切除术中,暂时性面瘫为39.5% (17/43),涎瘘为14% (6/43),Frey综合征为16.3% (7/43).在全腮腺切除术中,出现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52.6% (10/19),涎瘘为10.5% (2/19),Frey综合征为15.7% (3/19).结论 腮腺部分切除术并发症少,但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腮腺浅叶切除术手术疗效肯定,但并发症较多,术中尽量保护面神经,保留腮腺导管、耳大神经.全腮腺切除术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最高.三种术式均有严格的适应证,不同部位的腮腺肿瘤应采用不同的手术切除方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面神经术中实时监测在腮腺手术中的作用、监测方法及应用前景.方法 2000至2008年65例腮腺手术(实验组)中应用神经监护仪(NIM-pulse型)行面神经功能监测,面神经顺行解剖法(主干法)18例,逆行解剖法(分支法)35例,顺行逆行结合法12例.全部病例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记录手术时间和电刺激最小电流阈值.对照组为44例未行面神经监测的腮腺手术病例,全部为逆行解剖法.结果 实验组中4例术后发生轻度暂时性面神经麻痹(6.1%),无永久性面瘫;平均手术时间为1.8 h;平均最小电刺激阈值为0.15 mA,适宜刺激电流范围为0.2-1.0 mA.对照组术后暂时性面神经麻痹9例(20.5%),永久性面瘫2例(4.5%);平均手术时间为3.0 h.结论 腮腺手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可以帮助术者迅速定位识别神经并缩短手术时间,为术后面神经功能评估提供客观指标,提高神经保全率.  相似文献   

13.
报告3例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转移累及颈动脉,术中保留预动脉,术后4~6d颈动脉破裂大出血。分析原因为伤口感染和颈动脉已被肿瘤浸润所致,提示受肿瘤侵犯的颈动脉不宜保留。  相似文献   

14.
改良向心性途径腮腺切除术治疗178例腮腺良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5.
腮腺混合瘤个体化手术治疗对面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造成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后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76例腮腺混合瘤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观察其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76例患者中有26例手术后出现面瘫,占34%。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者面瘫发生率为22.2%,为暂时性面瘫;行腮腺浅叶和瘤体切除者面瘫的发生率为37.9%,均为暂时性面瘫;全叶切除者发生率为46%,1例为永久性面瘫。结论手术方式、手术范围、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方法。方法: 采用隐蔽的面部除皱切口,清晰解剖并保留耳大神经后支;根据肿瘤位置,选择性逆行解剖面神经周围支,行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胸锁乳突肌瓣充填术区缺损,并作为阻断副交感神经与节后交感神经纤维互相吻合的屏障;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结果: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减弱者5例,随访1~3年无复发;无一例发生Frey综合征及涎漏,术后耳垂感觉完全恢复,残留腮腺功能保留良好,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 改良的腮腺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的缺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Preservation of facial nerve is a real challenge in parotidectomy. Total conservative parotidectomy and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are the commonly practised operations for parotid diseases. Twelve patients have undergone total conservative parotidectomy and 52 patients have undergone superficial perotidectomy with preservation of integrity and func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its branches. Fifty-eight patients were suffering from neoplastic conditions of which 46 had pleomorphic adenoma, 7 had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3 had carcinoma ex-pleomorphic adenoma, and 2 ha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Non-neoplastic conditions were seen in 6 cases of which 3 had chronic parotitis and 3 had congenital parotid fistula.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preservation of facial nerve in parotidectomy done in 64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癌切除面神经即刻功能性修复的新方法.方法:采取带胸锁乳突肌瓣的耳大神经移植的方法,对腮腺癌根治术切除面神经造成神经缺损即刻修复,与单纯利用耳大神经游离移植的修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带胸锁乳突肌瓣的耳大神经移植的方法,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率为92.3%,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21.5用;单纯利用耳大神经游离移植的修复方法,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率仅为54.3%,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36.4周.两方法差异显著(P<0.05);腮腺区手术后的凹陷畸形得到修复.结论:带胸锁乳突肌瓣的耳大神经移植能有效恢复面神经功能,缩短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既实现了功能性修复又达到了面部外形的改善,临床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