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2.
<正> 伤寒论一、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在证候和病机上如何鉴别? 答: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都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症状。其证候鉴别要点是:太阳中风证汗出,恶风,脉缓;太阳伤寒证无汗,恶寒,脉紧。太阳中风证的病机是风邪袭表,阳浮于外,营阴内弱;太阳伤寒证的病机是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二、少阳病的提纲证是什么?你对“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如何理解? 答:少阳病的提纲证是口苦、咽干、目眩。有少阳病的提纲证,又有柴胡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四大证候之一,就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不  相似文献   

3.
龚艳桥  戴天木 《光明中医》2008,23(7):921-922
《伤寒论》第38条、第39条同是讲大青龙汤证的条文。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瞒,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第38条中风乃伤寒之互词,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烦躁的证治。病机为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比较容易理解。而第39条主症与38条迥异,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等,似乎每个证候都不好解释,所以对39条的病机伤寒学者多有争议。  相似文献   

4.
证之主脉《伤寒论》以经分证,每一经证,有一些代表症状,也有一代表脉——即主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281),等。同时,每一经之属证,还因感邪之性质,个体正气之强弱,以及邪之在脏在腑等不同,主脉也不同。如“中风”与“伤寒”同为太阳病,但所中多于风邪者,是为太阳中风证,其脉除浮外,还兼有缓象;而多于寒邪者,是为太阳伤寒证,其脉又为浮紧。每一经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证候发生变化时,主症、主脉与  相似文献   

5.
风居六淫之首,为阳邪。笔者认为,风亦为阴邪,其理如下。《伤寒论》第二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名为中风。”何谓中风?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伤寒论讲义》解释:“中风是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表证。”仲景称“太阳中风证”,首选桂枝汤治疗,徐  相似文献   

6.
<正> 一、对三阳病发热进行分析,并予以正确治疗。解:《伤寒论》中的三阳(太阳、阳明、少阳)病,均是以发热为主要证候的病证。根据辨证,三阳病虽然都有发热症,但其性质各有不同。太阳病为外感初期,病邪在于肌表,故称做表证。一般可有三种表现:(1)太阳中风证,其证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2)太阳伤寒证,其证有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3)太阳温病,其证有发热而渴,不恶寒,脉浮(数)。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第51条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由于本条述证简略,大多注家均认为是以脉代证即辨太阳伤寒证。笔者认为,仲景所辨旨义并非尽限于此,而有三方面的辨证精神。 首先,暗示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其所主脉象并非全是浮紧,更有单见脉浮而不兼紧者。因为辨太阳病,同是太阳伤寒证,由于患者夙体差异、感邪轻重及正邪交争等诸方面的因素,决定太阳伤寒证有见浮紧的,有见浮的,更有见浮数的。如第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可见在临床实际中对具体病人必当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结论。 其次,揭示辨脉浮未必一定全主表证,而当全面权衡。《伤寒内科论》:“辨脉浮,有为太阳中风证,有为太阳伤寒证,有为太阳温病证,有为结胸证,有为阳明热证,有为久病正虚者,欲审脉浮证机为何?必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太阳中风证护理初探林家坤刘玉珍(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萍乡337000)关键词太阳中风证《伤寒论》护理太阳中风,是在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基础上,更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症的一种太阳表虚证,不同于“脑血管意外”的中风。《伤寒论...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大青龙汤证第38条和第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认识不一,文章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分析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麻黄汤证为实人伤寒证,桂枝汤证为虚人中风证,大青龙汤则为实人中风或虚人伤寒而设。对仲景方证的理解应从正邪两个方面考量,既要考虑所受邪气,又要考虑体质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一、依脉证而禁脉证,主要是指脉象和症状。《伤寒论》16条指出:“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桂枝汤功能解肌祛风,乃发汗解表之轻剂,用于治疗以发热、汗出、脉浮缓为主要脉证的太阳中风证。若其人脉象浮紧,发热,无汗,为太阳伤寒证,当用发汗之峻剂麻黄汤治疗。若误用桂枝汤,则为病重药轻,可能因治疗失当而使邪气郁闭酿成变证,故不可与之。反之,太阳中风证也不可与麻黄汤,误服可使腠理洞开,大汗流离,或阴伴汗耗,或阳随汗泄,同样可以造成变证,论中虽未明言,于此条可举一反三。正如汪昂所说:“有是病者,必主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28条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 2 8条曰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本条方剂的药物组成 ,自《医宗金鉴》提出“去桂当是去芍药”后 ,引发“去桂”与“去芍”之争。本人细玩原文 ,参阅各家注解 ,萌生新意 ,认为本方既不该去桂 ,也不能去芍 ,应是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去桂”乃衍文。理由如下。从病机分析 ,本条“无汗”虽似麻黄汤证 ,但并无恶寒 ,骨节疼痛 ,脉浮紧等脉证 ;“翕翕发热”虽似桂枝汤证 ,但又无恶风 ,自汗 ,脉浮缓等脉证 ;故本证根本不是太阳伤寒、中风表证。从条…  相似文献   

12.
王明炯  王文华 《河南中医》2016,(10):1680-1682
《伤寒论》太阳病的本证,包括了伤寒、中风与温病三大类,一般认为伤寒的代表方是麻黄汤,中风则是桂枝汤,可是太阳温病却没有,以致后世一直忽视《伤寒论》中的温病内容。要想弄清楚《伤寒论》中涉及温病之证,首先必须从大青龙汤入手。笔者通过对大青龙汤与少阴证进行详细的鉴别后认为,大青龙汤证是四组症状体征相矛盾的集合体:1可能会出现脉浮紧也可能出现脉浮缓;2可能出现身疼痛也可能出现身重(不疼);3可能出现烦躁也有可能出现不烦躁(但欲寐);4可能汗出也可能无汗。仲景当年写大青龙汤证时只有也只能错笺、省文:一则警醒后世,二则开三纲鼎立之局。不然,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证和伤寒表实的麻黄汤证都将被推翻。大青龙汤证如此行文实乃仲景开辨证思维一大法门。  相似文献   

13.
论桂枝汤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太阳病,无论已治或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损,表邪留恋未解者;表证兼里虚不甚,脉不浮紧而浮弱者;非外邪所致营卫不和,自汗,发作阵作者;太阴中风证或太阴表证,症见四肢烦疼、脉浮取而微、沉取而涩者;太阳病误下,正气抗邪于上,其气上冲,热痞兼表证者;阳明经表证症见目痛、鼻干、额头作痛、缘缘面赤、汗多脉迟者;阳明日晡发热兼寒热如疟,脉虚浮的太阳表证;太阴虚寒兼表证身疼者;妊娠恶阻,产后中风持续不解者等,病机均为营卫不和,临床均可应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的大、小青龙汤均是治疗太阳病的名方,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下面谈谈我对这两方的肤浅认识。一、对大青龙汤的认识《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合两条经文所述,施用大青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阳病。如236条(按:本文所引条文序号,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与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认为是病邪初传阳明而太阳表证未罢的证治。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认为是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于表的证治。甚至把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以下略)第2条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由此后世注家将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当今一些教科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这是误解。不论是从《伤寒论》整体结构来看,还是从逻辑上理解,这种把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不妥当的。应当指出,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太阳中风是一个具体的病证。典型的太阳中风的表现可从第1条、第2条及第12条中概括出来,即在太阳病表证的基础上突出汗出与脉浮缓的脉症,其病机特点为营弱卫强。典型的太阳  相似文献   

17.
裴正学 《西部中医药》2003,16(10):10-14
所谓经方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剂而言。一千多年来,历代医家对经方的卓越疗效予以高度肯定。由此升华而出的理论,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经方的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分述于后,不妥之处尚望同道们批评指正。1麻黄汤与桂枝汤“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上述经文说明外感有伤寒,中风,温病三部分,伤寒是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中风是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洪林  胡宸韶 《山西中医》2011,27(12):56-56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宋版)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喟,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为仲景辨治风寒束表,阳郁烦躁所设。笔者用该方辨治夏日空调病患者1例,效果显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