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说明身体某个脏腑病变或功能失调均可使肺气宣降失常,气道不利而咳嗽.不过,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外感之咳与内伤之咳,因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异.  相似文献   

2.
中医脏腑之数有五六之争,《难经.三十八难》和《难经.三十九难》有脏五腑六与腑五脏六两种不同的论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三焦与命门属腑属脏的问题。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重功能而轻形态,《难经》脏五腑六与腑五脏六之异,实则强调了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之功能及命门寓元气而藏元阴元阳与肾脏之异同。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用,但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临证时决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局部病变,也不能单纯地看成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而是着眼于整体进行治疗,故常常采取上病治下,下病治上;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和几脏并治的方法。1 上病治下,下病治上肺居上,属金;肝居下,属木,肺为气之主,原以肺金制肝木,若肝气太旺,可致肺气之清肃失调而成病。如患者,男,50岁,1997年5月初诊。半年来咳嗽不止,多痰,咽痒不舒,胸脘痞闷,情感不舒则加重,苔薄…  相似文献   

4.
刘铁军教授首次提出"脏毒腑秽学说"以指导临床实践,认为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迁延不愈、预后再发等病因病机是"脏毒腑秽"所致.该学说认为,糟粕聚于体内,腑气不通,影响"六腑中轴"的正常运转,生成腑秽,聚而成浊化毒,变生百病,临床分为"腑气,腑浊,腑毒,脏毒"四个阶段.通过将腑秽排出体外,以"通腑除秽"作为治疗原则,并兼顾其它各系统疾病.这一独特"脏毒腑秽学说",结合现代医学"肠肝循环"和"肠道菌群"等理论,传承《内经》与《伤寒论》等精华,守正创新,体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对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都直接影响人体并使人体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故人体内的五脏必然受到天地间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1五脏与四时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体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其中心与夏季相通应,《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与夏季相通,是因为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天人相应,自然界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应。从五运看,火为二运;从六气看,少阴君火为二之气,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  相似文献   

6.
第二讲五脏的生理及病理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气、血及津液等构成的一个整体。脏腑即人体内脏的总称。脏有五:心、肝、脾、肺、肾。腑有六:胆、胃、大肠、小肠、  相似文献   

7.
赵志恒  穆超超  刘保红 《中医学报》2016,(10):1515-1517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人体祛邪途径多端、表现形式多样,但总与官窍关系密切。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一个整体,官窍为五脏所主,亦为五脏所使,五脏又各有其液。五脏之液和五脏所主之窍与人体疾病的病解途径关系密切,人体疾患向愈无不以五液为载体、官窍为通道。五脏、五液、官窍构成了中医的病解途径。  相似文献   

8.
人之两眼为五脏之精华,一身之要系。故以五轮应五脏,定八廓应八卦。古时昔以五轮属脏配五行,八廓属脏腑配八卦,以致使脏腑混淆不清。后来医宗金鉴改为五轮属脏,八廓属腑。如此按轮廓之部位视之而可知病之所在,在脏抑系在腑可一目了然。五轮轮者系指眼能上下左右圆转运动,且其外形圆如车轮之意。眼有五轮,昔为五脏精华所发。所以眼之五轮属于五脏。  相似文献   

9.
奇恒之腑,名出《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腑”。脏、腑、奇恒之腑,为人体三类不同的脏器,有其各自的形态和功能特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脏器,虽然在形态上均具有“管腔中空”的特点而与腑相似,但其功能却是“藏精”而近似于脏,所谓“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正是其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一般传之腑之“其气象  相似文献   

10.
五脏与六腑之间是一脏与一腑相互配合的,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的配合。因为五脏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藏精气”,所以脏属阴;六腑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传化物”,故腑属阳。而阴主里,阳主表,故脏为里,腑为表。因此,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至于哪一脏与哪一腑能构成表里关系,要取决于它们在经脉上是否具有相互络属的联系。例如,手少阴(心)经统属于心而联络小肠,也就是说心的经脉属心络小肠;反之,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而络于心,因而小肠与心构成了一对表里关系。其他脏腑依此类推。但…  相似文献   

11.
<正>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急起者易治,久咳者难疗。咳嗽虽为肺失宣肃所致,但其成因不一,故《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中医强调人体是统一的整体,脏腑相互关联,一脏病变可传及它脏。"五脏咳"指五脏六腑病变,均可传及于肺,均可导致肺宣发肃降失调,发为咳嗽,五脏可致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对中风的研究经历了2000多年,中风的论治一直以来都是详于肝肾而略于脾胃,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虚,其中痰、虚属脾胃。脾胃在中风的发病中于肝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以脾中之气为本,胃气供给全身器官营养,而心肺肝肾之生理机能必赖脾精之输布,故脾胃是其他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它脏的生理活动是以脾胃为枢纽,所以脾胃一虚,五脏受病而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遂发本病。所以对于脾胃在中风中的治疗不可不详。  相似文献   

13.
肾脑相关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经》藏象理论中,五脏层次最高,六腑和奇恒之腑均以五脏为核心。脑属奇恒之腑,位于头颅腔之内。脑为髓之海,脑髓是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属脏,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生髓通脑,故肾生脑。肾生脑的物质基础是肾中精气。肾中精气的盛衰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生长壮老已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内涵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时五脏阴阳"是程士德教授提出的关于藏象研究的命题,它把人体以五脏为主体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统一起来,体现出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也恰好构成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1].程士德教授指导下的课题组对"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研究已近20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有学者撰文<关于"四时五脏阴阳"问题的讨论>,认为"四时五脏阴阳"命题无理论意义[2],笔者认为该学者立论当为"四时五行阴阳",与程士德教授"四时五脏阴阳"命题不同.本文就"四时五脏阴阳"一词的由来、时脏相应以及程士德教授"四时五脏阴阳"命题的内涵进行阐释,并就相关问题与有关学者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一、谈谈你对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的认识。 (20分) 答:《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既是对五脏和六腑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又指出了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基本区别。五脏主藏,说明五脏有贮藏精气的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所谓:“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即是。藏而不泻是指精气藏于五脏而不直  相似文献   

16.
<正> 脾胃生理特性与功能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以气机升降而言,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根据阴阳二气性质,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但脾胃之气升降与此相反。因为人体脏腑之气属阴者主升,属阳者主降,阴阳之气相互交感,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从功能而论,胃主受纳水谷,纳则贵下行故胃  相似文献   

17.
关于“心开窍于耳”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脏是人体组织结构的核心,五脏通过经络与体表组织器官构成密切联系,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和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都能导致体表组织器官作出相应的反应。其中体窍与五脏的关系又被称为窍脏相关理论。体窍即为眼、耳、口、鼻、舌、前后阴,窍脏相关即一窍一脏相互关联,五脏各有其窍。综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政大论及(灵枢)脉度、五阅五使等篇记载,均言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牌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前后阴。其中口为脾窍、鼻为肺窍、目为肝窍都无异述;唯(素问·金匾真…  相似文献   

18.
脊柱与内腔有着密切的联系,脊柱的任意稳定结构失去动态平衡,就会打破人体内脏与脏之间、腑与腑之间、脏与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新陈代谢失衡、内分泌失调引发的皮肤相关疾病,其中以湿疹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9.
严萍 《西部医学》2015,46(6):64-64
<正>陈美华主任是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指导导师。陈主任对《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有独到见解。"五脏苦欲补泻"之说源于《索问·脏气法时论》,所谓"五脏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也就是难以忍受之意。"欲"者,喜也,即需要之意。"苦"欲"补泻以"顺其气为补,逆其气为泄"的原则对五脏脏气进行调整。五脏所苦,实属五脏之病理变化;五脏所欲,乃是五脏生理之特性。因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治疗冠心病时 ,运用中医脏腑相关学说进行辨证论治 ,取得较好疗效 ,今摘录数例以供同道参考。1 脏腑相关 腑通脏安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五脏不平 ,六腑闭之所生也。”周学海明确指出 :“五脏受邪 ,治在六腑。”所以脏实可以泻其腑 ,腑虚可以补其脏。通腑安脏也为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之一。例如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不通 ,可以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只有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 ,才能使血脉无阻。故“凡治病必察其下。”王某 ,男 ,6 0岁 ,农民 ,1 998年 1 0月 6日初诊。患高血压病 1 0余年 ,心律失常 5年 ,主诉心痛不舒 ,项背板滞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