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显微内窥镜下责任节段减压治疗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0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显微内窥镜下责任节段减压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腰腿疼痛程度,采用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随访12~36(21±3)个月。手术时间50~150(70±15)min,术中出血量50~400(60±5)mL,住院时间3~7(4±1)d。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7±1.4)分改善至(1.8±1.7)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2±2.3)分改善至(1.7±0.9)分;JOA评分由术前(11.0±2.8)分改善至(23.0±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疗效优23例(57.5%),良12例(30.0%),可5例(12.5%),优良率为87.5%。结论采用经皮显微内窥镜下责任节段减压治疗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可获得椎管的完全减压,缓解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腰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胡有谷分型I2a/b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实Linx测量法可于术前确定工作管道的水平角。方法回顾自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胡有谷分型I2a/b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腰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35例病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5.2±7.21)岁;L4~5节段20例,L5S1节段15例。对比术前、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对比术中工作管道水平角与Linx测量法所测预水平角。结果腰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前VAS评分(7.51±1.15)分,术后VAS评分(0.23±0.43)分;术前JOA评分(12.91±3.29)分,术后JOA评分(25.49±1.10)分。术后的VAS与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手术节段为L4~5的病例,工作管道的平均预水平角为(16.28±3.19)°,而实际平均水平角为(16.07±4.52)°;手术节段为L5S1的病例,工作管道的平均预水平角为(16.08±2.26)°,而实际平均水平角为(16.25±2.10)°。术中工作管道水平角与Linx测量法所测的预水平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胡有谷分型I2a/b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inx测量法可于术前确定工作管道所需水平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靶向穿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4年4月~2016年12月,采用靶向穿刺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1例,其中男90例,女41例,年龄18~44岁,平均(33.50±7.55)岁。采用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MRI测量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本组1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血管、内脏损伤等并发症,虽发生4例硬膜损伤,但无不良后果。手术时间平均(112.84±26.2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87±26.33) ml。随访12~28个月,平均(17.41±6.20)个月。腿痛VAS评分由术前(5.89±1.06)减少至术后12个月(1.02±0.75)分;腰痛VAS评分由术前(3.17±1.51)减少至术后12个月(0.99±0.90)分;ODI评分由术前(55.15±10.86)减少至术后12个月(10.76±6.78)分,而JOA评分由术前(8.91±4.10)分增加至术后12个月(26.29±2.29)分,上述指标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评价标准,术后1个月优良率98.47%,术后6个月优良率94.66%,术后12个月优良率91.60%。本组131例中,原间隙复发5例,复发率为3.82%。[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靶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靶向穿刺是手术成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术前进行症状收集、影像学检查及进行VAS及腰腿痛治疗评分,确定病椎,行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进行VAS评分及腰腿痛评分,对本次随访的VAS评分及腰腿痛评分与术前相应评分进行比较,通过配对比较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VAS及腰腿痛功能评分。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腰腿痛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下肢功能明显改善(P〈0.05)。优良率为90.9%。结论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是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式,手术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以我院骨科收治的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术前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03例患者,行传统开窗手术治疗,手术疗效按照RDQ功能障碍评分(Roland-morris指数)、腰痛JOA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后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5.3个月),RDQ评分由术前的(19.4±1.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1±1.8)分;腰痛JOA评分由术前的(9.1±1.4)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5.6±1.4)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两个评分均有大幅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主观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传统的开窗式椎间盘切除术,患者经济负担轻,术后和短期随访的效果均达到满意程度.传统的开窗式椎间盘切除术仍应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腰椎再手术的原因包括腰椎间盘突出复发49例(52.1%),腰椎管狭窄症17例(18.1%),初次手术减压不彻底16例(17.0%),邻近节段病变7例(7.4%),其他节段新发腰椎间盘突出5例(5.3%)。再手术前,腰椎JOA评分为15.5±5.6分,腰痛VAS评分为4.5±1.6分,下肢痛VAS评分为7.1±1.9分。再手术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或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并根据VAS、JOA评分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再次手术效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既往手术史、既往手术方式、上次术后症状缓解时间、本次病程、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手术融合节段等变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再手术时间1.6~4.5h,平均2.4h;术中出血量200~1500ml,平均538ml。术中无神经损伤发生;术后发生脑脊液漏7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均治愈。再手术后随访2~6.5年,平均4.2年。末次随访时,总体优良率78.7%,JOA评分为24.0±6.2分,腰痛VAS评分为1.3±0.9分,下肢痛VAS评分为0.9±1.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吸烟、手术次数、上次术后症状缓解时间、既往手术方式、本次手术减压融合的节段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依然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09年3月,共治疗17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32~48岁,平均41岁.脊柱显微镜配合下行开窗髓核摘除术,置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并固定缝合.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的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平均随访18(9~24)个月,优16例,良1例,差0例;ODI评分由术前的(45.4±9.4)分,降低至(11.9±4.3)分;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3±2.5)分,降低至(1.5±0.4)分;无硬膜撕裂腩脊液漏、术后感染、棘突骨折、神经损伤、椎间盘突出复发、植入物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无1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优势.方法 前瞻性分析确诊为单、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31个椎间盘)行侧后路经皮THESSYS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手术.结果 术前VAS评分为(6.54±0.65)分,术后1 d VAS评分为(0.80 ±0.87)分,术后3 d VAS评分为(1.30±0.95)分,术后1周为(0.85±0.90)分、术后1、3、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均为0~2分,术后不同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2.85%.结论 采用PTE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效果可靠,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5年1~12月,采用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7例,其中40例于术后33~44个月(平均39. 3月)获得随访。除1例术后腰椎管狭窄症外,比较其余39例的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患侧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中期疗效。结果无严重并发症,无椎间隙感染,无复发。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患侧下肢VAS评分分别为(6. 5±1. 3)分、(0. 8±0. 7)分、(0. 6±0. 7)分,JOA评分分别为(16. 6±3. 9)分、(27. 7±1. 3)分、(28. 1±1. 2)分,ODI分别为(48. 3±7. 7)%、(3. 5±3. 4)%、(3. 0±3. 6)%,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 0. 05)。结论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明确责任节段及术中精细操作的基础上,可有明显的即时疗效及良好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ESSYS技术治疗22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仅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后3个月应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ODI和JOA评分评价腰椎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由术前6~9(7. 21±1. 53)分下降至1~3(2. 04±0. 84)分; ODI由术前25%~35%(30. 71%±5. 62%)下降至9%~15%(12. 59%±3. 21%); JOA评分由术前11~15(13. 53±2. 11)分升高至22~26(24. 90±2. 20)分。结论 TESSYS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持腰椎结构稳定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16年6月~2019年1月于本院诊治的1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3-85岁,平均53.7岁,随访时间12-20个月,突出节段:L_(1-2)2例,L_(2-3)6例,L_(3-4)8例;评估指标包括术前、术后疼痛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手术时间18-115 min,平均66.2 min;术前VAS评分为(6.06±0.93)分,术后改善至(1.69±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指数为(53.19±6.17)%,术后改善至(23.0±3.18)%,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马南  朱海波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120-1122
目的观察Wallis系统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5~52岁,平均46岁。距首次手术时间为2~6年,平均3.2年。首次手术均行患侧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二次手术根据症状行同侧椎板扩大开窗或对侧椎板开窗,棘突间Wallis系统固定术。L2~3间隙2例,L3~4间隙7例,L4~5间隙6例。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症状进行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得6~36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术后4周的VAS评分(2.31±1.12)分和JOA评分(18.36±1.85)分,与术前1 d VAS评分(7.53±1.56)分和JOA评分(9.25±2.31)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0.91±0.68)分和JOA评分(22.36±2.03)分,与术前1 d VAS评分(7.53±1.56)分和JOA评分(9.25±2.31)分、术后4周VAS评分(2.31±1.12)分和JOA评分(18.36±1.85)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llis系统可以防止脊柱过度活动,减轻相应节段椎间盘的负荷,有利于椎间盘组织的自我修复和防止椎间盘突出的复发。同时Wallis系统作为脊柱后柱支撑,可以扩大椎管容积和增加椎间孔直径,减轻神经根的压迫,将其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患者的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间盘切除联合Dynesys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采用椎间盘切除联合Dynesys系统固定治疗的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48例,女37例,平均年龄(42. 68±5. 86)岁,平均随访(30. 02±3. 84)个月。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手术指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并比较手术前后手术节段以及邻近上节段活动度,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112. 21±19. 68)min,出血量(228. 68±36. 28) ml,住院(9. 32±2. 14) d;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指数、手术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邻近上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 05);术后发生2例切口感染,8例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结论椎间盘切除联合Dynesys系统固定治疗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同时保留一定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对邻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及染色在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4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lumbar FLDH)患者,术前行椎间盘造影和亚甲蓝染色,继之行椎间盘薄层CT扫描,明确责任节段椎间盘及受累神经根。所有患者在局麻下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和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改良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疗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按Mac Nab标准评估治疗有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腰椎间盘造影和亚甲蓝染色及椎间孔镜手术,术中镜下可以清晰识别受压的神经根和突(脱)出的蓝染髓核组织。术后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VAS评分由术前(8.78±1.47)分降低至术后24 h时(2.00±0.42)分和术后3个月时(0.89±0.14)分,ODI由术前(83.70±5.59)%减少至术后24 h时(45.92±3.39)%和术后3个月时(13.33±2.23)%,按Mac Nab标准总体优良率为93.75%。[结论]椎间盘造影及亚甲蓝染色有助于明确责任椎间盘节段和受累神经根,提高FLDH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指导PELD术中发现髓核突出及神经根致压部位、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椎间孔镜YESS与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YESS(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和TESSY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20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YESS(150例)和TESSYS(51例)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男122例,女79例;年龄17~79岁,平均33.5岁.疗效评定依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Nakai分级法.结果 162例(80.6%)获得随访,YESS手术组119例(79.3%)、TESSYS手术组43例(84.3%).随访3~36个月,平均12.5个月.YESS手术组术前腿痛VAS评分(8.4±2.1)分,术后1年(2.4±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ESSYS手术组术前腿痛VAS评分(8.6±2.3)分,术后1年(2.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ESS手术组优良率87.5%,TESSYS手术组88.4%.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大血管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YESS手术组6例术后无效,4例术后复发者行翻修术;TESSYS手术组1例术后无效,2例术后复发者行翻修术.结论 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部佗,正确选择YESS技术或TESSYS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评分分型中腰椎间盘突出症Ⅳ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采用评分分型法分型为Ⅳ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男51例,女31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1.2±3.74)岁;病程:小于3个月37例,大于3个月45例;突出节段:L3~411例,L4~541例,L5S130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为(7.46±0.37)分和(56.21±2.74)%,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术后采用VAS、ODI及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经过平均(11.5±3.6)个月的随访,术后患者腰腿痛VAS和ODI分别为(2.63±0.74)分和(21.65±2.41)%,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硬脊膜破裂1例,复发2例。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58例,良16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90.2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评分分型IV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确切,且优良率较高,可能与采用评分分型纳入高质量患者以及其对自身疾病认识有关,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定位诊断及术式选择中的作用。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53例,男20例,女33例;年龄57~85岁,平均6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根据责任节段行手术治疗,A组采用开窗减压、间盘摘除术;B组采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前、术后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单节段责任间隙40例,两节段11例,有2例在神经根封闭后症状缓解不到30%,未再行手术治疗。A组(18例)手术前、后及最后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5.8±2.3)分、(12.3±1.6)分、(11.9±1.3)分,VAS评分分别为(7.6±1.6)分、(2.3±1.5)分、(1.8±1.1)分。B组(33例)进行单节段融合29例,两节段融合4例,手术前、后及最后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5.5±2.1)分、(11.8±1.8)分、(11.6±1.5)分,VAS评分分别为(7.4±2.3)分、(2.5±1.2)分、(2.1±1.5)分。术后及最后随访时JOA、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B组术前、术后JOA、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位诊断中,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是明确责任节段准确而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减小手术范围,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的:评估微创单通道多节段间接减压融合手术(XLIF)治疗成人根性疼痛症状性下腰退变侧凸畸形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9月采用XLIF治疗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下腰退变合并侧凸8例,男3例,女5例,年龄62~85岁,分别涉及L2-3,L3-4,L4-5节段,Cobb角38°~59°。另1例女性16岁,特发性脊柱侧凸,主弯腰段,Cobb角45°,顶椎L3。结果结果: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失血50 m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均于术后次日下地活动。无神经功能恶化。腰痛VAS评分由术前(7.34±2.02)分改善至术后(2.87±1.45)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8.02±1.61)分改善至术后(2.92±1.53)分,JOA评分由术前7.27±5.17改善至术后12.79±7.82,ODI评分由术前30.55±11.30改善至19.98±14.0。结论结论:初步验证了XLI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统计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通过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患者78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估疼痛程度,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7.25±1.56)分下降到(2.16±1.57)分,JOA评分术前为(10.06±3.25)分,随访终末评分为(24.15±2.80)分,手术优良率91.2%。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有比较广泛的临床适应证,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和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DCI植入术,采用VAS、PSI评分评价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常规X线片检查,Cobbs’法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C2到C7植入节段和植入邻近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末次随访,患者术后上肢VAS评分平均改善4.9分,颈部VAS评分平均改善4.5分,术后患者平均PSI评分为1.6分。颈椎C2到C7的活动范围平均减少7.01°±6.65°(P〈0.05);术后植入节段椎间隙的平均活动范围减少0.91°±0.57°(P〈0.05);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平均减少0.68°±0.38°(P〉0.05)。手术有效率为100%。结论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保留颈椎一定生理活动度的情况下,并未增加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维持了颈椎稳定性,早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