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双相障碍是一种病因学复杂,以病程循环、复发率高为主要特点的严重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一级亲属精神障碍家族史在双相Ⅰ型为15.4%,Ⅱ型为26.5%。无论在疾病发作期还是在疾病稳定期,双相障碍(BPD)患者及其健康亲属均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注意、记忆、学习、执行功能和精神运动速度等方面的缺陷。现就双相障碍患者健康亲属神经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比较分析康复期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为临床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各50例,采用数字符号、视觉再生、数字广度、连线测试、韦氏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等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利用x2与t值对数据加以检验.结果 双相障碍组在数字符号(37.31±12.83)、视觉再生倒背评分(7.58±3.05)大于精神分裂症组,WCST中分类个数(4.12±2.04)大于精神分裂症组,WCST中错误数(15.88±7.85)及持续错误数(8.67±3.49)少于精神分裂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期的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仍然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相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韦氏记忆量表修订版(WMS-RC)与持续操作测验(CPT)对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级亲属(亲属组)与90例对照者(对照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亲属组WCST中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及分类数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9.587~83.278,P<0.01);但亲属组WMS-RC、CPT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亲属组WCST中有认知功能障碍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5.82,P<0.01),而两组WMS-RC、CPT中有认知障碍的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WCST中的持续错误数与MQ得分、CPT得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WCST中的持续错误数、MQ及CPT得分与病人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级亲属存在认知功能缺陷,必要时应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及其Ⅰ级亲属的认知功能.方法采用词汇测验、木块图测验、逻辑记忆测验、视觉再生测验、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等评估认知功能.结果1.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在词汇测验、木块图测验、逻辑记忆测验、视觉再生测验、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方面差于正常对照,亦分别差于其Ⅰ级亲属.2.精神分裂症患者Ⅰ级亲属与抑郁症Ⅰ级亲属间仅在智商[(99.46±11.63)分Vs(105.13±10.56)分]、WCST的持续错误数[(30.15±19.69)分Vs(22.75±18.75)分]方面有差异.3.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在词汇、智商、视觉再生、逻辑记忆以及WCST的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方面较正常对照差,抑郁症患者Ⅰ级亲属仅在词汇[(11.45±1.55)分Vs(12.05±2.35)分]、视觉再生[(9.36±2.47)分Vs(10.87±2.50)分]、逻辑记忆[(12.45±3.67)分Vs(16.12±4.25)分]以及WCST的总应答数[(110.06±6.62)分Vs(105.81±20.88)分]方面较正常对照差.结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前者较后者更严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Ⅰ级亲属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受损具有一定的遗传特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及其Ⅰ级亲属的认知功能。方法采用词汇测验、木块图测验、逻辑记忆测验、视觉再生测验、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等评估认知功能。结果1.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在词汇测验、木块图测验、逻辑记忆测验、视觉再生测验、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方面差于正常对照,亦分别差于其Ⅰ级亲属。2.精神分裂症患者Ⅰ级亲属与抑郁症Ⅰ级亲属间仅在智商[(99.46±11.63)分Vs(105.13±10.56)分]、WCST的持续错误数[(30.15±19.69)分Vs(22.75±18.75)分]方面有差异。3.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在词汇、智商、视觉再生、逻辑记忆以及WCST的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方面较正常对照差,抑郁症患者Ⅰ级亲属仅在词汇[(11.45±1.55)分Vs(12.05±2.35)分]、视觉再生[(9.36±2.47)分Vs(10.87±2.50)分]、逻辑记忆[(12.45±3.67)分Vs(16.12±4.25)分]以及WCST的总应答数[(110.06±6.62)分Vs(105.81±20.88)分]方面较正常对照差。结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前者较后者更严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Ⅰ级亲属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受损具有一定的遗传特质性。  相似文献   

8.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 BPD)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致残率极高的终生性精神疾病,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其患病率1.2%~2.4%,占心境障碍人群的20%~50%,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1]。认知功能损害是BPD 的重要特征之一。笔者就近年来BPD认知功能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亲属认知能力的效果.方法:将8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亲属随机分为观察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入院后48 h内对患者陪护亲属进行SDS、SAS测试,对照组由主管护师2次/周60 min进行健康教育集体讲座.观察组一对一针对性健康教育,采用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主管护师每天25 min对患者陪护亲属进行认知教育.观察记录患者自杀、外走、伤人、毁物行为;并于出院前1d对陪护亲属进行疾病认知调查和SDS、SAS测试,半年内随访.结果:入院48 h内两组SDS、SAS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SDS、SAS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对疾病的概念、疾病的治疗、疾病的转归、疾病的预防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患者自杀、外走、伤人、毁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随访定期复查、坚持服药、生活自理、疾病复发、与家人关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亲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陪护亲属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提高对患者的监护质量,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维护了患者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缓解期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的认知功能.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复诊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临床定式访谈的目前处于缓解期的MDD患者及BD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PD)不同临床状态下的认知操作模式.方法 采用8个神经心理测验(共17项)对BPD的不同临床状态病人(躁狂相、抑郁相和缓解期)各30例和正常对照34例进行注意力、言语学习和记忆、视觉记忆和执行功能的评定,用多变量方差分析的方法 比较各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 1.急性发作的BPD几乎所有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躁狂相、抑郁相、缓解期和对照组的WCST完成分类数分别为(1.58±0.90)个、(1.89±1.56)个、(2.44±1.42)个、(4.90±1.73)个;即刻逻辑记忆分别为(10.68±3.92)分、(10.00±3.80)分、(12.11±3.72)分、(15.80±4.2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缓解期BPD在注意力、言语学习和记忆、执行功能上的成绩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急性发作的BPD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而且可持续至缓解期.  相似文献   

12.
《广州医药》2012,43(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患者健康亲属间的认知功能情况.方法 纳入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患者健康亲属组、正常对照组各30例.采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图形视觉再生、连线测验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数字符号、图形视觉再生测验,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患者健康亲属组比正常对照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亲属组有明显的损害(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健康亲属均存在认知功能缺陷,其中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亲属的认知功能损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缓解期分裂症和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PD)认知功能损害模式和心理社会功能的差别.方法 采用8个神经心理测验(共17项)对缓解期分裂症32例、缓解期BPD30例和正常对照组34例进行注意力、言语学习和记忆、视觉记忆和执行功能的评定,用多变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各组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 缓解期分裂症组除StroopC和数字广度测验-顺背外,其余15个神经心理学指标均差于对照组(P<0.05或P<0.01),缓解期BPD只有9个指标差于对照组,缓解期分裂症组的即刻逻辑记忆、延迟逻辑记忆、StroopCW得分比缓解期BPD差[分别为(8.13±3.35)分,(12.11±3.72)分,(6.00±3.09)分,(9.78±3.60)分;(48.61±15.73)分,(69.33±21.04)分,P<0.05],比缓解期BPD损害严重,但是在WCST的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完成第一分类所需应答数、数字广度测验-倒背和TMT-B上两组的操作结果无显著性的差别,损害同样严重,缓解期BPD的心理社会功能和缓解期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功能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缓解期BPD的认知损害领域和缓解期分裂症存在一些重叠,而缓解期分裂症的损害更为广泛和严重;缓解期BPD的心理社会功能好于缓解期分裂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与分析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相关原因。方法将2010年7月—2013年7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30例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精神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原因。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各项认知功能评价成绩均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连线测试与卡片分类评分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数字广度、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病程均呈弱相关(r=-0.21、-0.19、0.20、0.22,P<0.05);而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YMRS评分相关(r=-0.32、-0.21、-0.19、0.33、0.45,P<0.05);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HAMD评分相关(r=-0.28、-0.26、-0.21、-0.26、0.35、0.26,P<0.05)。结论患者的抑郁评分、狂躁评分与其认知功能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患者的病程长短同样与认知障碍存在较弱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状况。方法采用龚氏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测试中文版,对50例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进行测试,并按1:1配对原则,分别与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情感障碍患者在数字符号[(11.8±4.06)分vs(14.88±2.79)分]、填图[(9.78±2.69)分vs(12.84±2.43)分]、木块图[(9.64±3.24)分vs(12.72±1.99)分]、图片排列[(10.44±3.08)分vs(12.38±2.26)分]4个因子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2)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情感障碍患者语言能力总分[(72.54±16.70)分vs(60.10±18.26)分]显著升高(P<0.01)操作能力总分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以操作能力损害为著。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4-67
目的探讨心理及认知联合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BAD)躁狂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2月该院精神科就诊的BAD躁狂发作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丙戊酸钠片治疗,开始先400 mg/d,逐渐加量增至(800~1600)mg/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常规干预措施,干预组再加以心理及认知联合干预,两组均干预12周。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指标的变化,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干预12周后,两组WAIS-RC量表各项评分及WMS量表各项评分较干预前均不同程度上升(P0.05或P0.01),且治疗后干预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干预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11,P0.05)。结论心理及认知联合干预用于BAD躁狂发作患者的效果较肯定,能明显改善其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使用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CANTAB)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与双相躁狂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比较研究,为寻找认知内表型指标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韦氏智力测试7项简版和CANTAB中的6项分测验对35例未服药、急性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双相躁狂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进行测试,通过控制或不控制IQ对认知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3组被试在CANTAB 6个分测验中的15个指标中有13个指标差异有显著性(F=4.71~26.71,P=0.011~0.001),两两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躁狂组13个指标皆显著差于正常组(P<0.05),而两患者组之间无差异(P>0.05).控制IQ后,精神分裂症组、双相躁狂组、正常对照组空间工作记忆(SWM)分测验中的策略分[(36.8±3.56)分、(37.24±4.21)分、(30.33±6.24)分]、组间搜索错误数[(4|D.86±19.97)次、(40.24±18.92)次、(15.4±17.22)次];快速视觉信息处理(RVP)测验中的正确率(0.54±0.18、0.56±0.15、0.78±0.17);内外纬度转换(IED)测验中的外维转换期错误数[(12.43±9.96)次、(13.18±8.98)次、(4.97±6.09)次]、总错误数(已校正)[(45.26±36.36)次、(46.61±33.32)次、(14 ± 11.7)次]共5项指标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两两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躁狂组5项指标皆显著差于正常组(P<0.05),而两患者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7项指标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YMRS评分与SWM测试的组间错误呈正相关(r=0.38,P=0.039).结论 无论控制IQ与否,两组患者CANTAB认知功能测试的损害模式相似.患者组独立于IQ的受损认知指标可作为认知内表型的候选.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pattern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between patients with paranoid schizophrenia and patients with bipolar mania by using the Cambridge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Automated Battery (CANTAB) ,and to explore research clues for finding of cognitive endophenotype in patients with paranoid schizophrenia or bipolar mania. Methods Six CANTAB subtests and the seven subtests of the Wechsler Abbreviated Scale of Intelligence (WAIS short form) were administered to 35 patients with paranoid schizophrenia and 33 patients with bipolar mania who were drug naive experiencing an acute episode, as well as 30 healthy controls. Results Patients with paranoid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mania demonstrated impairments in 13 of the 15 cognitive indicators in CANTAB. After controlling IQ, both patient groups remained 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normal controls in terms of search strategy(36. 8 ±3.56,37.24 ±4. 21,30. 33 ±6.24) ,between-search errors(40. 86 ± 19.97,40.24 ± 18.92,15.4 ±17.22) on the SWM test,the proportion of hits(0.54 ±0. 18,0.56 ±0.15,0.78 ± 0.17) on the RVIP test,total errors(45.26 ±36.36,46.61 ±33.32,14 ± 11.7) and EDS errors (12.43 ±9.96, 13.18 ±8.98,4.97 ±6.09)on the IED test. Between search error in the SWM tes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ion with YMRS scores ( r=0.38, P=0.039) in bipolar patients. Conclusion Both patient groups demonstrated a comparable profil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s during active periods of their condition. The cognitive impairment index may be a discreet cognitive endophenotype overlapping the disorders.  相似文献   

18.
综合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综合心理干预与单纯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以抛币法随机分成2组,其中一组(A组,n=40)给予综合心理干预;另一组(B组,n=40)给予认知治疗,治疗8周.在入组前、治疗8周末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韦氏记忆量表(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比较2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结果 治疗8周后,A组记忆商、智商、持续操作错误数和随机操作错误数[分别为(110.52±18.03)分,(110.78±15.42)分,(15.48±9.82)分,(17.46±13.28)分],高于B组[分别为(96.64±18.26)分,(102.23±13.4)分,(20.35±11.47)分,(24.92±13.7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认知治疗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而综合心理干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筛查符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55例,入组后予奥氮平治疗,分别在基线期及治疗6周后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认知功能,包括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倒背)以及语义流畅性测验。比较治疗前后PANSS总分及因子分、认知功能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以及语义流畅性总数、正确数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对4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持续操作试验、倒行掩敝试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测验,并与45例正常人对照。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威斯康星总测验次数[(82.5±15.1)次,(70.3±10.2)次]、持续错误数[(31.1±10.2)次,(22.3±5.90)次]、随机错误数[(27.4±11.0)次,(23.4±7.60)次],持续操作预警错误数[(5.48±2.79)次,(3.65±2.98)次],倒行掩敝总对数[(33.13±6.09)次,(37.4±4.14)次]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上述指标在疗前、治疗8周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持续操作的预警错误数减少到与正常组[(3.50±3.09)次]无差异(P>0.05),其他指标仍有差异(P<0.05)。治疗前WCST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与PANSS总分成正相关;随机错误数与一般精神病成正相关(r=0.326),持续操作测验的预警错误数与之成负相关(r=-0.384)。结论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