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评估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的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观察PFPS患者各种表面肌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探讨髋内收对股内斜肌的针对性强化作用机制。 方法将PFP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比较其平衡关系。 结果双足半蹲不伴髋内收动作时,病例组VL的均方根振幅(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分别为(103.31±44.54)μV和(8.02±3.45)μVs,分别与组内VMO RMS的(85.02±41.19)μV和IEMG的(6.72±3.20)μV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与组内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足半蹲伴髋内收的动作可以优先强化VMO,使VL与VMO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马淑敏  高谦  徐峰  谢娜  林瑞珠 《中国康复》2023,38(6):345-349
目的:观察中老年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股四头肌功能水平及步行过程中髋关节的运动学特征。方法:选取18例KOA患者为KOA组,8例无KOA者为对照组,2组的年龄、身高、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值)相匹配。2组受试者均进行等速肌力测试、无线表面肌电测试及步态测试,测试及比较2组股四头肌峰力矩(PT值)、股内侧肌(VM)、股外侧肌(VL)和股直肌(RF)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及峰值髋内收、外展角度等和步行中髋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将股四头肌肌力与髋关节运动学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KOA组股四头肌等长和等速运动时PT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VL在60°/s等速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RM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F在180°/s等速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RM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步行时峰值髋关节内收及外展角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股四头肌肌力与髋关节运动学特征无相关。结论:KOA组较对照组股四头肌肌力显著降低,活动时神经支配效率显著下降,且步行过程中峰值髋内收、外展角度显著减少,股四...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太极拳特定动作中股内侧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肌纤维募集情况.方法 收集15名健康志愿者在维持5个太极拳定势(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VL、VMO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零点通过率(ZCR).结果 维持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时,其支撑脚VMO、VL的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维持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其支撑脚VL的AEMG、MFC、ZCR、MF均小于VMO(P<0.05);与股四头肌的最大随意收缩负荷相比,所测试的动作下,肌肉负荷属于中小负荷,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结论 进行太极拳运动时,肌肉负荷较小,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某些太极拳动作下,VMO可以较多地募集到肌纤维.  相似文献   

4.
缪萍  王楚怀  潘翠环  于瑞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4):4091-4093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其与Q角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进行Q角测量,同时在双足半蹲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对Q角与VL/VMO肌电比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VL、VMP时域指标ZCR、RMS、IE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L较VMO高.Q角与VL/VMO肌电比值之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149(P> 0.05).结论:PFPS患者VL运动单位募集数量、活化程度要高于VMO.股四头肌失衡程度与Q角大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评测方法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肌肉收缩特征,包括收缩速度、收缩力量和抗疲劳性.方法 3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参与观察组;34名健康人参与对照组.两组的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左右侧、Q角相匹配.所有受试者均在膝关节屈曲10°、60°、100°等长伸膝和等速60°/s、180°/s伸膝运动测试模式下,进行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表面肌电图和股四头肌肌力的评测.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两组评定指标包括募集速率、平均振幅、峰力矩/体重比、疲劳指数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观察组股内侧肌在膝屈60°等长伸膝测试和等速60°/s、180°/s伸膝测试中募集速率较对照组减小;股直肌在膝屈60°等长伸膝测试和等速60°/s伸膝测试中募集速率较对照组减小;股外侧肌在等长膝屈10°和100°伸膝测试和等速60°/s伸膝测试中募集速率较对照组减小( P<0.05).②观察组股内侧肌、股直肌在等速60°/s、180°/s伸膝测试中平均振幅较对照组增大;观察组股直肌、股外侧肌在等长膝屈10°伸膝测试中平均振幅较对照组增大( P<0.05).③观察组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在膝屈10°、60°、100°等长伸膝和等速60°/s、180°/s伸膝运动测试模式中峰力矩/体重比均小于对照组( P<0.05).④观察组在等速180°/s伸膝测试中股四头肌耐疲劳能力较对照组增强( P<0.05).结论 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收缩速度减慢、收缩力量减小、抗疲劳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化髋内收肌等长肌力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平衡能力影响。方法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从深圳某高校中招募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大学生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9)和试验组(n=9)。两组均进行踝关节稳定训练,试验组增加髋内收肌等长肌力训练。每次1 h,每周3次,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进行坎伯兰踝关节不稳评定问卷(CAIT)、 Y平衡测试(YBT)、Balance-check平衡设备和Back-check髋内收肌最大等长肌力测试。结果训练后,两组CAIT评分、YBT各方向距离、Balance-check的得分较训练前提高(t>2.540, P<0.05);试验组Back-check髋内收肌肌力较训练前显著提高(t=8.485, P<0.001)。试验组CAIT评分、YBT (后内侧、外侧)距离、Balance-check得分、Back-check髋内收肌肌力的训练前后差值均大于对照组(t>2.168, P<0.05),平均旋转角速度、最大旋转角速度和平衡等级差值均小于对照组(t>2.804, P<0.05)。结论加强髋内收肌等长肌力训练更有利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平衡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对股四头肌用力收缩前后形态学测量的可重复性及有效性。方法由两位超声医师重复测量10名正常人放松态和等长收缩态双侧(n=20)股直肌的厚度、横截面面积和股中间肌的厚度,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利用MRI测量其中5名受试者放松态下的双侧(n=10)股直肌的厚度、横截面面积和股中间肌的厚度,同一受试者MRI和超声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同一受试者超声和MRI测量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医师进行同一块肌肉测量的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放松态下与等长收缩态下同一肌肉厚度有显著性差异,而横截面面积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超声进行股四头肌形态测量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月板损伤对膝周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单侧半月板损伤患者22例,记录下蹲、站起和屈膝70°最大等长收缩时,健、患侧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图。结果下蹲和站起时,患侧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的平均肌电值显著低于健侧(t 3.945, Z 3.847, P 0.001),腘绳肌共同活动比率明显高于健侧(t 3.650, P 0.01)。在70°最大等长收缩时,患侧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和股二头肌平均肌电值均明显小于健侧(t 2.907, Z=4.107, P 0.01)。结论 sEMG能定量评价半月板损伤患者不同运动状态下膝屈伸肌功能。半月板损伤患者患肢膝周肌肉功能下降,协调性异常,应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仪测量的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的神经肌电活动比率与CT测量PFPS患者的髌骨倾斜角、Merchant匹配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实验收集山西大医院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32例(其中女22例,男10例),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评定神经肌电活动比率[股内侧斜肌(VMO)/股外侧斜肌(VL)],行膝关节CT检查,测量患者髌骨倾斜角和Merchant匹配角。患者经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5周后再次测量上述3个数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PFPS患者治疗前CT图像Merchant匹配角和治疗前VMO/VL基线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70(P<0.05),为中度相关关系,治疗前CT图像Merchant匹配角和治疗前VMO/VL动态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47(P<0.05),为中度相关关系;治疗后CT图像Merchant匹配角与治疗后VMO/VL基线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P<0.05),为中度相关关系,治疗后CT图像Merchant匹配角与治疗后VMO/VL动态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04(P<0.05),为中度相关关系。32例PFPS患者治疗前、后CT髌骨倾斜角与治疗前、后VMO/VL基线值和动态值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仪测得的神经肌电活动比率可以反映髌骨移位的程度,但不能反映髌骨倾斜的程度,可以间接作为PFPS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信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20例健康受试者,在1周内采用BiodexⅡAP型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对每位受试者进行了2次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获得躯干肌屈曲、伸展最大平均力矩、最大重复做功、总做功和平均功率等结果,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躯干肌屈曲、伸展2次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各指标高度相关(ICC>0.90),呈现良好的稳定性。结论: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在反映躯干肌肌力的变化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度,测试指标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躯干屈伸肌等长与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与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将二种方法测试的屈曲、伸展峰力矩(peak torque,PT)和屈曲、伸展峰力矩之比(F/E)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躯干屈伸肌等长收缩、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中PT值呈显著正相关(r伸=0.827,P=0.000<0.05,r屈=0.873,P=0.000<0.05);等长收缩和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获得的屈曲、伸展PT值建立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8.158+1.097x和y^=-12.375+0.781x,经检验成立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屈曲、伸展峰力矩之比(F/E)无相关性(r=0.18,P=0.208>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8,P=0.000<0.05)。结论躯干屈伸肌等长收缩肌力测试能准确地反映躯干肌肌力的变化,并且用中立位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F/E比值反映躯干的稳定性更合理。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患者双足半蹲伴或坐位伸膝动作下股四头肌进行评估,比较不同开链与闭链动作对股四头肌的作用差异。 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以及坐位伸膝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 VL)及股内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 VMO)表面肌电图,分析时域、频域指标,比较其平衡关系。 结果:病例组双足半蹲动作与坐位伸膝动作时各肌电指标的VL/VMO比值在时域、频域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坐位单侧完全伸膝动作时VL/VMO肌电比值大于双足半蹲动作且>1。 结论:VL、VMO表面肌电指标在双足半蹲动作时较坐位单侧完全伸膝动作时更接近平衡,提示适当屈膝时的闭链运动能够更有选择性地激发VMO,这为PFPS的康复治疗的动作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内收肌管(Hunter 氏管)为腱膜管,位于股部中1/3处,其前侧与外侧为股内侧肌,后侧为内收长肌与内收大肌,它由起自股内侧肌、越过股部血管而延伸至内收长肌及内收大肌的坚固腱膜所包绕。在内收肌管内可发生股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闭塞引起的慢性动脉供血不足与急性非血栓性闭塞。近来,作者治疗了3例内收肌管内股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病人。  相似文献   

14.
影响髌骨运动学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3例髌股关节疼痛(PFP)妇女和12例非PFP妇女抗阻伸膝过程中通过运动性核磁共振(KMRI)获得的运动学指标:髌骨内、外侧位移和倾斜度,分别和股外侧肌(VL):股内斜肌(VMO)、股外侧肌(VL):股内直肌(VML)肌电图比率、髁间沟深度(沟角)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妇女中股内侧肌运动单位活动增加似与髌骨运动学异常有关,但并不是髌骨运动学异常的必然原因。在膝关节伸展末期(屈膝0-30°),骨结构是髌骨运动学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髌股关节炎患者膝周肌群肌肉功能和协调活动差异,及其与膝关节疼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髌股关节炎患者,记录屈膝90°最大等长收缩(MVIC)、下蹲和站起时,双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表面肌电图.计算均方根值(RMS)和协同收缩率(CCR),并观察CCR与疼痛的关系.将单膝患病患者健侧及双膝患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颈肩疼痛受试者的上斜方肌静力牵伸、等长收缩以及静力牵伸加等长收缩,观察其肌电图特征性变化以及主观疼痛感觉变化,探索不同干预缓解肌肉疼痛、降低肌肉紧张的最低重复次数和时间,比较三种方法的优劣,以确定最小有效干预剂量和较佳干预方案。方法:招募20例颈肩疼痛受试者,随机抽取12例为一组,共抽取3次,分别对上斜方肌进行静力牵伸、等长收缩以及静力牵伸加等长收缩干预,每组干预时间间隔15d,对上斜方肌进行肌电图检测和干预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衡量主观疼痛感觉。结果:静力牵伸、等长收缩以及静力牵伸加等长收缩干预后,颈肩部主观疼痛感显著降低(P0.01、P0.05和P0.01);静力牵伸和静力牵伸加等长收缩干预后,右侧上斜方肌表面肌电图(s EMG)静息绝对值和相对值有显著降低(P0.01);等长收缩干预后右侧上斜方肌s EMG静息绝对值和相对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力牵伸加等长收缩和静力牵伸比等长收缩干预更能有效的降低右侧上斜方肌s EMG静息绝对值和相对值(P0.05)。结论:三种运动干预方案均能起到缓解受试者颈肩部疼痛的即时效果,静力牵伸和静力牵伸加等长收缩能够有效的缓解颈肩部疼痛患者肌紧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角度对躯干肌等长收缩测试的影响,探讨躯干肌等长收缩测试的合理角度参数。方法:32例健康在校男性军人作为受试者,使用美国产BiodexⅡAP型等速测试系统进行躯干肌等长收缩测试,测定其最大平均力矩(MAT)、相对最大平均力矩(MAT/BW)、最大重复做功(MRW)、相对最大重复做功(MRW/BW)、总做功(TW)、平均功率(AP)和最大平均力矩屈伸比值(F/E)等指标,测试角度分别选用后伸15°位、中立0°位和前屈15°位,利用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伸展测试时三组间上述所有指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屈曲测试时上述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间F/E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躯干肌等长收缩测试中,角度的选择对于伸展测试的结果影响是明显的,而对屈曲测试的结果影响并不明显;中立0°位可作为躯干肌等长收缩测试的推荐角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对青年女性膝关节肌力的影响。方法 20名健康女大学生,用等速测试仪,以60°/s角速度,测量无贴扎、肌内效贴扎、安慰贴扎3种状态下的膝关节屈伸向心性收缩及离心性收缩相对峰力矩;用表面肌电图测试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的肌电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向心性收缩时,肌内效贴扎时伸肌相对峰力矩明显高于无贴扎、安慰贴扎时(P0.01),屈肌相对峰力矩3种状态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股内侧肌在肌内效贴扎时RMS标化值明显低于未贴扎时(P0.01);股外侧肌肌内效贴扎时RMS标化值明显低于未贴扎时、安慰贴扎时(P0.01);股直肌RMS标化值3种状态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离心性收缩时,肌内效贴扎时伸肌、屈肌相对峰力矩均明显高于无贴扎、安慰贴扎时(P0.01);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在肌内效贴扎时RMS标化值低于未贴扎时(P0.01);股直肌RMS标化值3种状态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可以提高股四头肌向心性、离心性收缩肌力,增加腘绳肌离心性收缩肌力,提高股内侧肌及股外侧肌的肌纤维募集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 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髋内收及胫骨内旋活动时,股内斜肌(VMO)的电活动是否大于股外侧肌(VL).25名膝部无疾病的健康志愿者参加本试验.受试者年龄21~34岁。试验分为二部分三种动作:第一部分引导部分,目的使受试者熟悉要做的动作及执行该动作时的姿势和稳定方法。如伸膝运动,受试者坐在附有测力计的椅子上,髋屈曲70°,然后使测力计杠杆臂的机械旋转轴与股骨外侧髁排列成一直线,杠杆臂末端的阻力垫附在内踝上约2.5cm的胫骨前面,测力计使膝维持屈曲50°,在此位置  相似文献   

20.
背景:既往对损伤骨骼肌的处理主要是修复肌膜及肌外神经.目的:实验拟观察肌内神经对损伤股直肌的修复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于2006-0912007-08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质量2.0~2.5 kg,右侧股直肌用于制备骨骼肌损伤模型,左侧股直肌作为对照.方法:20只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肌内神经完整组采用不全离断方式,在神经入肌点以远4.0~5.mm处横断股直肌而保留肌内神经完整,肌内神经断裂组采用完全离断方式在神经入肌点以远4.0~5.0mm处横断股直肌及肌内神经.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28周测量股直肌的湿重、股直肌等长收缩力的变化.②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股直肌形态变化,Masson三色染色观察纤维化程度,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染色及还原型辅酶I四唑氮还原酶染色区别肌纤维的类型,并计算肌纤维横断面面积.结果:①与对照侧相比,肌内神经断裂组实验侧股直肌湿重下降,等长收缩力下降(P<0.05).②与对照侧相比,肌内神经完整组Ⅰ型、Ⅱa型肌纤维横断面面积恢复较佳,Ⅱb型肌纤维较差(P<0.05),各型肌纤维构成比例基本恢复;肌内神经断裂组Ⅰ型、Ⅱ a型、Ⅱb型肌纤维横断面面积均恢复较差(P<0.05).结论:肌内神经能够促进损伤骨骼肌的肌纤维再生,减轻肌肉萎缩及纤维变性,恢复肌纤维的正常形态及组成方式,从而促进损伤骨骼肌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