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机依赖患者行肺移植手术的可能性。方法对4例呼吸机依赖患者施行了肺移植术,并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4例受者分别于术后第22、6、11和6d脱离呼吸机,第71、41、67和35d出院。术后随访,1例单肺移植受者生存25个月后死于慢性排斥反应;其它3例已分别存活13、11和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肺移植可有效治疗经选择的呼吸机依赖性肺疾病。  相似文献   

2.
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手术适应证、术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方法 报告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19例,患者术前CT检查均以弥漫性肺气肿为主,均经2~3年不同程度的吸氧治疗,其中依赖呼吸机的有5例.手术方式分别为:单肺移植6例;单肺移植加对侧肺减容术7例;双肺移植6例.结合这19例患者的肺移植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单肺移植的受者中,术后第1天内有2例受者胸腔引流量超过2000 ml,再次剖胸探查止血.19例受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3~22 d,平均呼吸机脱机时间为7 d.术后1个月内死亡5例,死亡原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丧失1例、支气管吻合口漏1例、重症急性排斥反应(4A级)1例及重症细菌和霉菌感染2例.6例双肺移植的受者术后早期均康复出院.19例患者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73.7%、63.2%和52.6%.结论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气肿最有效的方法;单肺移植口丁作为终末期肺气肿的常用术式,单肺移植结合对侧肺减容术可以更好的利用供肺,同时又解除了术后对侧自体肺的并发症;对年龄较轻及有双肺感染的终末期肺气肿患者,应首选双肺移植,双肺移植较单肺移植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3.
23例次肺移植术后受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估23例次肺移植术后受者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 总结2003年1月至2007年8月施行的23例次(21例患者)肺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率及并发症.结果 肺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3%;术后3个月、1年、2年和3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2.6%、82.6%、69.7%和58.1%.受者术后2个月时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有10例受者术后6个月内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后均缓解.4例受者分别于术后8个月、9个月、14个月和24个月时出现慢性排斥反应;术后6、12和24个月时未发牛慢性排斥反应的受者分别为95%、78.2%和71.1%.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3.3%;气管吻合口软化和狭窄发生率为14.3%.结论 肺移植术后受者的中期存活率较高;肺部感染和支气管吻合口软化及狭窄是肺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单肺移植术治疗重度肺气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单肺移植治疗重度肺气肿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体会。方法 2003年1月至 2004年9月,6例重度肺气肿病人施行同种异体单肺移植术,其中右侧单肺移植4例,左侧单肺移植2 例。6例均为男性,年龄51-63岁,平均54.2岁。术前均有呼吸困难史5-23年,气急分级4级。术前肺功能检查示FEV1(0.69±0.36)L,占预计值(23.3±12.9)%。PaO2(62.5±6.5)mm Hg(1/mm Hg=0.133 kPa),PaCO2(41.4±14.9)mm Hg,6 min行走试验(6 MMT)为(51.5±18.0)m,术前平均肺动脉压(30±6) mm Hg。术后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结果 4例术后并发曲霉菌感染,2例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1 例术后36 h出现再灌注性肺水肿,1例术后7 d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6例术后分别已生存24、19、14、 10、9、4个月,目前生活自理,活动良好。术后2个月复查,PaO2均>80 mm Hg,较术前提高37.6%,除1 例外,FEV1较术前提高165.2%。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平均发生1.2次。结论单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三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方法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为3例终末期肺气肿患者进行单肺移植,其中例2、例3为同一供者的左、右肺移植,其手术同期进行。结果第1例术后肺功能明显改善,术后47d出院,现已恢复工作,生存1年6个月以上;例2术后15d死于急性4级重症排斥反应;例3术后因对侧肺急性过度膨胀,而行胸腔镜下对侧肺减容术纠正,术后第71d出院,肺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终末期肺气肿是肺移植最常见的手术适应证,单肺移植术后肺功能获得明显改善;利用同一供者单肺移植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宜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6.
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病18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陈静瑜郑明峰朱艳红胡春晓何毅军王永功周敏陆国础陆明华【摘要】目的探讨国内开展临床肺移植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4月共完成临床肺移植18例,其中肺气肿9例、肺纤维化5例、矽肺1例、支气管肺扩张1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1例及室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1例。受者术前均为重症呼吸衰竭,长期靠呼吸机依赖3例。手术方式为:单肺移植15例(左肺移植9例,右肺移植6例),其中2例受者的供肺为同一供者同期的左、右单肺,有1例为左侧供肺植入右胸腔,1例为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后行右肺移植;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侧单肺移植3例。结果术后短期内死亡3例,1例于术后15d死于急性排斥,1例于术后30d死于感染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术后36d死于肺梗死。其余15例均痊愈出院,肺功能明显改善,生存1年以上3例,生存2年以上2例,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肺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肺病的有效的手段;但术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排斥反应和感染仍是肺移植短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Zhen MF  Chen JY  Liu F  Dong SM  He YJ  Zhu QK  Chen R  Ye SG  Wang YG  Zhu YH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2):1444-1446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肺气肿患者行肺移植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自2002年9月至2005年2月为9例终末期肺气肿患者施行左侧单肺移植1例、右侧单肺移植1例、左单肺移植+术后1周对侧肺减容术1例、左单肺移植+同期对侧肺减容术2例、右单肺移植+同期对侧肺减容术2例、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双肺移植2例。结果 术后1d内2例胸腔引流量超过2000ml,1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保守治疗控制。术后机械通气3~22d,其中2例行气管切开。7例至今存活良好,均能生活自理,其中2例已恢复工作,目前存活最长时间30个月。1例因重症急性排斥(4A级)于术后15d死亡,1例因余肺重症细菌感染合并霉菌感染于术后1个月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 单肺移植可作为终末期肺气肿的常用术式,单肺移植结合对侧肺减容术可以更好地利用供体,避免对侧自体肺过度膨胀等术后并发症。对存在感染的终末期肺气肿患者应首选双肺移植。  相似文献   

8.
不同受者同期分别接受同一供者的心、肺移植六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供者器官的利用率,探讨将同一供者的心、肺同期移植给不同受者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原位灌洗、整块切取的方法获得3例供者的心脏和双肺,分别同期移植给3例终末期心脏疾病患者和3例终末期肺脏疾病患者。供者先行机械通气,然后开胸,主动脉及肺动脉分别插入灌注管,经主动脉插管灌注HTK液,经肺动脉插管灌注改良棉子糖低钾右旋糖酐液,对心、肺进行灌洗,然后整块切取心、肺。受者手术前进行供心、肺的分离,然后再次进行心、肺的逆行灌洗(通过上、下肺静脉插管和主动脉根部或者经腔静脉冠状窦逆行插管)。施行单侧肺移植者,再将左、右供肺分离。3例肺移植受者中,1例行左单肺移植,其他2例为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3例心脏移植者均采用双腔静脉吻合法施行原位心脏移植。结果1例左单肺移植受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双肺移植受者术后出现右肺上叶静脉栓塞,于术后第9天再次手术,切除右肺上叶,后痊愈出院;另1例双肺移植受者,术后出现支气管吻合口狭窄,并发肺部感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术后7个月死于重症感染。1例心脏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出现肾功能衰竭,经血液透析治疗后痊愈出院,3例心脏移植受者术后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到0-I级。结论将同一供者的心、肺分别移植给不同受者,能充分利用供者器官,方法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肺移植术中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插管方式及应用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完成的107例肺移植中,31例术中应用ECMO辅助的受者资料,其中双肺移植20例,单肺移植11例。术中ECMO辅助方式为静脉-动脉(VA)-ECMO 30例,VVA-ECMO 1例。 结果31例术中ECMO辅助指征:不能耐受单肺通气(术前及术中移植一侧肺后)14例,肺动脉高压7例,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3例,术中上半身缺氧1例,术前VV-ECMO过渡6例。插管方式:中央插管20例,股静脉-股动脉插管5例,股静脉-腋动脉插管5例,股静脉-颈内静脉-升主动脉插管1例。术后30 d内2例受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不同插管方式中,中央插管无明显并发症;股静脉-股动脉插管出血2例,下肢缺血3例,术中上半身缺氧1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2例;股静脉-腋动脉插管出血1例。5例受者因术后移植肺功能未达标,ECMO延续至术后早期。 结论肺移植术中ECMO是有效的呼吸循环辅助方式,腋动脉插管有助于避免肢体远端缺血、血栓形成及上半身灌注不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肺移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体会。方法 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例为双肺弥漫性肺气肿,另3例为双肺重度弥漫性肺气肿并部分相互融合成肺大疱,但肺大疱占据胸腔不足1/3。4例均接受尸体供肺移植,为双肺弥漫性肺气肿的1例接受右肺移植,弥漫性肺气肿并部分相互融合成肺大疱的3例接受左肺移植,此3例分别于术中(1例)和术后(2例)接受右肺减容术。术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同时给予达利珠单抗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诱导治疗。结果4例手术经过顺利,1例术后第5d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逆转。2例受者顺利出院,并存活至今,最长1例存活已超过2年。2例分别于肺移植术后第74d、77d死亡。结论 终末期双肺弥漫性肺气肿可行单侧肺移植治疗,如果对侧肺有重度弥漫性肺气肿,特别是部分融合成大疱易破裂者,可同期期行对侧肺减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下单肺移植的经验和教训。方法 在体外循环下给1例终末期双肺纤维化患者施行左侧单肺移植术,供肺采用Euro-Collins液灌洗,管道吻合时间为55min。术后联合应用环孢素A、激素及硫唑嘌呤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结果 移植肺术后即刻发挥功能,术后第1、2d因出血致心脏压塞,2次剖胸止血,第3、7d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第9d死于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肺移植术后应注重出血及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41例肝移植受者中,死亡14例(34.15%)。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24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3例,腹腔出血6例,急性排斥反应6例,胆道并发症3例,门静脉血栓1例,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例,全身播散性真菌感染1例。术后2例生存超过5年,4例生存超过4年,7例生存超过3年,11例生存超过2年。结论在背驮式肝移植中行腔-腔静脉侧侧吻合(SSCCA)、采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降低钙神经蛋白抑制剂用量、实施环孢素C2监测对降低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可能有一定意义,对于出现难以逆转的肾损害同时无法耐受血液透析的受者,肾移植可能是惟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76例肺移植中32例为肺移植治疗IPF.移植前,患者均经高分辨螺旋CT检查显示为典型的弥漫性蜂窝肺,经开胸或纤维支气管镜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IPF的有16例,动脉血气分析显示动脉血氧分压(PaO_2)≤5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有28例,平均肺动脉压≥30 mm Hg的有15例.32例IPF患者中,28例接受单肺移植,其中常规体外循环下完成2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完成14例;4例双肺移植均在ECMO支持下进行,取双侧前胸切口不横断胸骨,依次完成双侧单肺移植.术后对所有受者进行了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受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8例应用ECMO辅助的受者中,术后有17例成功撤除ECMO辅助,1例于术后2周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除上述死亡的1例外,术后早期还有4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支气管吻合口漏,经手术修补后发生吻合口裂开而死亡,1例死于移植肺活动性出血,2例死于移植肺功能丧失.术后1年内有1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7.5%,1例因重症排斥反应死亡,2例因严重感染死亡.受者术后3个月、1年及3年存活率分别为84.3%、75%和54.5%,中位存活时间为51个月,受者肺功能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肺移植是治疗IPF的有效方法,术后可明显延长受者存活时间,单肺移植可作为IPF的常用术式.对年龄较轻者应选择双肺移植.  相似文献   

14.
肺移植经验与教训(附3例报告)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Zhao F  Jiang Y  Li N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0):616-619
作者总结近2年中4家医院合作完成3例单肺移植的经验教训,1例左肺,2例右肺。受体为弥漫性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肺癌和结核性毁损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术后死于严重感染,分别生存9、48及43天。作者报告并讨论了供受体选择,手术技术、术后管理,尤其是感染和免疫排斥反应的监测、鉴别及处理等关键性问题,强调HLA配型及经支气管镜活检对肺移植成功的重要性。详细地介绍了供受体实用手术技术,具体的免疫抑制方案及主要影响长期生存的原因等经验与教训。指出排斥与感染是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后需重点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双肺移植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防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肺移植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为1例终末期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合并双肺感染的患者施行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侧单肺移植手术。结果术后患者发生肺部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侧支气管吻合口愈合不良,术后第14d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第29d因气管内大出血而死亡。结论肺移植术后的呼吸道并发症较为严重,应通过控制肺部感染、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及提高手术技巧等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6.
Heart-lung transplantation remains the only therapeutic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mbined end-stage cardiopulmonary disease. Because of the scarcity of heart-lung donors, we have been investigating other surgical alternatives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vascular and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 From June 1989 through June 1991, 48 patients underwent pulmonary transplantation. Seventeen of the 48 patients underwent single lung transplantation. Of the 17 patients in the single lung group, eight patients ha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nine had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 Four of the 17 patients underwent repair of a cardiac defect with single lung transplantation. One-year actuarial survival was 68%. Pulmonary function has been excellent.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was 79.6 +/- 13.6 (percent predicted), forced expiratory flow 25%-75% was 72.6 +/- 14.5 (percent predicted), and arterial oxygen tension was 82.8 +/- 10.06 mm Hg when measured at annual follow-up in a group of eight patients without 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 of systemic level or greater in the group with pulmonary vascular disease were normal at annual catheterization. Most patients had at least one episode of allograft rejection. Actuarial freedom from rejection at the end of 3 months was 30%. Three of the 17 single lung patients receiving lung lobes were children. Two children received living-related lobe transplants and one neonate received a lobe from a 2-year-old cadaver donor. Single lung transplantation is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option for selected patients with vascular or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 Expanding indications will permit more individuals to receive transplants from the existing donor pool. Living-related and cadaver lobe transplantation will also increase the options available to children in need of lung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