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不难,不典型的AMI患者常以心外的首发症状为表现,部分患者发病24小时内早期ECG表现不典型,则容易漏诊或误诊,影响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60例不典型AM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指导临床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漏诊或误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急性心肌梗死(AMI)有典型临床表现及心电图(ECG)演变者仅占(AMI)总发病率的1/3,而AMI主要猝死原因的心律紊乱,50%发生在发病最初24h内,因此AMI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现将近年来遇到的5例结合临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改变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典型心电图(ECG)的改变特点,以提高AMI诊断率。方法:选择不典型ECG改变的AMI患者18例,分析其ECG特点。结果:AMI不典型ECG改变主要表现为5种类型。结论:AMI患者大多数ECG都有典型的图形改变,但有不少患者AMI发生后ECG不出现典型改变。  相似文献   

4.
张友国 《农垦医学》1999,21(3):182-183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ECG)记录不典型的并非少见,特别是老年患者,不仅临床无典型的心前区疼痛,而且合并症也较多,病死率较高,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一旦延误诊治,后果严重,因此.对这类患者必须提高警惕。现将非典型AMI在各期ECG动态变化总结如下:一、超急期AMI的ECG表现往往是在梗塞后12~24小时出现,演变过程一般可分为:(1)超急期;()充分发展期;()慢性稳定期。在典型ECG出现之前,存在一种超急损伤期(在这一期内,曾有只因ECG低电压而掩盖AMI早期表现的报道[’]),因此,对这一期改变应有足够…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AMI)具有典型胸痛症状者一般不难诊断,但临床实践证明:AMI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酶学检查三方面都可表现不典型:而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老年AMI缺乏胸痛)者则发病早期容易误漏诊。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熟悉AMI的不典型表现,提高诊断AMI的警惕性。近10年来,我们收治无典型症状的AMI患者5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试纸快速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23例可疑的AM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对cTnT的定性测定和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活性。结果发病后6h和24h内cTnT定性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40.2%和92.8%,特异性为100%;而发病后6h和24h内CK-MB(活性)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76%和78.5%。结论cTnT试纸快速检测对诊断AMI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方法简单快速,适宜床边检测,有利于AMI的早期初筛诊断。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笔者所在医住院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资料,评价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心肌肌钙蛋白T(cTnT)检测的应用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住院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史、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彩色超声),对每例的首发症状、起病时间、既往史等进行归类和总结,分析比较cTnT与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心电图(ECG)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nT检测对早期急诊AMI (2~6 h)的阳性率不高(74.42%),在发病时间6 h至8 d内,具有较高特异性和准确性(其阳性率>90.0%),明显高于ECG、CK-MB检测的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cTnT检测对于心内膜微小心肌损伤、心肌毒性物质及机械损伤等原因所致的心脏病患者(9例)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结论 cTnT检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持续时间长、报告结果 快速准确等特点,效果明显优于ECG、CK-MB检测,是快速确诊AMI较为理想的生化标志物,与其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AMI的检出率及诊断时间窗.  相似文献   

8.
应用O’Rourke等[1]提出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ECG诊断标准,分析发病6小时内AMI患者的首次ECG,探讨该标准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1993年3月~1997年12月发病6小时内经急诊或院前抢救收治、符合WHO诊断标准的53例AMI患者首次ECG,其中男性4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8.4±12.3岁。发病至首次ECG时间为5分钟~6小时,中位数时间为120分钟。心肌梗死部位:单壁39例(下壁27例,前间壁7例,前壁2例,广泛前壁3例),多壁13例,心内膜下1例。 2.ECG判读:对每份ECG逐一导联测量、记录QRS波形态、Q波宽度(ms)和深度(mm)以及ST段抬高和/或降低幅度(mm)。AMI判定标准:①相邻的ECG导联ST段抬高≥1mm(V1~V3≥2mm);②至少一个导联有对应性的ST段压低≥0.5mm;③坏死性Q波。 3.统计学处理:统计ECG各项诊断标准的阳性率以及各诊断标准联用诊断AMI的敏感性,采用χ2检验。  相似文献   

9.
黄秀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8):1931-1931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急性损伤的理论对于AMI的早期心电图(ECG)改变有了一致认识.1991年至2000年,我院收治AMI患者98例,其中ECG呈不典型表现4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肌红蛋白(Mb)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测定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3h和24h血中肌钙蛋白T和肌红蛋白的水平,同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肌钙蛋白T在3h内阳性率显著低于肌红蛋白(P〈0.05);24h阳性率达100%。结论:肌钙蛋白T是诊断AMI最佳的指标,同时联合检测肌红蛋白,可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的可靠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唐扬章  王伟华 《医学综述》1996,2(7):377-378
本文分析12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早期梗塞后心绞痛及梗塞延展的临床特点及预后。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1990年~1995年6月本院冠心病监护室的121例AMI患者,诊断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排除了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患者及接受溶栓治疗者。其中,男90例,女31例,平均年龄63±7岁。1.2 观察方法 患者收入冠心病监护室后,常规心电监测。每天做常规12或18导联ECG,并观察其演变。胸痛发作时做常规ECG及血清心肌酶(CK或/和MB-CK)检查,以观察其变化。梗塞后心绞痛确诊依据[1]:AMI发病24小…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预后差等特点。尤其是首发症状表现各异,给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对38例不典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助老年AMI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成功的标准中,冠状动脉再通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常以溶栓后ST段的改变为主,而对早期T波的变化注意较少。本文对我院近几年来,临床评价有再通指征的83例AMI进行总结,旨在探讨AMI溶栓治疗后24小时(h)内梗死区心电导联T波倒置对判断冠脉再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70-117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T波高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AMI患者发病24h内接受体表常规12导联静息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心电监护,并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CK)以及肌酸酶同工酶(CK-MB)。结果:心电图检查AMI部位,前间壁12例,下壁8例,正后壁2例,22例T波高耸。心肌酶cTnI及CK、CK-MB均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2~10倍。结论:AMI早期ECG未出现病理性Q波前,T波高耸对AMI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Ⅰ(cTnI)以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生化分析仪及诊断试剂盒,检测了78例AMI患者发病后2~24h各时段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AMI后4h内患者血清中cTnI及CK—MB开始升高,6hAST、LDH也开始升高,至12~24h各项指标均达高峰。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TnI及心肌酶谱对AMI的早期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的动态变化及其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4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测定血浆BNP浓度,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1例于症状发作后2、4、6、24 h测定血浆BNP浓度。结果:UA组及AMI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P0.01);且随着症状发作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P0.01)。AMI患者症状发作4、6 h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和0.898。结论:AMI患者发病2 h血浆BNP就开始增高,且增高的水平与发病时间长短明显相关;血浆BNP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非常好的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早期识别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方法:对4例AMI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不典型心电图的产生与梗死的面积,部位,厚度等因素有关。结论:对AMI的可疑病人,必须随访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动态演变,方能减少漏诊,提高AMI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方凤雷 《右江医学》2009,37(2):205-20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重症之一,但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者仅占70%~80%,仍有20%~30%的不典型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典型者诊断比较容易,但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受许多因素影响而表现为不典型,会给诊断带来一定干扰,从而影响早期诊断及治疗。笔者收集35例不典型AMI患者的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7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4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50例心绞痛及其它各类疾病患者的血清丙酮酸激酶(PK)活力的动态变化,在发病24h内住院的54AMI血清PK浓度全部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开始升高时间为2h,峰值时间为22~24h,恢复为对照组水平时间在56h内。PK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5%。  相似文献   

20.
何影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4):182-182
目的:总结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以减少误诊。方法:对1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漏误诊情况心电图表现总结分析。结果:阐述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注意要点。结论:本组10例均为老年患者,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无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症状隐匿多样,多种心脏病并存等特点,临床医生对症状不典型者应及时做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