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TCD对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脑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作用。方法对210例经CT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将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TCD检测结果显示193例脑血流异常,异常率达91.9l%。CT显示病灶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者,TCD则显示65.7%的病例该病灶区供血血管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结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CD检测可反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这种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本组回顾分析经临床和头颅MRI检查确诊的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旨在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CD)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女45例,男40例,年龄50~80岁,平均 相似文献
3.
血液流变学对腔隙性脑梗塞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血液流变学对腔隙性脑梗塞脑血流动力学及脑血流量(CBF)的影响;随机选择58例患者同时检查血液流变学、TCD及133Xe吸入法测定CBF;结果血液流变学异常24例,正常24例,异常组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CBF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0.01;切变率分别为200s-1、10s-1时全血比粘度及血浆比粘度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负相关,r=-0.87、-0.92、-0.83,P<0,01。相应局部脑血流量(rCBF)与Vm呈良好的一致性。故认为高粘血症使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速度下降,脑血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腔隙性脑梗塞的脑血流改变特点许治强(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150)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特殊类型。目前已能根据CT或MRI的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作出诊断。但对其颅内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尚少。我们对41例经头颅CT诊断的腔隙性脑梗塞进行... 相似文献
5.
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53例CT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脑底动脉血流检测,并与40例正常人作对照,根据血流速度及血流信号改变,发现观察组有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致血流加速及脑血流缓慢供血不足改变。梗塞灶血液供应所属脑动脉主干硬化、狭窄及供血不足是造成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因素,而脑动脉主干硬化、狭窄与腔隙性脑梗塞更密切相关。认为TCD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腔隙性脑梗塞的TCD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腔隙性脑梗塞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参数。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对500 例经CT 或MRI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颅内各主要动脉进行检测。结果 500 例腔隙性脑梗塞TCD 表现:血速缓慢供血不足329 例(66 % ) ,血速异常增高96 例(19 % ) ,血速正常75 例(15 % ) 。结论 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以双侧血速峰值对称性下降为主(66 % ) ,P< 005 ;单发腔隙性脑梗塞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血速峰值多正常( P>005) ;腔隙性脑梗塞引起血速异常增高的病因多为高血压。TCD 可做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必要的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眩晕是腔隙性脑梗死后一个常见的症状,虽肢体功能可以完全恢复,眩晕往往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2010年8月对42例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病人进行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2例腔隙性脑梗死并伴有眩晕症的病人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45岁~85岁,平均51.6岁;病程3个月 相似文献
8.
眩晕是腔隙性脑梗死后一个常见的症状,虽肢体功能可以完全恢复,眩晕往往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2010年8月对42例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病人进行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已成为脑血管病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占脑梗死的19%.我院统计占27%。本文对经CT证实300例腔隙性脑梗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92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体重指数、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血清尿酸、血黏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有关。结论:为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除常见的危险因素外,亦应注重控制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血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S)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99例LS患者和242例对照血浆中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Lp(a)水平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S患者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血浆Hcy、TC、TG、ApoB和L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poA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CA模型表明,LS患者血浆Hcy和血脂代谢明显紊乱且与对照组有分离趋势。Logistic回归模型能准确预测82.8%的LS患者和95.9%的对照,并提示高血压和血浆Hcy的比值比(OR)分别为(8.45,P0.05)和(2.47,P0.05)。结论高血压和血浆Hcy水平升高均是L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血浆Hcy和血脂水平的PCA和Logistic回归模型有助于LS的辅助诊断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1H磁共振波谱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代谢物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1H磁共振波谱 (1HMRS)和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研究脑梗死早期代谢物、梗死大小、血流速度、血流量的变化及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相互关系 ,为脑梗死早期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方法 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1HMRS和TCD检查 ,同时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 ,计算脑梗死灶容积V(ml)。1HMRS选择PRESS序列 ,检测比较病灶区和对侧相应部位N 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乳酸 (Lac)、肌酸 (Cr)、含胆碱化合物 (Cho)各谱线下面积的变化。TCD探测颅内动脉血流收缩期峰速 (Vs)、峰值平均速度(Vm)等 ,并由此估算病灶责任血管血流量。结果 梗死病灶中NAA和Cr含量、Vm、血流量与对侧相应部位比较下降明显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在病灶侧均可检测到倒置的Lac双峰。NAA与Cr、Lac、V之间存在相关性 (r分别为 0 .56,-0 .55,-0 .68)。Lac与V之间存在相关性 (r =0 .55)。多元直线回归分析显示 ,急性脑梗死灶内NAA的减少与梗死灶容积V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t =-3 .3 10 ,P =0 .0 0 6)。结论 脑梗死早期代谢物和血流动力学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血流速度的减慢、血流量的不足是导致脑梗死的直接原因。而Lac的出现是早期脑缺血灵敏性极高的指标 ;NAA为反映梗死灶容积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急性多发性与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差异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lacunar infarction, AMLI)与急性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single lacunar infarction,ASLI)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AMLI患者(AMLI组,62例)与ASLI患者(ASLI组,237例)的危险因素差异,并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MLI组中有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内动脉狭窄2项危险因素的例数明显多于ASLI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2项危险因素与AMLI均呈正相关而与ASL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和心房颤动与AMLI有关,提示这2项危险因素在AMLI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发生与脑血流量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判定标准,将首次发病的4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8分者为研究组(脑梗死后抑郁组)224例,<8分者对照组(无抑郁症状组)25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定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检测两组患者脑血流量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左侧半球除中央区外,其他各部位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右侧对应部位;双侧半球平均脑血流量,额叶、颞叶、顶叶局部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脑血流量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9.02,P<0.01);抑郁程度越严重,大脑各部位脑血流量越低。研究组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程度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病残程度重和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与脑血流量下降有关,脑血流量可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血压动态变化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腔隙性脑梗死(CLI)患者的血压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将57例Ⅲ期EH患者分为两组:30例合并CLI者为观察组,27例无CLI者为对照组。全部患者作血压动态变化的测定,比较两组间各血压动态变化值的差异。结果在合并CLI的EH患者中,夜间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无CH的Ⅲ期EH患者(P=0.025);在所有Ⅲ期EH患者中,无论有无CLI,其血压昼夜节律均明显异常(收缩压夜间下降率ASBP及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ADBP均〈10%),但合并CLI者ASBP及ADBP均显著低于无CLI者(P值分别为0.008和0.035)。结论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血压下降率与CLI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腔隙性脑梗塞1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50例腔隙性脑梗塞进行临床分析,系统讨论了本病的一般特点、临床表现,临床分型以及和CT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体征性腔隙”和“小脑腔隙梗塞”的概念,并对本病的选择性分布提出了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8.
小儿心肺复苏后脑血流及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后小儿脑血流变化特点,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脑血管二氧化碳收缩反应性变化。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动态监测心肺复苏后患儿35例,以左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颈内动脉颅外段(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EICA)为靶血管,根据复苏后12~24 h TCD频谱形态将患儿分为低灌流组、高灌流组和大致正常组。观察血流速度、脉动指数和MCA/EICA平均流速比值,同时做Glasgow昏迷评分。选择三组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儿26例,采用过度通气法进行脑血管CO_2收缩反应测定。结果低灌流组和高灌流组患儿最高Glasgow评分明显低于大致正常组(P<0.05);而死亡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病例数明显高于大致正常组(P<0.01)。低灌流、高灌流组患儿的脑血管CO_2收缩反应性明显低于大致正常组患儿(P<0.05)。结论TCD监测心肺复苏后患儿脑血流变化有助于了解脑灌流,评估预后,评价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在缺乏脑血流监测的情况下,复苏后患者常规应用过度通气降颅压有加重脑缺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合并腔隙性脑梗塞 (CLI)的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动态血压特征。方法 将 49例Ⅲ期EH患者分为两组 :2 6例合并CLI者为观察组 ;2 3例无CLI者为对照组。全部患者作动态血压测定 ,比较两组间各动态血压值的差异。结果 在合并CLI的EH患者中 ,夜间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无CLI的Ⅲ期EH患者 (P =0 0 2 5 ) ;在所有Ⅲ期EH患者中 ,无论有无CLI,其血压昼夜节律均明显异常 (收缩压夜间下降率△SBP及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DBP均 <10 % ) ,但合并CLI者△SBP及△DBP均显著低于无CLI者 (P值分别为 0 0 0 9和 0 0 36 )。结论 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血压下降率与CLI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