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oretinopathy,CSC)的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ndocyar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rgiography,FFA)的图像特征。方法 用激光扫描检眼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对78例CSC患者进行FFA与ICGA同步检查。结果 FFA能清晰地显示渗漏点及窗样荧光,ICGA造影早期可见脉络膜充盈缺损,清楚地见到脉络膜荧光渗漏。结论 FFA与ICGA配合应用能更全面地了解CSC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目前激光扫描检眼镜(scanninglaser ophtalmoscope,SLO)实施同步眼底荧光造影成为眼底病检查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同步造影可完成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管造影。但在这些检查过程中,部分患常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严重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我们对324例患行FFA、ICGA及同步造影检查的患进行观察,对检查过程中发生的副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引导多波长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为渗出型AMD伴有CNV患者19例24眼根据ICGA的结果,应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对黄斑中心凹外200μm的CNV进行栅格状光凝封闭。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视力、眼底、FFA、ICGA和黄斑区光敏感度(MLS)检查。结果治疗后随时间推移,多数患者视力逐步提高,6个月后视力提高13眼(54.17%),无变化9眼(37.50%),下降2眼(8.33%)。治疗2周~12个月后FFA和ICGA随访复查显示,22眼(91.67%)眼底渗出型病灶均不同程度吸收,渗出病灶缩小或形成瘢痕,色素沉着明显,强荧光减弱。治疗后患眼黄斑区光敏感度随时间推移逐渐提高,2周时7/13眼、1个月时10/13眼、3个月时8/9眼。结论ICGA引导多波长激光治疗AMD脉络膜新生血管定位准确、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眼底联合造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将160例FFA/ICGA检查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病人FFA/ICGA检查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FFA/ICGA检查中发生不良反应7例(8.75%),对照组36例(4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FFA/ICGA检查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可使病人身心处于松弛状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使病人顺利配合完成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荧光素眼底造影(FFA)联合吲哚箐绿血管造影(ICGA)与传统分开造影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随机选择60例有指征行眼底造影检查的患者,实验组30例行FFA+ICGA联合造影,对照组30例行FFA+ICGA传统分开造影,观察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实验组(联合造影组)1例出现恶心、呕吐,对照组行FFA时1例出现一过性心慌、恶心,行ICGA时1例出现恶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注射造影剂前、中、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FA联合ICGA检查能提高眼底病的诊断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两次造影的风险及痛苦,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荧光素眼底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g,FFA)是用于眼底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ICGA)主要用于脉络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疾患、黄斑下新生血管膜以及某些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由于脉络膜血管荧光干扰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及小静脉的观察,目前ICGA的图像清晰度难以与FFA图像相比,不能取代FFA来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FFA)和视野检查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对56例(62眼)确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视野等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眼(100%)在造影早期视盘缺血区荧光充盈延缓或缺损,可见局限性的弱荧光区,晚期视盘呈强荧光或强弱不对称的特征;46眼(82.1%)的FFA图像与视野缺损呈基本对应关系。结论FFA及视野检查对诊断前部缺血眭视神经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11ary tlaermotlaerapy,TTT)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oidretinopathy,CEC)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护理的要点和方法。方法 使用IRIS 810nm半导体激光对29例CEC患者进行了TTT治疗,采用1.2、2.0及3.0mm光斑,能量80~300mW,照射时间60s。随访4~40周,通过视力、直接检眼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视力提高者8例,占28%;无变化者19例,占65%;视力下降者2例,占7%。12例患者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眼底检查病变减轻者10例。20例复查眼底造影的患者中,12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n,CNV)明显消退、渗漏减轻。结论 TTT对CEC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护理工作主要向病人讲清围手术期各项检查的重要性,治疗目的及预后,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复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16例(17眼)病理性高度近视连续治疗患者进行OCT检查,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光动力治疗后患者的OCT图像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7眼中有12眼CNV呈类圆形团块状,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5眼的CNV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亦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17眼中9眼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11眼伴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4眼伴不同程度视网膜水肿和增厚。12眼经光动力治疗(PDT)后,FFA检查显示荧光素渗透消退或减弱,OCT检查显示CNV团块不同程度退缩,形态亦发生变化。结论OCT检查可确定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CNV团块的形态、大小及位置。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CNV的OCT图像以突出于色素上皮层的类圆形团块为特征,形态和大小可因治疗和观察时间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操作与护理配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397例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nangiographyofthefundus,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fundusangiography,FFA)的护理操作体会,对造影的原理、意义进行了介绍,对造影前的准备、用药剂量、安全性及吲哚菁绿造影剂的溶解方法与注意事项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oidretinopathy, CEC)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护理的要点和方法. 方法使用IRIS 810nm半导体激光对29例CEC患者进行了TTT治疗,采用1.2、2.0及3.0mm光斑,能量80~300mW,照射时间60s.随访4~40周,通过视力、直接检眼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视力提高者8例,占28%;无变化者19例,占65%;视力下降者2例,占7%.12例患者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眼底检查病变减轻者10例.20例复查眼底造影的患者中,12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明显消退、渗漏减轻.结论 TTT对CEC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护理工作主要向病人讲清围手术期各项检查的重要性,治疗目的及预后,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复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吲哚菁绿用于眼底脉络膜血管造影中对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的11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12%),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8%)明显高于对照组(8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荧光素眼底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g ,FFA)是用于眼底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ICGA)主要用于脉络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疾患、黄斑下新生血管膜以及某些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眼科特殊检查方法。该项技术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在眼内血液循环时所发出的荧光,利用装有特殊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相机,真实地记录眼底情况的动态变化,并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直接观察到眼底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部位或荧光渗  相似文献   

15.
蔡善君  唐健  严密 《华西医学》2002,17(4):507-508
目的:探讨脉络膜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8只眼门诊连续就诊病人的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B超及CT检查的表现。结果:眼底检查可见肿瘤位于乳头附近或黄斑区,大小不一,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或桔红色边界清楚,但不整齐,肿瘤边缘有色素脱失。FFA在脉络膜背景荧光显现前病变区出现斑点状荧光,随着视网膜动静脉的充盈逐渐增强,晚期呈弥漫性强荧光。B超检查当声波接触到肿瘤时将出现强反射,形成回声。CT检查眼球后极部眼环上圆形、卵圆形、弧形或半环状光滑锐利的致密影。结论:CT扫描对脉络膜骨瘤的诊断价值最大,但应结合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底表现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和荧光素钠吲哚箐绿血管造影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FFA)和荧光素钠吲哚箐绿血管造影 (ICGA)的护理。方法 :对 1188例单纯行FFA检查和 2 91例FFA加ICGA同步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中、后进行全程护理 ,并对造影剂的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 :为患者行FFA、ICGA均获成功 ,未出现 1例重度副作用。结论 :护理措施正确 ,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并可使检查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 ICGA)是将荧光染料吲哚菁绿注射到血管中,在一定的时间内动态观察吲哚菁绿到达眼底时所发射的荧光。目前已被列为眼底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本身是无毒染料,由ICG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十分罕见[1]。2013年10月17日本科收治1例由ICG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病例,经积极抢救,患者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刘珩  周钢  陈瑛  黎一  李静  吴兰笛 《当代护士》2009,(12):45-47
总结了2434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FFA)的护理.主要包括造影前心理护理、术前检查、时间安排、抢救设备及药物准备、用药指导、木中配合和术后指导等。认为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FFA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56例FFA检查患者的护理经过。结果本组856例均顺利完成检查。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经治疗和护理后好转。结论做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对检查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影响因素干预的效果。方法:将80例在眼科门诊行FF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针对影响FFA检查的因素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健康教育对FFA检查影响因素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配合检查情况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良好适当的健康教育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影响因素有一定干预作用,可使患者积极有效配合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