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RAB1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课题组2013~2015年收集的126例确诊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RAB1A的表达量,并根据其表达量高低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RAB1A表达量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通过过表达RAB1A的表达后检测其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RAB1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量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0.0113±0.0194 vs.0.0071±0.0098,P=0.0123);RAB1A高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家族肿瘤史(P=0.002)、饮酒(P=0.005)、体质指数(P=0.001)、分期(P=0.024)、淋巴结转移(P0.001)、远端转移(P0.001)及分化程度(P0.001)相关;RAB1A高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P0.001)。RAB1A过表达后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F=151.9,P0.001)、transwell迁移(100.4±14.2 vs.51.2±10.6,P=0.009)、划痕实验迁移距离[(655.0±43.9)μmvs.(320.7±115.2)μm,P=0.0003]和transwell侵袭(79.2±13.4 vs.46.2±17.6,P=0.0014)。[结论]RAB1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且高表达将缩短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期,过表达RAB1A能够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长链非编码RNA SNHG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SNHG7在82例胃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表达情况,χ2检验分析胃癌组织中SNHG7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胃癌组织中SNHG7表达量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SNHG7在胃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表达明显升高(P0.001);胃癌组织中SNHG7的表达水平与SNHG7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P0.001),临床分期(P=0.003)、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35)。胃癌组织中SNHG7相对高表达与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显著缩短(20.4个月vs.28.8个月,P=0.001)。胃癌组织中SNHG7高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HR=2.067;95%CI 1.012~4.219;P=0.046)。[结论]SNHG7有望成为预测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一个新的潜在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Ki-67和pAK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治结直肠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80例,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癌组)、80例结直肠癌癌旁组织(癌旁组)、20例正常大肠组织(正常组)中Ki-67和pAKT的表达阳性率。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Ki-67和pAKT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分期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Ki-67及pAKT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中Ki-67和pAKT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和正常组的阳性率(P=0.000,0.000,0.012)(P=0.000,0.011,0.024)。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变组织中Ki-67和pAKT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3,P=0.009);Ⅰ+Ⅱ期患者癌组织中Ki-67和pAKT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Ⅲ+Ⅳ分期(P=0.003,P=0.002);Ki-67与pAKT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20,P=0.020);Ki-67阴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与Ki-67表达(+)、(++)及(+++)的患者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22,0.000);pAKT阴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与pAKT表达(+)、(++)及(+++)的患者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12,0.001)。[结论]Ki-67和pAKT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上调参与肿瘤形成、发展、侵袭和转移,可作为判断结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OXD3-AS1在进展期远端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检测FOXD3-AS1在进展期远端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综合分析其表达量与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FXOD3-AS1在进展期远端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0.018),其高表达与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饮酒(P=0.003)、原位癌(P=0.001)、临床分期(P=0.004)、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6)和有无远端转移(P=0.016)相关,能够缩短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生存期(χ~2=4.61,P=0.032)。[结论]FOXD3-AS1在进展期远端胃癌中高表达,发挥癌基因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过靶向其下游基因SMAD家族成员4(Smad4),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敏感性的机制研究。[方法]根据结直肠患者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将其分为耐药组以及非耐药组,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TGF-β1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患者体内Smad4磷酸化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细胞中Smad4磷酸化水平的变化,采用CCK8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TGF-β1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01),耐药组患者血清中TGF-β1的表达量高于非耐药组(P<0.001)。癌组织中Smad4磷酸化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耐药组患者癌组织Smad4磷酸化水平高于非耐药组(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耐药组血清中的TGF-β1表达水平与Smad4磷酸化程度呈正相关性。进一步证实TGF-β1刺激可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耐药性;敲减Smad4后,结直肠癌细胞的耐药性下降。[结论]TGF-β1可通过靶向Smad4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INC00685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LINC00685与微小RNA-139(miR-139)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购得包含66例HCC组织和21例癌旁组织的cDNA芯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HCC组织中LINC00685和miR-139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LINC00685表达与miR-139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INC00685在H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0.46±0.1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0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7,P0.05),HCC组织中LINC00685的表达与T分级、TNM分期及复发情况存在相关性(χ~2=13.579、10.421、17.515,P0.05),在肝癌细胞系中敲减LINC00685表达,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CC组织中LINC00685与miR-139的表达呈负相关(r=—0.548,P0.05),在TNMⅠ~Ⅳ期(66例)、TNMⅠ期(43例)的HCC患者中,LINC00685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均低于LINC00685低表达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3,25.22,P0.05)。[结论]LINC00685的表达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发展,或将成为HCC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 LTR)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10月葫芦岛中心医院收治的病理确诊为胰腺癌的患者42例,收集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组织Cys LTR-1 mRNA相对表达量,并对患者随访1年。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癌组织中Cys LTR-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37 1±0.020 5 vs 0.016 8±0.011 4,t=6.58,P0.001);Cys LTR-1 mRNA相对表达量与患者的TNM分期(t=2.731,P=0.009)、分化程度(F=10.537,P0.001)和淋巴结转移相关(t=3.408,P=0.002)。随访期内死亡17例,存活25例;死亡患者Cys LTR-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存活患者(0.045 6±0.021 7 vs 0.031 3±0.019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比值比(OR)=6.92,95%可信区间(95%CI):1.30~36.82,P=0.02]、分化程度(OR=5.71,95%CI:1.44~22.62,P=0.01)以及淋巴结转移(OR=9.62,95%CI:2.23~41.46,P0.001)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控制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发生部位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后,Cys LTR-1 mRNA表达量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11,95%CI:1.07~1.15,P=0.03)。结论 Cys LTR-1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判断胰腺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9例结直肠癌组织、89例癌旁组织、32例正常结/直肠组织和21例腺瘤组织中HDAC1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HDAC1染色强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癌组织、癌旁组织、腺瘤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HDAC1表达强阳性率分别为73.0%(65/89)、56.2%(50/89)、66.7%(14/21)和40.6%(13/32);HDAC1表达与患者Dukes分期、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大小无关。Dukes A~B分期HDAC1强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Dukes C~D分期(χ2=5.939,P=0.031)。低、未分化组HDAC1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χ2=18.692,P=0.036)。有淋巴结转移患者HDAC1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21.025,P=0.030)。结论 HDAC1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DAC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对HDAC抑制剂治疗反应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在人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铂类化学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术后接受奥沙利铂化学治疗的78例结直肠癌患者,取其手术标本,另取正常结肠黏膜标本14份、结直肠癌标本中非癌组织部分标本12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BRCA1的表达情况并行x2检验.随访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情况,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的比较,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BRCA1的阳性率[52.6% (41/78)]低于癌旁组织(11/12,x2=6.518,P=0.011)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13/14,x2=7.949,P=0.005).结直肠癌组织分化越差,BRCA1阳性率越低(x2=14.160,P=0.001).BRCA1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为51.0个月(95%CI:47.7~54.4个月),长于BRCA1阳性者[45.0个月(95%CI:36.6~53.4个月),x2=4.367,P=0.032].结论 BRCA1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奥沙利铂为主的化学治疗可获生存获益.BRCA1表达情况或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学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联合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CRL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于普宁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05例CRL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联合肝转移灶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联合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住院时间等),采用χ~2检验比较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254.57±33.41)min vs(290.52±36.42)min;t=5.276,P 0.001]、术中出血量[(187.16±89.52)ml vs(383.63±88.34)ml;t=11.302,P 0.001]、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48±0.36)d vs(3.50±0.25)d;t=16.702,P 0.001]、住院时间[(13.25±4.60)d vs(18.73±4.10)d;t=6.419,P 0.001]、治疗费用[(37072±505)元vs(41059±504)元;t=40.442,P 0.001]及术后VAS评分[(4.02±0.26)分vs(7.25±0.63)分;t=34.906,P 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82%vs 12.00%)、吻合口狭窄(1.82%vs 4.00%)、吻合口出血(1.82%vs 4.00%)、输尿管损伤(1.82%vs 4.00%)、吻合口瘘(0%vs 2.00%)、粘连性肠梗阻(1.82%vs 12.00%)、排尿困难(0%vs 2.00%)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2.73%(7/55)、20.00%(1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312)。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91%(50/55)、85.45%(47/55)、81.82%(45/55),对照组分别为90.00%(45/50)、86.00%(43/50)、84.00%(42/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25、0.006、0.088,P值分别为0.874、0.936、0.767)。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36%(42/55)、72.73%(40/55)、45.45%(25/55),对照组分别为76.00%(38/50)、60.00%(30/50)、40.00%(20/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2、0.062、0.318,P值分别为0.965、0.804、0.573)。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联合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可显著减少CRLM患者术中出血量,加快术后康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近期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癌组织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mRNA表达量的变化,探讨其与CRC外周血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63例CRC患者癌组织、25例结直肠良性病变组织中Tiam1 mRNA的表达量,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63例CRC患者外周血中角质蛋白20(CK20)mRNA表达以评价外周血微转移,CRC患者术后预后随访3年,分析CRC癌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量与外周血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外周血微转移阳性CRC组癌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外周血微转移阴性CRC组(P0.01),两者均显著高于结直肠良性病变组(P0.01);CRC组Tiam1 mRNA表达量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脏器转移及有否术后复发转移呈正相关,与术后生存期长短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癌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量与外周血微转移相关(χ~2=11.866,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其是CRC外周血微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Exp=5.782)。结论癌组织中Tiam1表达量升高与CRC外周血微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成为评价CRC预后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家族趋化因子受体7(CXCR7)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化学和半定量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8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CXCR7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XCR7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t=4.974,P0.05)。CXCR7蛋白的表达与结肠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组织CXCR7蛋白呈高表达,其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分期相关,CXCR7参与了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叉头框蛋白Q1(FOXQ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手术切除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预后的影响,分析FOXQ1在评估肝癌疗效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7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HCC患者120例。采用免疫组化分析FOXQ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分析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率(DFS);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Q1在癌组织中呈深褐色,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5年的DFS受肝脏TNM分期[风险比(HR)=0.347,95%可信区间(95%CI):0.210~0.573,P0.001]、肝内肿瘤个数(HR=0.294,95%CI:0.176~0.490,P0.001)、HBV感染情况(HR=0.395,95%CI:0.222~0.704,P=0.002)、AFP表达水平(HR=0.348,95%CI:0.207~0.586,P0.001)、是否肝硬化(HR=0.414,95%CI:0.244~0.702,P=0.001)、FOXQ1高表达(HR=1.968,95%CI:1.171~3.308,P=0.011)等因素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肝癌患者术后5年的DFS与TNM分期(HR=0.466,95%CI:0.248~0.874,P=0.017)、肝内肿瘤个数(HR=0.427,95%CI:0.216~0.844,P=0.014)、FOXQ1高表达(HR=2.896,95%CI:1.628~5.152,P0.001)有关,FOXQ1高表达的患者治疗后无瘤生存时间小于FOXQ1低表达患者(18个月vs 26个月,χ2=5.006,P=0.025)。结论 FOXQ1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价肝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人垂体瘤转化基因1(hPTTG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为阐明hPTTG1在结直肠癌诊断和转移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4-01/2006-09结直肠癌及对应癌旁组织的手术标本6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hPTTG1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60例结直肠癌组织有56例表达hPTTG1蛋白,阳性率为93.3%,而癌旁组织hPTTG1仅8例表达,且均为弱阳性,阳性率为13.3%(χ2=77.13,P<0.001).hPTTG1表达与血清CEA水平具有显著相关,血清CEA大于5 mg/L较小于5mg/L显著增高(χ2=30.886,P<0.001).hPTTG1在Dukes C、D期显著高于Dukes A、B期(χ2=9.87,P<0.001).伴有淋巴转移、肝转移或其他器官转移者较无转移者显著增高(χ2=9.87,P<0.001).hPTTG1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大小和病理分型无关.结论:hPTTG1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与结肠癌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检测hPTTG1有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背景:CDX2与肠源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而p21表达减低或缺失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一个普遍事件。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CDX2、p21~(H-ras)、p21~(WAF1)表达的相关性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45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CDX2、p21~(H-ras)、p21~(WAF1)蛋白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DX2、p21~(H-ras)、p21~(WAF1)阳性率分别为86.7%、68.9%和35.6%,相应癌旁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100.0%、37.8%和51.1%,CDX2和p21~(H-ras)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和P=0.006);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CDX2和p21~(WAF1)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和P=0.005)。癌组织中CDX2与p21~(H-ras)的表达存在相关性(r_s=0.501,P=0.000)。Dukes A、B期患者癌组织p21~(WAF1)阳性率显著高于C、D期患者(P=0.016),有淋巴结转移者p21~(WAF1)阳性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48),CDX2、p21~(H-ras)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结论:CDX2、p21~(H-ras)、p21~(WAF1)表达改变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微小RNA-646(miR-646)与含杆状病毒凋亡抑制蛋白重复序列蛋白5(BIRC5)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表达情况,探讨miR-646对结直肠癌细胞(HT-29)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2018年4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72例,手术中取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646、BIRC5 mRNA表达水平。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miR-646阴性对照(NC)组和miR-646模拟物(mimics)组(设正常结肠上皮细胞CCD841对照),RT-qPCR检测各组HT-29细胞miR-646、BIRC5 mRNA的表达;MTT法检测HT-29细胞存活率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HT-29细胞迁移与侵袭情况;Western blot检测HT-29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MMP-9表达的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验验证miR-646与BIRC5基因的靶向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上皮细胞CCD841细胞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与HT-29细胞miR-646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IRC5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646与BIRC5基因3’UTR区有结合位点。与BIRC5-3’UTR-WT+miR-646 NC组(0.81±0.09)比较,BIRC5-3’UTR-WT+miR-646 mimics组(0.28±0.04)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0.05);与对照组[(3.04±0.21)个、(3.41±0.24)个、(98.56±0.64)%]和miR-646 NC组[(2.96±0.25)个、(3.32±0.23)个、(97.94±0.57)%]相比,miR-646 mimics组HT-29细胞miR-64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存活率[(47.34±1.78)%]、迁移数[(1.35±0.08)个]与侵袭数[(1.48±0.05)个]、BIRC5和Survivin蛋白、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miR-646与BIRC5基因存在靶向关系,可能通过靶向抑制BIRC5基因的表达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富含半胱氨酸61(Cysteine rich 61,Cyr6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05/2016-09期间在湖北黄冈市中心医院治疗的结直肠腺癌患者92例,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yr61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肿瘤组织中Cyr61和NF-κB p65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Cyr61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24.866,P0.001;t=45.508,P0.001).结直肠癌组织中Cyr61和NF-κB p65的表达显著相关(χ2=14.087,P0.001).而且结直肠癌组织Cyr61表达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血管侵犯和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显著相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NF-κB p65表达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T N 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显著相关(P0.05).而且Cyr61和NF-κB p65高表达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41.30%、45.65%显著低于Cyr61和NF-κB p65低表达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76.09%、71.74%(HR=0.341,95%CI:0.179-0.649,P=0.001;HR=0.465,95%CI:0.245-0.881,P=0.019).结论 Cyr61和NF-κB p65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Cyr61和NF-κB p65蛋白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显著相关,可能为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I-κB蛋白磷酸化在炎症因子高表达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进行结直肠癌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进行肠镜活检且结直肠正常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观察病例组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IL-1、IL-6、TNF-αmRNA表达量及Toll样受体(TLR)通路转录因子核因子(NF)-κB和I-κB的表达,I-κB与不同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关联性。结果病例组血清炎症因子IL-1、IL-6、TNF-α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癌组织中IL-1、IL-6和TNF-α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且癌旁组织上述指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和β-actin在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灰度值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组织的I-κB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中I-κB的表达与组织中炎症因子IL-1(r=-0.551,P=0.031)、IL-6(r=-0.658,P=0.004)和TNF-α(r=-0.947,P=0.000)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I-κB表达缺失可能介导了结直肠癌中炎性因子的高表达,靶向调节I-κB具有潜在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R)-16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市顺义区医院诊治的88例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6的相对表达水平,以肝癌组织miR-16相对表达量的平均数为分界点,大于或等于该值者为miR-16高表达组,低于该值者为miR-16低表达组,并分析两组患者肿瘤直径、Edmondson分级、包膜受侵、门脉受侵及肝内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的差异。对所有研究对象随访3年,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分析miR-16低表达组和miR-16高表达组生存率的差异,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miR-16过表达质粒和空载质粒转染肝癌细胞系Huh-7,建立miR-16过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未给予干预措施);用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6在体外肝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结果 miR-16在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6±0.19和1.85±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9,P=0.016)。miR-16低表达组包膜受侵、门脉受侵、肝内转移及TNMⅢ期发生率分别为76.7%(23/30)、53.3%(16/30)、56.7%(17/30)、66.7%(20/30);miR-16高表达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3.1%(25/58)、43.1%(17/58)、31.0%(18/58)、37.9%(2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954、4.869、5.423、6.544,P值分别为0.003、0.027、0.020、0.011)。miR-16低表达组肿瘤直径≤5 cm比例为40.0%(12/30),EdmondsonⅠ~Ⅱ级比例为46.7%(14/30);miR-16高表达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5.2%(32/58)、63.8%(3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21、2.380,P值分别为0.177、0.123)。随访3年,miR-16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PFS分别为(22.90±2.17)个月和(29.47±1.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94,P 0.001);miR-16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OS分别为(24.87±2.01)个月和(31.00±1.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66,P 0.001)。miR-16低表达组和miR-16高表达组无进展生存率[33.33%(10/30)vs 58.62%(34/58)]和总生存率[40.00%(12/30)vs 65.52%(38/58)]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8,P=0.009;χ2=7.046,P=0.008)。Cox回归分析表明,门脉受侵、肝内转移及TNMⅢ期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37,95%CI:1.627~2.345;HR=1.378,95%CI:1.132~1.534;HR=1.869,95%CI:1.705~2.432)。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miR-16过表达组穿透生物膜细胞数分别为(85.67±6.03)个、(86.67±3.51)个和(21.00±3.61)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874,P 0.001),其中miR-16过表达组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38,P 0.001;t=22.590,P 0.001),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8,P=0.816)。结论 miR-16在肝癌细胞中低表达,高miR-16相对表达水平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有利于患者预后,其中门脉受侵、肝内转移及TNMⅢ期是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