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惠香  朱金水  陈维雄  陈玮  孙群 《肝脏》2013,(8):538-540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微生态制剂对其影响。方法60例N A FLD患者,以6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N A FLD患者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500 mg/次,3次/d),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GGT )及血脂(TC、TG)水平的变化,肝脏脂肪定量及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NAFLD组治疗前肠道葡萄球菌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多,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降低(P<0.05);NAFLD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肝功能(ALT、AST )、血脂(TC)水平明显下降、肝脏脂肪定量明显减少,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葡萄球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微生态制剂在N A FLD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另取35例健康医护人员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胃苓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细菌培养中常见细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人比,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 0. 01),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 0.05)。(2)治疗组患者经加味胃苓汤治疗后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下降(P 0. 05),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0.05);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较对照组低,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增加,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下降。加味胃苓汤可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Toll样受体4(TLR4)、白介素-10(IL-10)、白介素-22(IL-22)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6例NAFLD患者。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肠道菌群及肠道定植抗能力,血清TLR4、IL-10、IL-22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值更低(P0.05),肠杆菌、肠球菌更高(P0.05)。NAFLD组血清TLR4显著高于对照组,IL-10、IL-22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NAFLD患者TLR4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值呈负相关(P0.05),与肠杆菌、肠球菌呈正相关(P0.05);IL-10、IL-22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值呈正相关(P0.05),与肠杆菌、肠球菌呈正负相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4、IL-10、IL-22是NAFLD患者B/E值的影响因素。结论 TLR4、IL-10、IL-22可能通过影响N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免疫抑制小鼠吞噬细胞吞噬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运用氢化可的松制造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用高剂量穿心莲内酯(200 mg/kg)、低剂量穿心莲内酯(100 mg/kg)处理模型组小鼠,检测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力和肠道内容物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吞噬细胞吞噬力和吞噬率均显著降低(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升高(P0.05),肠杆菌、肠球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穿心莲内酯(200 mg/kg)治疗模型组小鼠可使吞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吞噬率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含量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穿心莲内酯可提高小鼠非特异性免疫,改善肠道菌群,将为穿心莲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肠道菌群、肝功能、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确诊的NAFLD患者60例,采集粪便标本检测肠道菌群,同时在门诊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将NAFLD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给予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456 mg/次,3次/天,疗程30天;B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次,3次/天)的同时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天),疗程30天。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内毒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变化。应用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320、2.875,P值分别为0.022、0.002),肠葡萄球菌和肠杆菌数量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4.352、3.435,P值分别为0.000、0.001),肠球菌和拟杆菌无显著变化(t值分别为0.834、1.459,P值分别为0.401、0.173)。治疗后A组与B组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的数量均有所上升,B组较A组上升更显著(t值分别为2.455、2.526,P值分别为0.027、0.018),两组治疗后肠葡萄球菌及肠杆菌数量显著下降,B组较A组下降更显著(t值分别为-2.049、2.758,P值分别为0.041、0.009)。治疗前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血浆内毒素、TNF-α、IL-6和HOMA-IR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2.783、3.174、6.173和6.730,P值分别为0.006、0.002、0.000和0.000)。与A组相比,治疗后B组血浆内毒素、TNF-α、IL-6、HOMA-IR、ALT、AST、TBil及TG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2.452、-3.038、-3.398、-3.276、-2.473、-2.748、-2.474和-2.536,P值分别为0.023、0.005、0.002、0.004、0.018、0.017、0.019和0.017)。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需氧菌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厌氧菌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构成的改变,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治疗NAFLD可显著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改善肝功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模型,观察NAFLD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方法建立NAFLD大鼠模型,通过大鼠肝脏病理切片HE染色验证NAFLD模型的成立,利用16sRNA测序技术对粪便肠道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探讨NAFLD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NAFLD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明显,提示NAFLD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对照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NAFLD组(P0.05)。提示对照组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丰富于NAFLD组。在门水平的变化情况提示,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均P0.05),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则较低(P0.05)。在科水平的变化情况提示,正常对照组以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_S24-7为优势菌科,而NAFLD组则以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为优势菌科。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中的毛螺菌科、拟杆菌科、脱硫弧菌科、氨基酸球菌科、Christensenellaceae菌科等相对含量较高(均P0.05),而拟杆菌科_S24-7、普雷沃氏菌科、乳杆菌科等相对含量较低(均P0.05)。结论 NAFLD可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且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微生态差异性及其与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NAFLD患者121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10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单纯性脂肪肝组(n=5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组(n=40)和肝硬化组(n=31)。观察各组肠道微生物、糖脂代谢相关指标水平,并分析肠道微生物与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肠杆菌、肠球菌、酵母样真菌数量高于对照组,且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BG、FINS、TG、TC、LDL-C指标高于对照组,且HDL-C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肠杆菌、肠球菌、酵母样真菌数量高于单纯性脂肪肝组、NASH组,且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单纯性脂肪肝组、NASH组(P<0.05);NASH组肠杆菌、肠球菌、酵母样真菌数量高于单纯性脂肪肝组,且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单纯性脂肪肝组(P<0.05);肝硬化组FBG、FINS、TG、LDL-C指标高于单纯性脂肪肝组、NASH组,且TC、HDL-C低于单纯性脂肪肝组、NASH组(P<0.05);NASH组FBG、FINS、TG、LDL-C指标高于单纯性脂肪肝组,且TC、HDL-C低于单纯性脂肪肝组(P<0.05);糖脂代谢指标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样真菌数量呈正相关,与乳酸杆菌、双岐杆菌数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NAFLD患者较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肠道微生态、糖脂代谢具有显著差异,且两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肠道中菌群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微生态调节剂对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例符合标准的中晚期胃癌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80例胃癌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金双歧联合治疗方案。使用粪便细菌及真菌培养法培养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结果治疗组胃癌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高于治疗前干预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例均高于治疗后观察组(P0.01);干预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失平衡状态;化疗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对胃癌患者化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可明显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内科》2017,(6)
目的探讨益生菌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肠道菌群、炎症因子、内毒素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乙肝患者3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血清内毒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均显著增加(P0.05),肠杆菌和梭菌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毒素、肝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内毒素、ALT、AST、TBIL、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干预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可作为乙肝患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与肝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外选取我院同期门诊健康的6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间的差异,对比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肝功能、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指标差异,最后以Spearman系数分析肠道菌群指标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ALT、AST、ALP、TNF-α、IL-6、IL-8、肠杆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ALT、AST、ALP、TNF-α、IL-6、IL-8、肠杆菌、肠球菌水平对比A级B级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对比A级 B级 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相关性分析,肠杆菌、肠球菌与ALT、AST、ALP、TNF-α、IL-6、IL-8呈现出正相关(r=0. 573、0. 389、0. 315、0. 393、0. 421、0. 389、0. 436、0. 441、0. 598、0. 571、0. 345、0. 370),双歧杆菌、乳杆菌与ALT、AST、ALP、TNF-α、IL-6、IL-8呈现出负相关(r=-0. 487、-0. 378、-0. 347、-0. 318、-0. 337、-0. 330、-0. 459、-0. 570、-0. 502、-0. 661、-0. 384、-0. 418),均有P 0. 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肝功能、炎症因子指标均呈现出异常表达,且各项指标间关系密切,临床治疗工作中应当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68例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68例,根据痰培养结果分为单纯球菌感染者20例、单纯杆菌感染者26例、混合感染者22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者37例,采用抗生素联合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者31例。比较不同病原菌感染类型患者肠道菌群菌落计数,比较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患者及采用抗生素联合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结果不同病原菌感染类型患者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及乳酸杆菌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患者治疗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及乳酸杆菌菌落计数低于治疗前(P0.05)。采用抗生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患者治疗后肠杆菌、酵母菌及乳酸杆菌菌落计数低于治疗前(P0.05);但肠球菌、双歧杆菌及拟杆菌菌落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原菌种类与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改变无明显关系;肠道微生态制剂有助于预防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状况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8例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观察组)及2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粪便标本,采用PCR荧光定量法对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同时用SCORAD标准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价,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病情为轻、中、重度者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有组间差异;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肠内营养剂治疗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8月收治的46例ALC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区组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肠内营养剂。均干预3个月,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免疫功能指标(外周血Th9细胞、IL-9)、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乳果糖排泄率、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内毒素)、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白色念珠菌)、营养状态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TBIL、AST、ALT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外周血Th9、血清IL-9水平及乳果糖排泄率、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内毒素水平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高于干预前...  相似文献   

14.
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对20例慢性腹泻、31例急性腹泻及20例对照组的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的培养及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乳酸杆菌减少(P<0.05)。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比较,类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急慢性腹泻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中急性腹泻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特征对晚期结肠癌患者不同化学治疗(化疗)方案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分析,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黄石市第二医院收治248例Ⅳ期结肠癌患者,其中采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XELOX)化疗方案治疗者130例,随机分为XELOX联合组(XELOX+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XELOX组两组;采用奥沙利铂+亚酸钙+5-氟尿嘧啶(FOLFOX)化疗方案治疗者118例,随机分为FOLFOX联合组(FOLFOX+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FOLFOX组。检测各组治疗前后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并比较各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XELOX联合组较XELOX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较治疗前明显增多,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FOLFOX联合组较FOLFOX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较治疗前明显增多,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XELOX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XELOX组(56.92%比43.08%,P<0.05),随访12个月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XELOX组(21.5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尿酸代谢与其肠道菌群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冠心病患者,检测血尿酸含量,并根据血尿酸含量范围分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菌群数量;使用OTU聚类分析各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实验选取同一时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尿酸含量分别为(481.56±36.13)μmol/L和(203.36±18.67)μmol/L,细菌总量(logN/g)分别为9.74±0.82和7.96±0.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按血尿酸含量由低到高分为Ⅰ-Ⅳ组,Ⅳ组粪便大肠埃希菌数量和细菌总量均显著高于Ⅱ、Ⅲ组和对照组(P0.05),幽门螺杆菌和产气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Ⅰ、Ⅱ组和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Ⅱ组和对照组(P0.05);Ⅲ组大肠埃希菌、幽门螺杆菌、产气杆菌数量及细菌总量均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和对照组(P0.05);Ⅱ组大肠埃希菌及产气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Ⅳ组和Ⅲ组OTU指数分别为1679.00±38和1622.00±25,与对照组1352.00±48、Ⅰ组1375.00±35和Ⅱ组1536.00±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尿酸代谢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分布。检测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对监测冠心病患者病情及其肠道菌群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为MMP的诊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河间市人民医院儿科入院治疗的100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48例)和恢复期组(52例),并取同期于河间市人民医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肠道菌群(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数量和血清PPARγ、MMP-9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与血清PPARγ、MMP-9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MPP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PPARγ、MMP-9及乳酸杆菌水平对急性期MPP的诊断价值。结果 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以及血清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急性期组高于恢复期组(P <0.05);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以及血清PPARγ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急性期组低于恢复期组(P <0.05)...  相似文献   

18.
《肝脏》2018,(12)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调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现选取我科室2017年6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益生菌进行肠道菌群调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菌群变化、血浆内毒素、降钙素原(PCT)以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均高于对照组,酵母样真菌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内毒素、P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的菌群进行调节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内毒素水平,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两种方法测定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探讨其与肝硬化病情的关系。方法纳入160名肝硬化患者及84名正常人,通过细菌培养及实时定量PCR检测粪便菌群变化,分析肠道菌群改变与肝硬化分级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分别为0.004、0.043、0.001、0.025),拟杆菌、乳酸杆菌、梭菌数量显著降低(P分别为0.028、0.045、0.043)。定量PCR结果显示,肝硬化组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增高(P均0.01),细菌总量、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及梭菌数量显著降低(P均0.01)。肠杆菌与肝功能CTP评分、MELD预后评分及CRP均呈正相关(P分别为0.003、0.001、0.002)。乳酸杆菌、梭菌分别与上述三个指标呈负相关(P分别0.005、0.003、0.004,0.004、0.011、0.004)。结论传统细菌培养与荧光定量PCR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肝硬化患者肠道中肠杆菌增多、乳酸杆菌及梭菌减少的程度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相关。肠道菌群失调与全身炎症反应相关,可能促进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白介素(IL)-17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普通肺炎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TREM-1、IL-17水平及肠道菌群(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观察组血清sTREM-1、IL-17水平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sTREM-1、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多于对照组,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sTREM-1、IL-17水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sTREM-1、IL-17水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呈独立正相关,与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独立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