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脑梗死的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脑梗死的危险性.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81例中老年脑梗死患者及65例与之年龄匹配的无脑梗死人群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结构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0.27%,显著高于对照组(46.70%,P<0.0001).斑块类型中软斑块及溃疡斑所占的比率、颈总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中度(51%~70%)及重度(>71%)狭窄的发生率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IMT增厚及管腔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部位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发生部位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304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03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测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大小、性状及部位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IMT增厚、软斑和溃疡斑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这几项指标与脑梗死呈正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颈动脉超声检测在大脑半球梗死者中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脑干和小脑梗死者中的斑块检出率(P<0.01).两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分叉处(66.08%,68.97%),显著高于颈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入口处(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狭窄严重程度、IMT增厚、软斑及溃疡斑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的预测指标,对大脑半球的预测敏感性最高,在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应全面监测之;特别注意观测颈动脉分叉处的粥样硬化斑块,它对脑梗死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8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30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为病例组,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部分病例行MRA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59%、50%和22%。脑血栓形成组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检出率在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8%、53%和10%,脑血栓形成组软斑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血栓形成组内-中膜厚度(IMT)增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4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MRA检查,两者对颈内动脉闭塞的吻合率为100%,轻度狭窄的吻合率为75%,中重度狭窄的吻合率为80%。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结论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应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因MRA检查费用高而无法成为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血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尿酸(UA)、血脂的关系.方法 对80例高血压患者测定血脂、尿酸,超声心动图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尿酸与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 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血尿酸明显的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血尿酸水平较IMT增厚组也明显的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LDL-C较IMT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在无颈动脉斑块组中,多元线性回归显示UA、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IMT独立相关.结论 UA、TG、LDL-C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颈动脉改变的超声特征。方法对48例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Ⅰ组),另随机安排45例患有2型糖尿病但不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做对照组(Ⅱ组),检测两组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IMT、PSV、EDV及RI。结果Ⅰ组颈动脉IMT增厚者为39例,占81%,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56%,Ⅱ组IMT增厚者为25例,占56%,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7%,Ⅰ组较Ⅱ组IMT增厚人数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而PSV、EDV及R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颈动脉结构变化较不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明显,提示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越高该类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病变的风险越大,利用超声行颈动脉检查,对其心脑血管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心动图对38例原发性高血压组病人和18例对照组健康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厚(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尤其明显);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IMT和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靠指标,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高血压病人AS病变情况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长期、大量吸烟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 对46例烟龄≥20年,每天吸烟≥20支的ICVD患者和40例不吸烟或偶吸少量烟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并记录颈动脉内-中膜有无增厚,有无斑块,斑块数目和回声情况,测量舒张期内-中膜厚度(IMT)等.结果 吸烟的ICVD组比健康对照组斑块数目及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增加,最大IMT和平均IMT增厚(P<0.05),斑块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及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吸烟人群早期干预,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ICVD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红梅  程月珍  刘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9):2909-29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炎性反应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血清hsCRP定量检测.对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异常比例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5);按颈动脉IMT的值将受试者分为正常和异常两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sCRP、LDL-C、HDL-C、糖尿病和吸烟史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结论:血清hsCRP含量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伴有斑块者的血清hsCRP异常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高频彩超检查 3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其内径、内 中膜厚度 (IMT) ,血流速度等参数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 ,并以 2 8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30例脑梗死患者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 2 6例 ,检出率占 87% ;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 5例 ,占 18%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因素。高频彩超是诊断、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对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预防、治疗、评价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 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01例脑梗死患者63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4.2%;40例非脑梗死者6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2.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