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悬灸早期介入治疗急性期贝尔麻痹(BP)患者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探索悬灸早期介入治疗BP是否有不弱于激素的临床效果并且与激素联合使用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非随机方法将132例急性期BP患者按意愿分为使用激素组94例和不使用激素组38例,不使用激素组作为悬灸组;再将使用激素的患者随机分为激素组(46例)和悬灸+激素组(48例)。3组均给予针刺和口服甲钴胺胶囊作为基础治疗。针刺患侧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等穴,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休息2d,共治疗4周。口服甲钴胺胶囊,0.5mg/次,每日3次,连续服用4周。悬灸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悬灸患侧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完骨、翳风,每穴灸约5 min,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休息2d,共治疗4周。激素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悬灸+激素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患侧面部施灸(悬灸穴位及方法同悬灸组),同时嘱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服用方法同激素组),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4周后、随访4周4个时间点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H-B)分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当归须散在急性肺挫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肺挫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登记薄将患者分入观察组和常规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当归须散,统计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康复时间以及动脉血气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呼吸窘迫、肺部湿啰音、分泌物增多等临床症状改善率,肺部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动脉血气指标以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均优于常规组,且康复用时更短(P<0.05)。结论:当归须散可扼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持续上升,优化动脉血气指标,加快康复进展,强化整体治疗效果,是治疗急性肺挫伤疗效确切的特色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拾的110例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西医方案治疗,予以口服药物和涂抹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方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4周为1个疗程,2组均给予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白细胞介素-17(IL-17)、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血清IL-17、IFN-γ和TNF-α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的调节白癜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患者的血清IL-17、IFN-γ和TNF-α水平,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盆腔炎患者炎性反应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盆腔炎的作用机制。方法:急性盆腔炎患者79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止痛、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泻法针刺中极、关元、子宫、足三里、三阴交等穴,1次/d,共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盆腔包块大小(PM)和盆腔积液深度(PE),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WBC、NEU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的PM和PE均较治疗前缩小/减少(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M和PE较对照组缩小/减少更显著(P0.05)。对照组在第7天的血清TNF-α和CRP均较治疗前、第3天降低(P0.05),第3天的CRP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血清TNF-α和CRP在治疗后逐步降低(P0.05),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第3、7天的血清IL-10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24%(40/42)显著高于对照组81.08%(30/37,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有效调节急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益气温阳通络方配合灸疗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两组肩周炎患者分别采用灸疗贴和益气温阳通络方配合灸疗贴治疗。结果:研究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两组经治疗后的关节活动度、疼痛、肌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评分都比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显著(P<0.05)并且研究组升高的程度比对照组更大,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和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并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温阳通络方配合灸疗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缓解疼痛,降低炎症,改善肩关节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究穴位敷贴联合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2021年6月—2022年6月呼吸科收诊的6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采用计算机1∶1分组方式,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34例,试验组(予以穴位敷贴联合针灸治疗)34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存在同质性,治疗后,两组IL-8、TNF-α、hs-CRP水平不同程度降低,试验组IL-8、TNF-α、hs-CRP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对,试验组优势显著,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采用穴位敷贴联合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促使转归,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采用丹红注射液静点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MS)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影响,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90例IMS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滴治疗.结果 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指标、炎性因子指标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亦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丹红注射液静点能改善IMS患者脑组织微循环,抑制炎性因子的过度释放,减轻脑神经的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肾通督胶囊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早期RA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和来氟米特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通督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统计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中医症候及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变化情况,比较2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DAS28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ESR水平及血清CRP、RF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L-10和TGF-β1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肾通督胶囊联合抗风湿药物治疗可调节早期RA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抑制其自身免疫炎性反应,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悬灸"大椎"穴不同灸量对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神经生长因子(NGF)、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神经激肽A(NKA)、神经激肽B(NKB)、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哮喘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机制以及最佳灸量。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悬灸15min组、悬灸30min组、悬灸60min组、悬灸90min组。于第1天、第8天腹腔注射致敏混悬剂1mL,第15天开始用1%卵白蛋白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激发哮喘,每日1次,每次20min,共14d。21d后,温和灸"大椎"穴,各组悬灸不同的时间,共治疗7d。运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大鼠BALF中的NGF、SP、CGRP、NKA、NKB、pERK等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相关因子的含量。结果:模型组BALF中NGF、SP、CGRP、NKA、NKB、pERK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4个治疗组BALF中NGF、SP、CGRP、NKA、NKB、pERK含量较模型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悬灸15、30、60min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悬灸时间的延长,各指标变化更加明显;悬灸60min组与悬灸90min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灸"大椎"穴通过降低大鼠BALF中NGF、SP、CGRP、NKA、NKB的含量来减轻哮喘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其信号转导可能通过ERK细胞外信号转导途径;随着灸量的增加,对哮喘大鼠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的改善作用也在增加,艾灸60min是饱和灸量,而90min的治疗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是否应该给予针灸治疗。方法:47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17例)、先药后针组(15例)、针药结合组(15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3组患者分别给予温针灸、先药物后温针灸、药物与温针灸结合的方法治疗,每日1次,6次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①3种方法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②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均优于先药后针组(P〈0.01);③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针灸应及早参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面神经炎急性期的疗效及针灸与面肌痉挛的关系。方法:624例面神经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灸组,两组各312例。西药组予西药常规治疗,针灸组予针灸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观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评定House-Brac Kman分级。治疗结束后2年内每2月电话随访1次,询问是否发生面肌痉挛。结果:针灸组愈显率74.8%高于西药组的51.8%(P〈0.01)。针灸组2年内发生面肌痉挛6例,西药组发生面肌痉挛5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期针灸介入治疗面神经炎可明显提高疗效,且不会导致面肌痉挛发生。  相似文献   

13.
石春辉  刘兴琼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574-575,59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电针治疗,观察组采取甲钴胺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显效和好转例数相当,观察组痊愈和无效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H-B面神经功能Ⅲ级和Ⅳ级的例数相当,观察组Ⅰ级、Ⅱ级、Ⅴ级和Ⅵ级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例数相当。结论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面肌的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房氏天灸1号及其联合复方联苯双酯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为房氏天灸1号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肝损伤模型组、复方联苯双酯组、天灸组及天灸联合复方联苯双酯组,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天灸及给药48 h后,采血、取肝,计算肝体比,制备肝组织匀浆和肝组织切片,ELISA法检测肝匀浆液中MDA、GSH含量和SOD活力及血清ALT、AST、ALP、IL-6和TNF-α含量,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损伤模型大鼠肝体比增大,肝细胞水肿和坏死严重,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肝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增加、GSH含量和SOD活力降低,血清ALT、AST、ALP及TNF-α和IL-6水平升高(P < 0.05或P < 0.01);与肝损伤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的大鼠肝组织MDA含量降低,GSH含量和SOD活力升高,血清ALT、AST、ALP及TNF-α、IL-6水平降低,尤以天灸联合复方联苯双酯组最为明显。结论 房氏天灸1号对于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与复方联苯双酯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TNF-α和IL-6等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发病第3天)针刺干预对比发病第15天再行针刺,两种不同的针刺介入时机,对急性面神经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发病第3天开始针刺治疗,对照组在发病第15天进行针刺治疗,分析两种情况下,面神经炎的疗效、痊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0.0%,愈显率93.3%,优于对照组的57.8%和77.8%(P〈0.05)。治疗组治愈所需时间(d)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缩短(P〈0.01)。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针刺干预,对于急性面神经炎,能提高治愈率和愈显率,提高疗效,缩短治愈所需时间,而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对预后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中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治疗组急性期采用单纯针刺双侧中渚穴:针刺组采用常规取穴:药物组急性期采用单纯口服强的松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观测即刻止痛效果,并观测各组疼痛缓解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即刻、20min、1h即刻止痛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三组疼痛缓解时间比较,治疗组7d内止痛例数明显多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中渚穴对耳后疼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温针灸翳风穴为主配合头针治疗卒中后面瘫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卒中后面瘫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翳风穴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HB评分、SIS评分和安全性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经过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HB评分显著升高,治疗8周后HB评分显著高于治疗4周后(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H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SIS评分显著升高,治疗8周后SI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4周后(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S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口眼斜、恶风发热、面部感觉异常、口渴心烦等症状进行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治疗降低程度较大(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翳风穴为主配合头针治疗卒中后面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表面肌电图(s EMG)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应用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采用s EMG观察患者面部肌群恢复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后14 d、21 d、28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RMS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同时s EMG可客观准确地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补气活血中药免煎颗粒剂联合头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对照组治疗外给予自拟补气活血中药免煎颗粒剂联合头电针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降低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WBV-H)、全血黏度低切(WBV-L)、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降低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CSS评分与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的72.09%(P<0.05)。观察组基本痊愈率为34.88%,高于对照组的13.95%(P<0.01)。结论采用自拟补气活血中药免煎颗粒剂联合头电针治疗ACIS临床疗效显著,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hs-CRP、TNF-α、IL-6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观察组两组各34例。常规组予以甲钴胺、更昔洛韦、普瑞巴林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耳周疼痛评分(NRS)、面神经功能(H-B)和面部残疾指数(FDI)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NRS、FDIP、FDIS评分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 0.05)。两组经干预后NRS、FDIP、FDI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均P <0.05)。两组治疗前H-B分级分布比较,差别不大(P> 0.05)。两组经干预后H-B分级分布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均P <0.05)。结论揿针埋针联合雷火灸可减轻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耳周疼痛程度,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社会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