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或失活,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等一系列的基因改变,在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演绎着重要角色。APC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GF-β1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于12例经内镜下黏膜切除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组织、12例腺瘤性息肉组织标本以及16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TGF-β1基因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在大肠不同病变中差异性表达的意义.结果 qRT-PCR结果提示,TGF-β1 mRNA在侧向发育型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腺瘤性息肉组织,但明显低于大肠癌组织.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GF-β1在正常肠黏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而在大肠癌中表达量明显升高.LST组织中的TGF-β1蛋白表达量较正常肠黏膜及腺瘤性息肉高,但明显低于大肠癌组织.结论 TGF-β1在LST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同时又与大肠癌组织中的显著高表达有所区别,提示其可能成为判断LST恶变倾向及指导随访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最先由东京医学院工藤进英提出.过去因其形态特殊曾称为匍匐样肿瘤和结节聚集型肿瘤[1].由于该肿瘤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2].LST内镜下易漏诊,病理亚型较多,形态多样,发生途径不详,但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对LST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临床意义及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火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人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枯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其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LST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并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病变可以在3年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及粘膜染色方法在近一年共共检查2920名患。结果:发脱25例侧向发育型肿瘤,共26个病变。其中颗粒均一型11例,结节混合型15例,粘膜内确3例,锯齿状肿瘤2例;病变最大为60X72mm,最小为llXl2ram:11~20mm有6个:21-30mm:9个:31mm以上有11个病变。在26例病变中,腺管开口类型主要以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61.54%(16/26);表现为VA型腺管开口的LST的3例患,病理诊断为粘膜内癌,7例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类型的病例,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26例病变全部在发现病变的同时或择期进行EMR或EPMR切除治疗。全部病例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LST的临床检出必须应用粘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对有肠道粘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的征象必须进行粘膜染包,以发现病变。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Ⅳ型或ⅢL型,而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一但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已经表明有癌变变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黏膜分片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和内镜翻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昆山市中医医院行肠镜检出LST病变的患者18例,10例行注射法EMR切除病灶,6例行注射法EPMR切除病灶,2例行REMR切除病灶.结果 10例行EMR切除的病变,均完整切除,无1例复发.6例行EPMR切除的病变,1例失败,5例完整切除,其中1例复发.2例行REMR切除的病变,完整切除,无复发.结论 内镜下治疗LST操作安全、创伤少、恢复快,在LST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磷酸酶基因(PTEN)和肿瘤抑制蛋白(P53)的临床价值、相关性及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本实验以60例子宫内膜癌标本作为观察组,以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两组中PTEN和P53的表达,分析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PTEN在病例组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53在病例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TEN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P53与FIGO分期,淋巴转移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中PTEN和P53异常表达,二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是严重影响人民健康且具有高病死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肠平坦型病变,与大肠癌关系密切且具有更高的恶性潜能,可能与其病变的生长方式、癌变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大肠隆起型腺瘤有关,具体主要涉及到癌变途径、癌分子机制、生长模式调控等内容。鉴于大肠LST癌变率高,内镜医师应该更加关注及重视此类型病变,对其早期干预及改善预后,对侧面探索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及降低大肠癌的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亦称匍行性肿瘤。我院内镜中心从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检查检发现大肠LST 1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5岁,反复腹痛、腹泻3个月,人便常规(-)。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见一宽1.2cm,高1.5cm肿物隆起,宽基,表面腺管开口为Ⅳ型,环绕其基底部一周见直径约4cm扁平隆起,表面腺管开口呈Ⅱ型(图1),病理活检:隆起型肿物为绒毛管状腺瘤,扁平型肿物为增生性息肉(图2、3)。  相似文献   

10.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诊治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诊治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文章总结LST内镜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以引起临床上对这个特殊类型肿瘤的重视。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靛胭脂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18个月中共发现34例LST 35个病变。其中黏膜内癌4例,锯齿状肿瘤2例。35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5个,结节混合型18个,假凹陷型2个。病变最大为68 mm×85 mm;11~20mm 8个,21~30 mm 13个,30 mm以上14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10个,其中8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Ⅳ型22个,其中16个为绒毛状腺瘤,1个黏膜内癌;ⅤA型3个,均为黏膜内癌。35个病变全部即时或择期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发生出血和局限性腹膜炎各1例。结论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Ⅳ型或ⅢL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1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现将我院11例LST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极少垂直侵犯肠壁深层,而主要沿黏膜表面旱侧向扩散。现将我院近年来经内镜诊断并治疗的12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形态及内镜下处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近年在日本有较多研究,我国目前尚未见有相关报道.本总结了最近我院5个月内肠镜检查发现的13例LST病变,对其内镜下的形态特征,大体分型,肿瘤表面pit分型,瘸理形态及内镜下处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 2000年12月1日至2001年4月30日共行肠镜检查857例,检出LST病变13例共14处病灶,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pit形态,13例LST患中,12例共1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另1例患拒绝内镜下治疗,仅行活检。接受内镜治疗患中,4例行注射法粘膜切除术(EMR)切除病变,4例行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1例行透明帽辅助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3例行单纯PSD术切除病变。所有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切除及活检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LST捡出率: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1.52%。病变分布:14个LST病变中,直肠6个,乙状结肠2个,横结肠2个,升结肠4个。内镜下病变大体分型:颗粒均一型5个,结节混合型6个,平坦隆起型3个,假凹陷型0个。Pit形态:Ⅱ型pit 1例,Ⅱ型 ⅢL型3个,ⅢL型pit3个,Ⅳ型pit7个。病理形态:绒毛状腺瘤6例,均伴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其中2例有局部癌变(m癌),但根部无癌残留。增生性息肉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均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混合型腺瘤(Serrated腺瘤)2例。结论 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形态多样,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对LST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侧向发育型肿瘤与一般腺瘤相比,具有独特的形态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因此推测其基因上也有所差异[1].以往研究LST恶变机制,主要关注k-ras和p53等,而我们的实验通过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7( MMP-7)和上皮钙黏附素(E-cad)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索LST发生及恶变的可能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组织样本: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间,我院内镜下切除的LST标本10例(符合工藤进英于1998年总结LST病变定义[2],为LST组),腺瘤性息肉15例(直径≥1 cm,且经病理证实为腺瘤,为腺瘤组),正常结肠黏膜5例(即正常组).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均为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捐献标本.患者均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史,亦无炎性肠病和结肠癌病史.所有标本分为2份,分别保存在-80℃的冰箱和福尔马林中.  相似文献   

15.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病变直径大于10 mm,而且主要沿黏膜表面侧向浅表扩散、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的一类大肠浅表性病变。根据其形态分为颗粒型与非颗粒型。LST在病变形态与病变的发生发展上均不同于一般的大肠腺瘤,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现将我院开展放大内镜检查以来发现的13例LST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PTEN和P16基因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TEN和P16基因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8例胆囊腺癌、20例胆囊腺瘤和2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PTEN和P16基因蛋白表达。[结果]胆囊癌患者PTEN和P1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1%(25/58)和37.9%(22/58),其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P〈0.05)。PTEN和P16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浆膜浸润和转移相关(P〈O.05)。[结论]检测PTEN和P16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评估胆囊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治疗LST的疗效。方法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对42例(45个病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隐窝开口形态观察,并进行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EPMR)及APC治疗,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随访。结果2450例结直肠瘤中发现LST 42例(45个病变),占1.7%;该42例中9例有家族性大肠肿瘤史,占21.4%。45个LST病变中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分别为26.7%,28.9%,40.0%和4.4%;其中管状腺瘤20个,绒毛管状腺瘤23个,锯齿状腺瘤(Serrated腺瘤)2个,中度以上异型增生64.4%(29个),局部癌变11.1%(3个m癌,2个sm癌)。病理诊断的23个绒毛管状腺瘤中Ⅳ型隐窝开口20个,Ⅳ型隐窝开口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9%(20/23)。3个病变行外科手术治疗,42个病变在内镜下治疗,经3个月~6年随访,除1例sm2癌外科手术后发生肝转移死亡外,其余病变均治疗成功。结论观察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改变和“非提起征”改变,有助于在内镜下正确估计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和黏膜下浸润深度,从而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EMR或EPMR联合APC治疗LST安全、有效,长期随访观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叶武  刘鹏飞  孙芳 《山东医药》2011,51(24):41-4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在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不同于一般腺瘤,有一定的特殊性,且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故近年来愈发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我院2 a来结肠镜检查中结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大肠LST患者16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日本Olympus光学仪器公司生产的CF-Q240I和CF-Q240ZI电子肠镜,对2001年12月12日至 2002年7月31日在我院作肠镜检查患(共1052例),发病病变后采用0.4%靛胭脂行病变粘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确定病变腺管开口分型;同时或择期进行注射法粘膜剥离(EMA)或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EPMR)治疗。结果:检出LST患9例,检出率0.85%;其中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2例;颗粒均一型4例,结节混合型5例;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3例(33.3%),Ⅳ型腺管开口6例(66.7%)。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大肠LST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其应足够重视,放大内镜结合粘膜染色技术是发现病变的重要手段,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肿瘤抑制基因P53、P16在胃上皮癌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肿瘤抑制基因P53、P16蛋白在各级胃粘膜病变中的表达变化,以加深对胃癌发生分子学基础的认识。结果:萎缩性胃炎即有P53蛋白阳性反应,且随着病变的加重表达率升高;P1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中表达率最高,随着病变发展,其免疫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此外两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性相关(P<0.01),全部50例癌组织中,检出P53阳性表达组织26例,其中同时伴有P16阳性反应的组织17例(17/26),伴P16表达缺失的组织9例(9/26),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果提示:肿瘤抑制基因P53、P16的异常表达发生于胃粘膜癌变早期,胃癌组织中P53基因异常可能对P16蛋白表达有反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