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抗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方法: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感染ICR鼠的肝、脾、脑、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病理组织学的动态变化。结果:N株感染后,小鼠肝、脾有较多的疟色素沉着,肺脏呈郁血性水肿;脑微血管充血和阻塞;各脏器呈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RC株感染后,小鼠肝、脾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原虫血症的变化有关。肺脏呈间质性肺炎,各脏器呈慢性增生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结论:N株致病力较强,感染后引起宿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造成微血管阻塞;RC株致病力较弱,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在感染早期可能是CD4^ Th1相关的迟发型超敏炎症反应,而感染后期是CD4^ Th2辅助作用下的抗体依赖性的免疫应答,并在疟原虫的最后清除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在肝内的清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氯喹抗性(RC)株红内期虫体在宿主体内消亡的机制。方法:电镜观察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和药物敏感(N)株小鼠肝脏内白细胞和疟原虫的相互作用。结果:感染N株小鼠的肝脏内未见白细胞增生、浸润、感染RC株小鼠肝脏的门管区和血窦内可见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生、浸润,并伴有大量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滞留。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和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的表膜相互粘附,大量与吞噬细胞直接接触或未接触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内的虫体出现危机状态(crisis form)。偶见巨噬细胞吞噬游离的裂殖子,但未见吞噬整个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结论:宿主可能主要通过活化单核-巨噬细胞诱导疟原虫发生危机状态,清除RC株红内期疟原虫,而并非依赖白细胞直接吞噬、溶解疟原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RC)株和敏感(N)株对宿主肝脏细胞色素P450ⅡB1基因mRNA转录影响的差异.方法:以小鼠CYP450ⅡB1基因的cDNA(552bp)为探针,分别与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的小鼠肝脏总RNA进行Northernblot杂交.结果:感染伯氏疟原虫N株小鼠肝CYP450ⅡB1基因的mRNA明显低于感染RC株鼠及正常对照鼠,而感染RC株鼠与正常对照鼠之间该基因的转录无明显差异.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对宿主肝脏CYP450ⅡB1基因mRNA转录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为氯喹抗药性疟原虫可加速宿主氯喹代谢的抗药性假说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的凋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氯喹抗性(RC)株红内期虫体细胞危机状态的性质。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及基因组DNA琼脂糖电泳技术,观察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或氯喹敏感(N)株ICR小鼠在原虫血症上升期和感染RC株小鼠自愈期虫体的显微及超微结构,以及基因组DNA琼脂糖电泳图谱。结果:在光镜下,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虫体结构无异常;而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虫体密度下降,大部分虫体固缩,周围呈空泡状。在电镜下,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红内期虫体胞膜结构完整,核位于一侧,胞质内可见各种细胞器,代谢窗明显。N株滋养体可见食物泡和疟色素。但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红内期虫体呈球形或椭圆形;胞膜完整,核固缩,胞质浓缩,线粒体和膜状结构消失,未见代谢窗结构。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红内期虫体基因组DNA电泳均为一条带,而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红内期虫体基因组DNA电泳呈典型的梯形条带。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红内期虫体危机状态的性质是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抹和RC抹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型的食物泡,疟色素位于滋养体周边的质膜下;在裂体生殖中,疟色素发生聚合和中心化。RC株滋养体食物泡少见,其中多数虫体形成多个微型单层膜的食物泡样结构;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滋养体;而且在裂体生殖中,未见疟色素聚合和中心化。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长期在氯喹压力下,形成了微型食物泡样结构的摄食方式,具有与N株疟原虫不同的对游离血红素的解毒机制,这可能是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小鼠IFN-γ mRNA 的表达及其对疟疾致病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技术,比较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后ICR小鼠脑、肝、脾组织IFN-γ mRNA 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与原虫血症、体温和体质量等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N株感染小鼠后第10天,平均原虫血症达到(64.00±7.51)%,平均体质量降至(97.60±4.59)%,平均体温降至(27.87±2.95)℃,感染小鼠开始死亡;第12天小鼠全部死亡.RC株感染小鼠后第24天,平均原虫率达(61.10±6.56)%;第26天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温降至最低点;随后原虫率逐渐下降,第30 天体质量和体温开始回升;感染后第36天,绝大多数感染鼠外周血涂片不能检出疟原虫,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感染RC株小鼠的病死率仅为25%.感染N株小鼠在感染前期,肝、脾组织IFN-γ mRNA 的转录明显增强,但持续时间较短;感染RC株小鼠在感染期间,肝和脾脏一直有IFN-γ mRNA 转录,直到原虫被清除,小鼠完全康复.整个实验期间,正常对照小鼠肝和脾脏均未检测到IFN-γ mRNA .结论:由N株和RC株疟原虫感染诱导小鼠肝、脾IFN-γ mRNA 的表达可能具有不同的机制;RC株疟原虫感染可诱导小鼠肝﹑脾持续表达IFN-γ mRNA ,对减轻疟原虫感染所造成的损害和感染鼠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和敏感株对宿主肝脏细胞色素P450ⅡB1基因mRNA转录影响的差异。方法:以小鼠CYP450ⅡB1基因的cDNA为探针,分别与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的小鼠肝脏总RNA进行了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感染伯氏疟原虫N株小鼠肝CYP450ⅡB1基因的mRNA明显低于感染RC株鼠及正常对照鼠,而感染RC株鼠与正常对照鼠之间该基因的转录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刘曼  陈莹  赵莹  黄世光  郭虹  吕芳丽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4):363-365,381,498
目的探讨昆明小鼠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易感性及其感染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 6周龄昆明小鼠腹腔接种1×106个感染伯氏疟原虫的红细胞,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及临床症状。感染后第2天开始每天采尾静脉血制作薄血膜片,Giemsa染色,计数血虫率。感染后第4天开始经肛门测小鼠体温。小鼠临死时取脑、肺、肝和脾组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h以上,脱水、包埋后制成4μm厚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昆明小鼠腹腔接种感染伯氏疟原虫后的生存时间为8~21d;小鼠感染后第2天外周血可检出疟原虫,小鼠临死前血虫率达高峰;肉眼观察肝、脾体积增大,颜色变深,显微镜下见大量疟色素沉着,肝实质组织可见少量灶性炎性细胞聚集;脑和肺组织见感染疟原虫红细胞沉积在微血管壁,引起脑血管堵塞、大脑皮层出血灶和肺水肿、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渗出。结论昆明小鼠对伯氏疟原虫易感性较高,脑、肺、肝和脾组织均呈现出典型的疟疾病理特征,可作为研究疟原虫致病机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活检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以利于丰富临床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诊断。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病变肝组织中肝细胞内细胞器和颗粒、肝间质及肝血窦超微结构。结果肝细胞内线粒体形态异常多样、可见特殊颗粒,肝细胞脂肪变性等。结论肝活体组织标本的电子显微镜检查,是一种早期发现和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和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感染小鼠后,对宿主的遗传、病理、生化变化的影响,我们观察了染虫后小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三种血清同工酶及肝肾的病理、生化改变。结果如下。给小白鼠(昆明株)腹腔接种鼠疟原虫。当血原虫率达60%时,取鼠尾血分离淋巴细胞,制成涂片,经Giemsa染色后观察有微核细胞数。伯氏疟原虫和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后,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5.33‰和2.33‰,正常对照组微核率为1.2‰。伯氏疟组血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而约氏疟组则相差不明显(P>0.05)。显示伯氏疟原虫可导致小鼠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11.
从<脉书·十一脉><黄帝内经>等文献人手,梳理了血气、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四肢部的基本腧穴、躯体部要穴,以及腧穴配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2.
载脂蛋白(apo)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酶活性,介导细胞受体与脂蛋白结合,保持脂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目前已发现数十种载脂蛋白,其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分子中具有多个双性alpha螺旋及Beta-折叠结构。载脂蛋白的这种双性alpha螺旋结构是其结合及转运脂质的结构基础。在HIV外壳结构中的一种糖蛋白(gP)也具有这种alpha螺旋结构。近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和由载脂蛋白组成的脂质体还具有抗肝炎病毒、抗HIV病毒、抗单纯疱疹和中和细菌内毒素的功能。以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脂质体已成为运载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受体的靶向性载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分析神经病学教改后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果教改班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优于非教改班(P<0.01)。结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15.
邬俏璇  魏倩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873-2874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的护理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照知情同意制度,选取125例实施游泳的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未游泳的新生儿为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2d头围、生长和体重的变化,比较两组生后7d、15d和28d的24h摄乳量。结果:42d后游泳组的婴儿头围、生长、体重增长明显,特别是体重增幅较大,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游泳组摄乳量从第7天开始均高于对照组,出生后28d更是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游泳有利于新生儿增加摄乳量,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6.
从必要性、要求及实质3个角度梳理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信融创”教育的模式。“医信融创”需要遵循由“融”到“创”的逻辑主线,通过“融行-融智-融心”的过程最后走向“创新”的目的。最后以山西医科大学的实践案例证明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OEC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例OEC位于左侧5例,右侧3例。肿瘤最大径4.5~17.5cm,平均9.2cm。全部肿瘤均呈囊实性,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2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边界部分模糊7例,清楚1例。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cT值37~46Hu,平均4lHu,囊性成分cT值14~40Hu,平均25Hu;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中等程度强化,动脉期cT值6l~77HIJ,平均66Hu,实质期cT值65~78HU,平均71HU。MR平扫:T2wI实性成分呈等信号,囊性成分呈低信号,T2wI实性成分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中等程度强化。8例OEC中合并子宫体内膜癌2例,其中l例经MRI检查,表现为子宫体部内膜不规则增厚,T2wI呈等信号,Tn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程度强化,1例合并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OEC的病理特征,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侵犯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定性价值,并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先秦两汉、隋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将瘿病的发展总结为理论奠基期、方药汇集期、方药充实期和应用发展期。通过对中国历代医学文献中有关瘿病内容的梳理,追溯有关瘿病理、法、方、药认识的历史,厘清前人对瘿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述特点,以及前人对这一疾病认识的发展脉络,为现今中医药防治瘿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独立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实验室建设模式的分析,提出构建适合医科独立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实验室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以期探索一种既实现资源共享,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实验室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学校三个年级学生使用“基础医学课程国家试题库”后的情况分析,认为教考分离是今后考试工作的一个趋势。但目衣使用的试题库在知识点的构成,个别试题质量以及适应性方面有待改进。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合我校的,反映最新学科进展的试题库,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