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2年5—12月上海市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随机抽取6所不同级别医院,对在其肠道门诊就诊的感染性腹泻病例按一定的抽样间隔进行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结果从1001例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阳性465例,检出率为46.45%。检出细菌7种、病毒5种。细菌检出率为12.09%,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61例)、沙门菌(35例)。病毒检出率为32.07%,主要为诺如病毒(262例)、轮状病毒(40例)。阳性例数呈较明显的夏季高峰和秋冬季高峰。465例阳性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4.20±17.56)岁,病原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阳性组中有腹痛和发热症状的构成比均高于病毒阳性组,有呕吐和恶心症状的构成比均低于病毒阳性组;细菌阳性组发病前5天有聚餐史和外出史的构成比均高于病毒阳性组,二组有宠物接触史的比例均高于阴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地区腹泻病原谱较为广泛,季节高峰较为明显,应针对各病原检出率的差异在不同季节开展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长春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状。方法对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标本387份,其中轮状病毒(HRV)阳性225份,阳性率为58.14%,其中HRV合并其他致腹泻性病毒感染29份;HRV血清型G分型以G9型为主,P分型以P8型为主;13~18月龄之间检出率较高,男女性别比为1.59∶1,HRV检出高峰在10-12月。结论HRV是引起长春市儿童医院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做好病毒性腹泻的监测工作有利于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制定防控措施和方法,降低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东省江门市2012-2016年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生、流行特征、变化趋势及病原体变化特点,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病例报告信息和暴发疫情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对2家哨点医院病原学监测样品进行霍乱弧菌、志贺菌、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 全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54 456例,累积发病率为1.22%。男女性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分布以5岁散居儿童为主;时间分布以秋冬季高发。报告暴发疫情18起,均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对哨点医院2 274份粪便样品检测,无霍乱弧菌和志贺菌检出,病毒检出率为30.78%。结论 2012-2016年江门市其他感染性腹泻主要集中在0~5岁散居儿童,秋冬季是好发季节,开平市报告病例数最多;暴发疫情和哨点医院病原学监测均显示诺如病毒为最主要病原体。其他感染性腹泻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导致成都市婴幼儿腹泻疾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获得成都市地区婴幼儿腹泻病原谱,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成都市儿童医院结果 共采集433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共检出各类腹泻病原微生物337株,总检出率为77.83%。其中肠道致病细菌30株,检出率6.93%,腹泻病毒305份,检出率70.44%,寄生虫2份,检出率0.46%。肠道致病细菌中沙门菌最多(25株,6.89%)。腹泻病毒中A组轮状病毒130份,占38.58%;其次为杯状病毒最多(109份),占32.34%, 结论 成都市<5岁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例主要集中在0~1岁年龄组,引起成都市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以腹泻病毒和肠道致病菌为主,其中杯状病毒、A组轮状病毒和沙门菌为主要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腹泻与病原菌感染关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 ̄1997年从门诊和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中共分离培养出230株病原菌,其中志贺菌属15株(6.5%),沙门菌属20株(8.7%),产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10株(4.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115株(50%),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20株(8.7%),耶尔森菌属15株(6.5%)和念珠菌35株(15.3%),这些菌株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除腹泻外,有发热(96.5%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大冶市2014年婴幼儿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并探讨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2014年1~12月3459例门诊腹泻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腹泻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阳性775例,阳性率为22.40%;其中6个月至小于2岁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阳性率为35.77%;1、4、10~12月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时间。男女患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小于6个月腹泻婴幼儿中,母乳喂养者A群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4.85%)低于人工喂养者(2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该病的发生以6个月至小于2岁婴幼儿为主,应根据其易感人群、传播途径、流行时间做到早预防、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导致深圳市东部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茵及肠道病毒,获得该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为预防控制疾病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东部地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1095例,进行致病菌常规培养,同时进行肠道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1095例腹泻粪便标本中,检出致病菌215株,阳性率为19.63%,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共135株,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多.为57.04%,产毒性大肠埃希茵为37.04%,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为5.19%,检出1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其次是沙门菌(4.11%);再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茵(2.28%)。肠道病毒的总阳性率为23.83%,其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9.04%、13.97%、0.73%和0.64%。结论每年6~12月为细菌感染腹泻的高峰期,深圳市东部地区婴幼儿腹泻病原菌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茵、沙门茵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2岁的低龄儿童应警惕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可能性。病毒性腹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每年秋、冬季为病毒感染发病高峰期。针对深圳市东部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特点,应及时做好监测工作,应高度重视对防治工作的管理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相似文献
10.
南京地区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率特点。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胶体金技术对1297例腹泻婴幼儿和30例对照婴幼儿粪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作年龄和性别相关性分析。结果1297例腹泻标本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34%,其中0—5个月腹泻患儿阳性率37%,6~11个月腹泻患儿阳性率35%,≥12个月腹泻患儿阳性率23%;对照组阳性率3.3%。男女患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克隆抗体免疫胶体金技术简单快速,结果可靠,适用于各级医院门急诊腹泻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1-2015年通州区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谱的变化,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基本信息,并采集粪便样本,检测相关细菌性病原菌,运用SPSS 17.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共检测样本3 270份,病原菌检测阳性率为37.71%,除其他菌外,2011年副溶血弧菌所占比例最大为23.40%,而2012-2015年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3.94%、19.40%、49.13%和38.05%。6-9月是检测阳性率的高峰月份,10岁组阳性率较低,其他年龄组检出率均为30%以上。不同年龄组病原谱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州区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病原谱,2012年之后由副溶血弧菌为主转变为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 相似文献
12.
我市自1988年甲肝大流行后,加强流行病学监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90年代以来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明显下降,1997年报告发病率为94.08/10万,较1990年下降46.78%,未形成周期性的流行年。甲肝发病占各型肝炎的首位,每年有春季发病高峰,病例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乙肝发病显稳中下降;戊肝近年逐渐增高,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老组。经甲、戊肝发病流行因素调查,主要与外出就餐史、聚餐、外出史有关,OR值分别为7.34、5.32和2.84。此结果对甲、戊型肝炎防治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1-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嗜水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弯曲菌的分离培养以及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 603份标本中阳性标本260份,总阳性率为43.1%。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10.9%,占细菌性病原的首位,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1%)和嗜水气单胞菌(4.0%),而志贺菌、霍乱弧菌和沙门菌合计检出率仅为3.0%。病毒性腹泻以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常见,检出率分别为8.6%和7.1%。从病原总检出率来看,冬季检出率(60.4%)远高于其他季节(春、夏、秋季分别为34.7%、49.8%和35.0%);细菌性腹泻多发生在夏季,成年人(19~60岁组)多见;而病毒性腹泻多发生于冬季,0~5岁儿童多见。结论宁波市镇海区腹泻病原以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嗜水气单胞菌、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应主动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呼和浩特地区5岁以下儿童腹泻轮状病毒(Rotavirus, RV)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毒基因亚型特点。 方法 采集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所有≤59月龄的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789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V,抗原阳性标本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方法做基因亚型检测。最后整理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检测789份粪便标本,ELISA法检出阳性288份,阳性率为36.50%。轮状病毒腹泻的主要流行月份为10月至次年2月,12~23月龄组感染率最高为50.00%,2岁以下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95.83%。轮状病毒G血清亚型检测中,2010 2011年以G3亚型为主,占37.6%,2011 2012年以G9亚型为主,占67.3%;轮状病毒P基因亚型检测中,2010 2012年以P[8]亚型为主。 结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呼和浩特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流行优势毒株发生了从G3到G9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辽宁省2012-2015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动态,研究流行规律,寻找防制工作重点,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5年布病报告发病信息和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2-2015年辽宁省共报告布病病例9 247例,年发病率为3.37/10万~6.65/10万;非职业人群占12.46%;职业人群监测平均阳性率6.29%;病原学监测分离到136株布鲁氏菌,其中羊种Ⅰ型32株、羊种Ⅲ型103株、羊种变异型1株。结论 辽宁省布病处于流行高峰,人间布病疫情由染疫的羊引起,且转为食源性等非传统传播途径的趋势增加,布病控制应加强多部门合作,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细菌性腹泻主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11~2012年疑似细菌性腹泻患儿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结果 2011~2012年共检出儿童腹泻病原菌416株,其中沙门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白色念珠菌分别占53.61%、37.98%、5.29%、1.68%。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85.25%、复方磺胺甲噁唑54.28%、头孢噻肟44.70%、头孢曲松42.53%、氯霉素40.66%、头孢他啶23.55%、氨曲南23.36%、环丙沙星14.88%、头孢吡肟8.07%、头孢哌酮/舒巴坦7.9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42%、亚胺培南0.00%。结论广州地区儿童腹泻病原菌以沙门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为主;敏感性排名前5位的抗菌药物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1988-2012年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定海区1988-2012年疟疾监测、发热患者血检等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8-2012年全区共检出疟疾4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5/万,其中2006-2008年疟疾疫情出现小幅上升。本地居民血检25 429人,平均疟原虫阳性率0.04%。流动人口血检1763人,平均疟原虫阳性率3.51%。检出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占全区疟疾病例总数的82.61%(38/46),其中流动人口外地感染的病例数占输入性病例数的71.05%(27/38)。结论舟山市定海区在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后,仍有疟疾病例的输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监测,防止输入性继发病例的发生,是今后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浙江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发病状况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疫情资料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疫情报告,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布病重点职业人群血清学检测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结果 2015年浙江省共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98例,发病率为0.18/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65岁年龄组,男女性发病数比例为2.63:1;2015年全省检测重点人群6 815人,阳性160例,阳性者中新发患者84例,感染者35例,41例既往患者和感染者。发病到确诊平均间隔时间30 d。结论 浙江省布病疫情呈稳定趋势,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以有效控制疫情,防止发生慢性化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