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原发性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运用前房穿刺的效果。方法:59例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术前1-2d裂隙灯下前房穿刺降眼压后再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组为小梁切除术中行前房穿刺缓降眼压,并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对照组术后1月视力改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d、3d、1周、两周内眼压控制有明显差异;实验组眼压相对平稳,术后3月时两组眼压变化无显著差异,术后3月两组滤过泡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术中前房穿刺术对于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行之有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厚丽  李银生 《吉林医学》2011,(19):4021-4023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18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抗青光眼手术,并给予精心的护理。结果:本组218例317眼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眼压控制满意,视力有明显改善。结论:通过采用小梁切除和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在围术期加强管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配合健康教育,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联合激光与虹膜周切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8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眼科95例PAC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虹膜周切术治疗,47例)与B组(联合激光治疗,48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时前房相关参数[前方深度(ACD)、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开放距离(AOD)],虹膜相关参数[虹膜膨隆度(IrisC)、虹膜厚度500(IT500)、虹膜厚度1 500(IT1 500)、虹膜根部附着点距离(IrisD)],并记录患者术后1周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两组ACD、TIA、AOD均升高,且B组ACD、TIA、AOD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IrisC、IT500、IT1 500均降低,IrisD均升高,且B组IrisC、IT500、IT1 500均低于A组,IrisD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虹膜周切术,联合激光治疗PACG患者...  相似文献   

4.
宋娅  衣欣文 《吉林医学》1998,19(1):39-39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处理宋娅衣欣文(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职工医院眼科132000)我院从1996年1月~1997年1月行小梁切除术56例68只眼,术后发生浅前房27只眼。用药物治疗25只眼,再次手术2只眼,现将处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  相似文献   

5.
李宏 《新疆医学》2006,36(1):132-133
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浅前房了。如果浅前房处理不当,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现将本院1例因小梁切除术后反复浅前房而引发恶性青光眼的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评价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行预防性激光虹膜周切术(LPI)治疗后不同疗效的机制分析。方法:本研究搜集了2018.03-2021.10在上海长海医院临床检查确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行LPI术的共23位病人(5位男性,18位女性),35只眼睛。对所有受试者在LPI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周进行标准眼科临床检查和UBM显像检查,检查包括基线评估(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房角镜检查、眼底照相、自动静态视野计及OCT等检查)及UBM(房角结构:ACD, AOD, TIA, TCPD, ICPD)。根据UBM图像及Svend Vedel Kessing和John Thygesen的分类方法,将房角关闭机制定义为单纯瞳孔阻滞型(PB)、高褶虹膜型(PI)和混合型。结果:在LPI前单纯瞳孔阻滞组(PB)占比达到85.7%,14.3%的患者属于高褶虹膜型(PI)。LPI后,PB组里有51.4%表现为单纯PB,34.2%表现为混合机制(PB和PI)。LPI后,PB型(13.6°±2.4°,p<0.01)和混合型(6.1°±1.7°,p<0.01)的房角开放度明显增加,而PI型(1.6°±0.8°,p>0.05)无明显变化。结论:根据UBM图像分析,单纯瞳孔阻滞型(PB)行LPI后房角开放效果较好,而高褶虹膜型(PI)患者行LPI术后的临床和UBM特征基本不变,显示PI在引起房角关闭的机制及程度上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术式: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比较分析.方法将分别行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116例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分别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及观察1周,至术后半年的眼压控制情况及视力、视野改善情况.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术后并发症要明显少于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控制降压效果无明显差异(P>0.1),术后视力、视野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都较为肯定,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陈甜  殷义平  汪鸿  陈新 《安徽医学》2019,40(8):882-884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池州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持续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6例(71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33例,37眼)与对照组(33例,34眼)。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前房穿刺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变化、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眼压均得到有效控制。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率为86. 49%(32/37)、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1. 89%(34/37),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 5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前房穿刺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保护患者的视功能,避免进一步视力损害,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张小平 《广州医药》2021,52(2):123-126
目的 研究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el closure glaucoma,PACG)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我院眼科收治的PACG患者86例(98眼),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以传统小梁切除术、研究组以复合...  相似文献   

10.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临床常见的早期手术并发症 ,处理不当可导致角膜内皮损伤、虹膜周边粘连、炎症和继发性白内障等。我院 1 996~ 2 0 0 2年间共做过 1 56例 1 94眼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其中有 38例 46眼发生术后浅前房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56例 1 94眼原发性青光眼中男性 61例 ,女性 95例 ,男女比例 1∶1 6。年龄 2 3~ 90岁 ,平均 61 2岁。本组病例中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87例 1 0 7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35例 43眼 ,单纯型青光眼 2 9例 39眼和继发性青光眼 5例眼。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  相似文献   

11.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65岁,因右眼胀痛、视力下降伴右侧头痛、恶心、呕吐3天于2003年2月9日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收入院。右眼视力0.1,左眼1.0,右眼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前房极浅,瞳孔中等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底窥不清。左眼角膜透明,前房浅,周边前房〈1/3CT。眼压右眼5.32kPa,左眼1.94kPa。全身及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滴,局部应用缩瞳剂,2天后眼压正常,行右眼小梁切除+左眼虹膜周切术。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减压术对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 对7例7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术前眼压平均65mmHg)在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低眼压后,于1%丁卡因表麻下,在裂隙灯下用一次性无菌5号针头于角膜周边6°处穿刺前房,放出房水至眼球变软后退针。结果 所有病例经穿刺减压后眼压即刻降下,术后平均眼压25mmHg,角膜迅速变透明,病人症状缓解。术中病人无痛苦,未发现并发症。5例5眼穿刺后约5-8小时眼压再次升高,遂再次放液。结论 前房穿刺减压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的紧急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手段,避免了大量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房水产生过多,可能是一些患者眼压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 ,前房延缓形成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一般情况下 ,青光眼术后 1~ 3d前房恢复 ,如果 5~ 7d前房仍浅或未形成 ,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若处理不当 ,会导致术眼角膜内皮损伤 ,角膜水肿 ,白内障 ,虹膜前后粘连和房角闭合。我院 1997— 2 0 0 1年收治 2 0例 (2 5眼 )浅前房的患者 ,其中 2 0眼 (80 % )滤过性强 ,3眼 (12 % )结膜漏形成 ,2眼(8% )脉络膜脱离 ,现将处理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 0例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2 1眼 ,继发性青光眼 3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眼 ,平均年龄 37~ 81岁 ,女性多于男性 ,其中 6例曾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院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接受小梁切除患者16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患者与未发生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共发生浅前房眼58眼,发生率29.6%。术后浅前房组与晶体厚度、术前眼压及瞳孔光反射灵敏度有密切关系。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患者晶体越厚、术前眼压越高、瞳孔光反射灵敏度越差,术后发生浅前房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9岁。患者于8d前因“左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左眼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术后第3d前房浅Ⅱ度,上方结膜下未见滤过泡,指测眼压T+1。诊断为:“左眼恶性青光眼”并行“左眼玻腔放液前房注气术”,术后第1d,左眼前房维持可,指测眼压Tn;第2d,左眼前房气体吸收后仍浅,指测眼压T+1,给予降眼压治疗,效果欠佳。入院检查:VOS0.1矫正无效,眼压=43nmaHg,上方滤过泡不明显,结膜缝线在位,角膜透明,KP(-),前房浅,中央约1.5CT,房闪(+),颞侧虹膜前贴,瞳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射无,瞳孔缘散在后粘连,人工晶体位正,视盘边清色淡,C/D=0.5,黄斑中心凹反光无,视网膜在位,房角均为窄四。  相似文献   

17.
前房穿刺术治疗14例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勇平  项燕  张惠成 《浙江医学》2004,26(7):523-524
青光眼眼内压升高是引起眼部症状及病理变化的重要原因,积极、快速地降低眼压可缓减视神经的损害.笔者采用前房穿刺术治疗14例经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青光眼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我科于1997~2003年对13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的浅前房进行临床观察,按照spaeth分类,把浅前房分为Ⅲ级,第Ⅰ级:仅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瞳孔区的虹膜仍保持正常位置;第Ⅱ级:全虹膜与角膜后壁表面接触,但晶体的前表面与角膜内皮间仍有一定间隙;第Ⅲ级:全虹膜与角膜后壁表面接触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者于术后第3 d 给予处理,观察前房延缓形成的情况。结果:本文150 例208 例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 114 眼(54.8% ),发生前房延缓形成40 眼(19.23% )。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适时恰当的处理,可明显减少前房延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1例43眼,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3例44眼,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较术前无进展征象;两组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简单有效、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