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胰岛移植术治疗l型糖尿病,因炎症介导的免疫反应以及营养因子缺乏而导致移植后3-5年内仍需注射小剂量的胰岛素,而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联合,不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还能分泌营养因子促进胰岛细胞活性和功能,但其在体内的致瘤性以及促进肿瘤细胞转移这些潜在不良反应会一定程度影响其临床应用.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与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清髓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HSC)与单次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学院内分泌科接受HSC移植的T1DM患者9例及MSC移植的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 筛选同时期仅接受常规胰岛素治疗且临床特征相匹配的T1DM患者10例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12个月的胰岛素注射剂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及餐后2 h C肽(2hCP), 并计算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将患者移植后12个月的血清FCP和(或)2hCP较移植前增加10%以上定义为临床缓解。观察两种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及随访期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判断其安全性。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U检验或Kruskal-WallisH检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后12个月, HSC移植组、MSC移植组和对照组达到临床缓解的占比分别为7/9、2/8和1/10, HSC移植组临床缓解的占比高于对照组(P=0.005);3组的HbA1c分别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最适数量。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B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CD44和CD34。体外用bFGF、B27以及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其向胰岛样细胞分化,双硫踪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团,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细胞移植组经球后静脉分别注入2×104、2×105、2×106个BMSCs于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的老年糖尿病大鼠体内,移植10 d后,检测尿糖和血糖,观察疗效。结果培养、扩增的BMSCs诱导分化后,倒置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类似胰岛细胞,双硫踪染色鉴定为胰岛样细胞团。BMSCs细胞移植后2×106组疗效最好,血糖值由(22.35±2.13)mmol/L下降为(14.54±0.97)mmol/L,尿糖值由(21.23±1.61)g/L下降为(12.41±1.09)g/L,显著低于2×104、2×105移植组。结论一定数量的BMSCs静脉移植可治疗糖尿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与胰岛细胞联合移植对胰岛活性与功能促进作用.方法:50只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移植于肾包膜下,(1)500个胰岛移植组;(2)1×106个UCMSCs与500个胰岛细胞联合移植组;(3)1×106个UCMSCs组;(4)假手术(空白)对照组,仅于肾包膜下注入0.3mL生理盐水;术后测血糖水平、葡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达正常血糖水平率(以血糖浓度≤11.1mmol/L标准为正常)至28d.结果:联合移植组术后血糖水平最低,血清胰岛素水平更高,达正常血糖浓度率优于其他3组,在术后14d GTT较其他3组好,血清胰岛素水平较其他3组好,血糖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GTT水平UCMSCs组与对照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单纯UCMSCs组无1例动物血糖水平达正常.结论: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联合移植能有效提高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肌梗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Niu LL  Cao F  Zheng M  Li YH  Xie C  Zhu SJ  Pei XT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186-190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梗死大鼠心脏局部存活、迁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明确同种异体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3 5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及MI 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MSCs ,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 1~ 3h植入到雌性大鼠心脏组织 ,移植后 10周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检测各种相关指标。结果 异体大鼠MSCs经纯化后可在梗死心脏组织定居、生存 ,并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 ,免疫组化检测胞质心肌特异蛋白染色阳性 ,与MI组比较 ,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压升高 (P <0 0 5) ,舒张末压明显降低 (P <0 0 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快 (P <0 0 5) ,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 (P <0 0 5) ,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显示MI面积缩小 (P <0 0 5)。结论 同种异体MSCs移植治疗MI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对1型糖尿病(T1DM)大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SD大鼠12只,取6只分离、培养BMSCs,另外6只建立T1DM模型后制备其淋巴细胞,实验分为A组(1 ml淋巴细胞)、B组〔1 ml淋巴细胞+100μl植物血凝素(PHA)〕、C组(1 ml淋巴细胞+1×106BMSCs+100μl PHA)、D组(1 ml淋巴细胞+1×105BMSCs+100μl PHA)、E组(1 ml淋巴细胞+1×104BMSCs+100μl PHA),每组5孔,培养3 d后通过噻唑蓝比色法观察BMSCs对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五组样本的吸光值由大到小分别为:B组>A组>E组>D组>C组,A组的吸光度低于B组(P<0.05);随着BMSCs数目的增加,样本吸光度逐渐降低(P<0.05);A、B组的吸光度均高于E、D、C组;A、B、C、D、E组的淋巴细胞处于G0/G1期的百分比分别为:98.2%、89.5%、97.2%、97.1%、97.0%,仅B组淋巴细胞有10.5%处于S期;五组淋巴细胞凋亡水平从小到大依次为:B组相似文献   

7.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跨胚层分化潜能,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神经细胞,并对脑缺血,脑外伤和脊髓损伤等疾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作用,是神经细胞移植的理想供体,文章就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细胞移植中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F344大鼠的股骨和胫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然后注射到心力衰竭模型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为6.2%,明显低于假细胞移植组12.5%(P<0.01);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心功能测定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心率(HR)、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VSP、HR、LV±dp/dtmax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LVDP明显降低(P<0.01);与假移植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HR、LV±dp/dtmax仍有明显下降(P<0.01),而LVDP明显升高(P<0.01)。结论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F344大鼠的股骨和胫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 ,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然后注射到心力衰竭模型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 ,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 细胞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为6.2%,明显低于假细胞移植组12.5%(P<0.01);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心功能测定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心率(HR)、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VSP、HR、LV±dp/dtmax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LVDP明显降低(P<0.01);与假移植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HR、 LV±dp/dtmax仍有明显下降(P<0.01),而LVDP明显升高(P<0.01).结论 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成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T1DM)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2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516例成年起病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新诊断(病程≤3个月)患者则根据是否伴有酮症酸中毒(DKA)和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分组,比较组间的临床和生化特点;已诊断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糖尿病家族史和不同病程(1~5年、6~10年、11 ~ 15年和≥16年),分别比较组间的代谢控制以及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结果 516例成年起病者中新诊断133例,已诊断383例,发病年龄(29±8)岁,住院年龄(37±11)岁,体质指数(BMI)为(20.8 ±3.3)kg/m2,99例(19.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133例新诊断患者中,以DKA起病者55例(41.4%).与非DKA起病组相比,DKA起病组空腹血糖、血清尿酸水平更高(t=4.019、2.288,均P<0.05).新诊断患者和已诊断患者中分别有29例(21.8%)和70例(18.3%)有糖尿病家族史.在已诊断患者中,与无家族史组相比,有家族史者血清甘油三酯更高(t=1.263,P<0.05),慢性肾功能不全、背景期视网膜病变和高血压发生率更高(x2=16.029、5.843、10.164,P<0.05),高血压发生更早(t=2.769,P<0.05).病程为1~5年、6~10年、11~15年和≥16年患者BMI、尿酸、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9.282、16.590、12.530、50.590,均P<0.05).临床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在发病11 ~ 15年时达发病高峰.结论 成年起病的T1DM患者具有独特临床特点,其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生率与糖尿病家族史有关,微血管并发症在发病11~15年时达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例难治性PM/皮肌炎患者经静脉输注异基因骨髓或脐带来源MSC,评价患者移植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手工肌力评分(MMT8)等实验室及临床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异基因MSC移植后随访6~12个月.5例患者移植后1周血清CK值由移植前(1681±430)U/L下降至(886±248)U/L(P<0.05),移植后2周(474±61)U/L、1个月(293±89)U/L、3个月(202±70)和6个月(175±46)U/L继续下降,与移植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在随访9个月时病情复发,血清CK上升.MMT8在移植后1个月67±3、3个月64±10、6个月64±4均显著上升,与移植前45±14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移植后2周口服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用量较移植前显著减少[(18±6)mg与(34±15)mg,P<0.05].2例以肺间质病变为主的患者,移植后临床症状缓解、肺部高分辨率CT显示间质性肺炎明显改善.1例以皮肤难治性溃疡为主的皮肌炎患者,移植后溃疡明显愈合.所有患者均无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 异基因MSC移植治疗PM/皮肌炎安全有效,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llogen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MSCT)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 (PM/DM). Methods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 or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were infused intravenously in 8 PM/DM patient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laboratory parameters,including serum creatin in kinase (CK) and manual muscle test 8 (MMT8) score,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MSCT. Staistically andlyzed by paired t-test. Results The eight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six to twelve months after MSCT. The level of serum CK decreased from (1681±430) to (886±248) U/L one week after MSCT (P<0.05) and further decreased at week 2 (474±61) U/L, 1 month (293±89) U/L, 3 month (202±70) U/L and 6 month (175±46) U/L, respectively (all P<0.05). MMT8 score increased to 1 month [(67±3) vs (45±14), P<0.05], 3 month [(64±10) vs (45±14), P<0.05], 6 month [(64±4) vs (45±14),P<0.05] after MSCT. The dosage of glucocorticoid steroid were tapered in all patients 2 weeks after MSCT [(18±6) mg vs (34±15) mg, P<0.05]. Clinical symptoms of interstitial pneumonia of both patients were relieved after MSCT, which was confirmed by the result of high resolution CT (HRCT) of the lung.The skin ulcers tended to be recovered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in one DM patient. All patients did not develop transplantation related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Allogenic MSCT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PM/DM. However, extensive follow-up study is needed for long-term benefit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2.
1A型糖尿病的“根治性”治疗方向在于免疫紊乱的纠正和受损胰岛β细胞的完全修复.前者借助于免疫干预治疗,后者借助于细胞替代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在使用了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和自体预先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回输后,拟通过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重建和干细胞对胰岛β细胞促进再生作用,来达到长期缓解糖尿病的临床治疗目的.其目前适用的人群仅限于1A型初发糖尿病患者,伴有残存的胰岛功能.同时,AHSCT的具体机制尚不明朗,临床疗效个体差异较大,其未来和出路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鼠多能干细胞(iPSCs)经改良7步法诱导生成胰岛素分泌细胞(ISCs)的可行性及其对T1DM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和提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通过体外诱导构建小鼠i PSCs。小鼠iPSCs经改良的7步诱导法转化为小鼠ISCs。免疫荧光检测小鼠ISCs的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胰岛素和C-P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ISCs的C-P表达以评估小鼠ISCs的分化率。ELISA法检测高浓度(23.3 mmol/L)和正常浓度(5.5 mmol/L)葡萄糖刺激下小鼠ISCs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将小鼠ISCs移植到T1DM模型小鼠左肾包膜下,ELISA法检测小鼠血糖和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小鼠iPSCs经7步法诱导生成小鼠ISCs的PDX-1、胰岛素和C-P免疫荧光检测阳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小鼠ISCs的分化率为35.2%。ELISA结果显示,与小鼠iPSCs比较,小鼠ISCs在5.5、23.3 mmol/L葡萄糖浓度下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均升高[(0.82±0.49)vs(9.45±1.32)mIU/L,(2.38±0.67)vs(27.86±3.45)mIU/L,P<0.05];在小鼠ISCs中,23.3 mmol/L葡萄糖浓度胰岛素分泌水平高于5.5 mmol/L葡萄糖浓度[(27.86±3.45)vs(9.45±1.32)mIU/L,P<0.05]。小鼠ISCs移植后第3~12周,ISCs组血糖水平降低(P<0.05或P<0.01),胰岛素分泌水平升高(P<0.05或P<0.01)。结论小鼠iPSCs经改良的7步诱导法可有效转化为成熟的小鼠ISCs,且小鼠ISCs对T1DM小鼠有降低血糖、提升胰岛素分泌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方法 54只成模糖尿病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18)、经尾静脉注射MSCs组(n=18)及经心内注射MSCs组(n=18).MSCs从正常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得,体外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制模前、制模1周和细胞移植后第3、7、14天检测血糖及体质量,胰腺组织行HE染色、胰岛素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三组各时点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404、0.578及3.670,均P>0.05).MSCs移植后第7及14天,三组间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及4.8,均P<0.05).经尾静脉注射MSCs组和经心内注射MSCs组体质量较成模时增加.MSCs移植后第7天,经心内注射MSCs组胰岛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P<0.05).MSCs移植后第14天,三组间胰岛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13,P<0.05).经尾静脉注射MSCs组及经心内注射MSCs组胰腺内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结论 心脏注射MSCs是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起效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5.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治疗重症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UC-MSCs移植治疗12例SLE患者,评价患者移植前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 UC-MSCs移植后,12例SLE患者随访1~26个月.移植后1个月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由(18±4)分降低为(10±4)分(12例,P<0.01),3个月时持续降为(7±4)分(9例).UC-MSCs移植后1个月尿蛋白定量(24 h)由(3359±1248)mg降低为(2103±749)mg(9例,P<0.01),移植后3个月[(1427±616)mg与(3342±1333)mg,8例,P<0.01],2例患者随访至26个月尿蛋白持续下降.5例肾功能不全者血清肌酐由移植前(416±250)μmol/L降至移植后1个月(264±119)μmol/L(P<0.05);移植后3个月降至(226±103)μmol/L,与移植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低蛋白血症患者移植后1个月血清白蛋白显著上升[(24±4)g/L与(29±3)g/L,P=0.01],3个月上升至(30±4)g/L.4例患者移植后血小板显著上升,3例患者移植后血清补体C3升高.所有患者均无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 UC-MSCs移植治疗重症SLE安全有效,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初发的新诊断1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施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评估该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有18例患者符合入选条件,获得知情同意后接受移植治疗.利用环磷酰胺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外周造血干细胞产生,干细胞富集后采集冷冻保存.通过环磷酰胺和抗胸腺球蛋白获取免疫抑制,于上述两种给药后即行干细胞回输.术前后监测血糖、血清C肽、HbA1C、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水平和记录不良事件,对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18例患者(6例男性,12例女性2)平均年龄(18.8±4.4)岁,平均随访天数(414±150)d.67%(12/18)患者术后停用胰岛素,最短在术后2周,最长在术后6个月.12例中有4例因上感等原因出现血糖上升而重新使用胰岛素.目前有44.4%(8/18)患者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其余患者胰岛素用量的减量幅度平均为67.3%±22.4%.18例患者的GAD-Ab水平明显下降,转阴率33.3%(6/18).空腹C肽和餐后2 h C肽水平在术后明显上升,C肽曲线下面积(AUCC)上升更为显著,且可维持1年.在移植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脱发,发热,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有5例患者接受了成份血输注.未观察到明显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受损.不良反应在干细胞回输后的2~4周逐步消失,粒细胞减少的恢复最为缓慢.结论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胰岛功能残存的初发1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安全性较高,临床可行性强.对其治疗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及经典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探讨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入选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6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组)和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的初发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24例(经典1型糖尿病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糖尿病病程、咽痛、咳嗽、发热等流感样症状、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入院时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酐、血钾、白细胞计数等.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经典1型糖尿病组相比,暴发性1型糖尿病组发病年龄升高[分别为(46±6)、(19±6)岁,t=9.89,P<0.01],糖尿病病程明显缩短[分别为(3.5±2.7)、(52.5±32.6)d,t=3.63,P<0.01],咽痛、咳嗽、发热等流感样症状明显增多[分别为50%(3/6)、0(0/24),x2=13.33,P<0.01],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亦增多[分别为83%(5/6)、0(0/24),x2=24.00,P<0.01].与经典1型糖尿病组相比,暴发性1型糖尿病组入院时随机血糖升高[分别为(44±7)、(23±4)mmol/L,t=9.22,P<0.01],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分别为(7.1±1.0)%、(14.4±2.2)%,t=7.66,P<0.01],餐后2 h C肽减少[分别为(0.21±0.17)、(0.58±0.39)μg/L,t=2.29,P<0.05],丙氨酸转氨酶增高[分别为(206±124)、(10±2)U/L,t=8.18,P<0.01],肌酸激酶升高[分别为(1038±447)、(79±10)U/L,t=11.11,P<0.01],肌酐增加[分别为(179±39)、(55±16)μmol/L,t=12.33,P<0.01],血钾升高[分别为(5.2±0.7)、(3.4±0.8)mmol/L,t=5.07,P<0.01],白细胞计数增多[分别为(21.0±8.1)×109个/L、(6.0±1.9)×109个/L,t=8.64,P<0.01].结论 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代谢紊乱更为严重,免疫反应更加强烈,容易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数目和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09年到2011年瑞金医院收治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全血标本43份,同时收集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健康志愿者外周全血标本21份,2型糖尿病对照组14例,Ficoll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流式细胞术(FACS)测定PBMC主要细胞亚群比例,流式细胞分选仪分离正常人和1型糖尿病患者自然杀伤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自然杀伤细胞激活的主要效应分子γ-干扰素(IFN-γ)、perforin 及自然杀伤细胞激活性受体NKp46、NKp30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自然杀伤细胞是1型糖尿病患者所有细胞亚群中改变最明显的一群细胞,细胞数目明显降低[( 102±86)/μl对(355±264)μl,P<0.01];与正常对照自然杀伤细胞相比,1型糖尿病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NKp46、perforin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5),NKp30、IFN-γ基因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中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新诊断1型糖尿患者存在自然杀伤细胞数目和功能明显下降,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可能在1型糖尿病的病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体外研究利拉鲁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并在体内进一步观察IPCs移植对1型糖尿病(T1DM)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1)体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差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BM-MSCs,进一步分为未诱导组、高糖+尼克酰胺诱导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诱导组和利拉鲁肽诱导组;(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巢蛋白(Nestin)、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葡萄糖激酶(GK)、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基因,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蛋白;(3)将180 ~ 220 g的30只雄性SD大鼠以6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T1DM模型,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T1DM组,n=8)、未诱导的BM-MSCs移植组(BM-MSCs组,n=9)和经利拉鲁肽诱导的BM-MSCs移植组(LIRA+ BM-MSCs组,n=9),给予相应干预8周,待血糖基本稳定后,选取4只正常、同龄、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行腹腔注射的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进一步观察移植后细胞对高糖刺激的反应性.结果 (1)利拉鲁肽诱导后BM-MSCs形态逐渐变圆,呈明显的聚集性生长状态,双硫腙染色为阳性;与高糖+尼克酰胺诱导组比较,利拉鲁肽诱导组细胞Nestin mRNA表达下调(0.003 8±0.000 4比0.007 5±0.003 0,P<0.05),胰岛素(0.000 20±0.000 03比0.000 08±0.000 02)和胰高血糖素(0.001 1±0.0004比0.000 7±0.000 1)等mRNA表达上调(F=7.26、10.06、4.92,均P<0.05),PDX-1、Glut-2、GK mRNA表达亦上调;利拉鲁肽诱导组和GLP-1诱导组细胞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蛋白表达均呈阳性.(2)体内实验示,与T1DM组比较,LIRA+ BM-MSCs组和BM-MSCs组大鼠8周末血糖均明显降低[分别为(28.0±1.2)、(8.9±1.1)、(14.5±0.9)mmol/L,F=719.61,均P<0.05];IPGTT提示移植IPCs后的大鼠血糖在30 min时升至峰值,150 min时降至空腹水平,血糖变化曲线与正常组类似.结论 体外利拉鲁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BM-MSCs分化成为IPCs,且移植后的IPCs能够在体内进一步发挥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