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结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其发病率居全球癌症第3位,居我国癌症第2位[1]。近年来西方国家随着结肠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和早期息肉切除,结直肠癌发病率逐渐下降,而在中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增高及年轻化趋势[1-3]。结肠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疾病,腺瘤性息肉和无柄锯齿状病变(sessileserratedlesiones,SSL)作为2种主要的癌前息肉亚型,大部分通过腺瘤-癌途径发展[4],  相似文献   

2.
截止至2014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占全球22%[1],我国消化系统肿瘤发病人数占总恶性肿瘤一半以上,其中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分别居第2、4、5位,几乎占所有肿瘤的一半。按照死亡率顺序,我国前5位癌症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其中消化道癌占47%。随着我国人民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消化道肿瘤呈逐年上升趋势。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进展期胃癌约85%的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但5年生存率却低于30%[2-3]。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本在全国范围开展胃镜普查,早期胃癌在胃癌的诊断中比例日趋增加,已达约70%,而在我国仅为7%~10%。因此,为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进而改善生存质量,重视消化道早癌的诊治仍为重中之重。国家医学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指出:为提高常见恶性肿瘤的早诊断、早治疗水平,提高治愈率,应将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重心,转移至肿瘤一级预防(包括信息收集及危险因素控制)中来。其中消化道早癌筛查的主要手段便是内镜检查及治疗,这是我们临床消化医师对抗消化道肿瘤的最强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miR-483位于IGF2基因第7号内含子中,与宿主基因共表达,但其具体功能尚未明确。目的:检测miR-483-3p、miR-483-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作为结直肠癌分子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收集75对结直肠癌组织和相应癌旁非癌组织样本,以real-time PCR检测miR-483-3p、miR-483-5p表达并分析两者间以及两者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ROC曲线分析两者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性能。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的miR-483-3p、miR-483-5p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相应癌旁非癌组织(P0.000 1),且两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s=0.554 5,P0.000 1)。miR-483-3p和miR-483-5p诊断结直肠癌的最佳截点分别为9.22和11.61,相应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67%、62.67%和50.67%、85.33%;如两者联合检测(并联试验),诊断敏感性可提高至89.48%。两者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均无相关性。结论:miR-483-3p、miR-483-5p在结直肠癌中呈高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两者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诊断潜在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钱本余  Makn  GK 《胃肠病学》2000,5(3):143-145
结直肠癌是许多工业化国家中第3位常见的癌症和第2位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1,2]。世界不同地区人群中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校正死亡率变异很大,在尼日利亚是每年3.4例/10万,美国则是每年35.8例/10万[1]。这说明除已知的遗传因素外,某些环境和饮食因素可能参与这一疾病的致病机制[1~5]。流行病学、临床和遗传证据证明许多结直肠癌是由良性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成的[3,4]。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向癌性转化的过程中,包括一系列影响细胞生长、分化、DNA修复、细胞凋亡和其他生物学过程调节的关键基因的突变[3~5]。控制癌症通常有两种途径。已延…  相似文献   

5.
背景:EYA4(eyes absent4)是一种非巯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参与器官发育、细胞凋亡调控、先天性免疫、DNA损伤修复、血管生成等过程。目的:研究EYA4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甲基化状态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0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1例结直肠癌患者,采集其癌组织和相应癌旁非癌组织。以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处理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HCT116、SW480、SW1116。应用MSP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非癌组织、HT29、HCT116、SW480、SW1116细胞中EYA4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分析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EYA4基因甲基化关系。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结肠癌细胞株中EYA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EYA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77.4%对6.5%,P〈0.01)。EYA4基因和蛋白在启动子甲基化的HT29、HCT116、SW480细胞中不表达,在启动子非甲基化的SW1116细胞中显著表达。以5-Aza—dC处理后EYA4基因和蛋白在LIT29和SW480细胞中表达上调。结论:EYA4基因是结直肠癌发生的甲基化相关基因,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是众多恶性癌症之一.从我国2003-2007年[1]、2013年[2]以及2015年[3] 3次结直肠癌调查报告不难发现,结直肠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据2018癌症报告统计,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7.6万例,死亡病例19.1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3和第5位.我国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1]。近年来,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成为研究热点,但在结直肠癌中研究鲜有报道。已有研究证实,恶性肿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细胞增殖相关蛋白 Ki-67表达含量越高,细胞浸润转移、增殖能力越强,预后越差[2-3]。本研究通过检测 TAM 计数、MMP-2和 Ki-6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拟探讨这些指标对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增殖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与胃癌是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高。2013年全球胃癌患病人数大约是98.4万,死亡人数大约是84.1万,发病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5[1]。我国胃癌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2],2016年肿瘤登记中心收录的数据显示,中国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率中胃癌居于第3位[3]。2013年食管癌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9位,死亡率第6位,死亡人数约44万[1]。食管癌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均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经过癌前病变多年的持续发展才能进展为癌。因此通过二级预防进行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诊断,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或随访,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内镜检查因检出率高被广泛用于上消化道癌的早期诊断。传统的内镜主要依据镜下黏膜结构以及颜色的变化来识别微小病变,并对可疑病变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病变性质指导治疗。但在普通内镜检查时仍有可能错过一些早期病变。组织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尤其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活检后可能出现大量出血。微创医学是当今医学的主流和趋势,在微创医学的核心技术中,以现代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最为全面和成熟,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4]。各种新型内镜不断被开发出来,试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早期发现恶性病变。细胞内镜系统(endocytoscopy system)是一种具有超高分辨率、超高放大能力的内镜,可以观察到细胞水平,发现细胞以及细胞核的异常,实现在一次常规内镜检查中即时“光学活检”,具有替代常规组织病理活检的潜能[5]。虽然细胞内镜系统目前仍只是科研工具,但它的出现使得内镜检查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基于现有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细胞内镜及其在上消化道早癌应用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已跃居第3位,病死率位列第2位[1]。2020年我国CRC总发病人数为55.5万,位列我国各癌种的第2位。结直肠息肉与CRC的发生高度相关。传统的腺瘤-癌序列途径和锯齿状息肉致癌途径均参与CRC的形成[2]。肠镜检查作为临床发现结直肠息肉的重要检查手段,同时可治疗肠道息肉,降低CRC发病率和病死率[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20对结直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SFRP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况,T-A克隆测序验证MSP产物.5-氮杂-2'-脱氧胞苷对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SW480进行去甲基化处理,MSP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细胞株中SFRP基因甲基化和蛋白表达.结果 SFRP 1、2、4、5在结直肠癌中甲基化率分别为19/20、17/20、3/20、13/20,癌旁组织中分别为12/20、8/12、1/20、7/20.结直肠癌中SFRP 1、2、5甲基化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116细胞株SFRP 1、2、4、5基因均发生甲基化,而SW480细胞株中仅SFRP1和SFRP2出现启动子甲基化.SFRP蛋白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呈明显负相关,经5-氮杂-2'-脱氧胞苷处理后能有效恢复SFRP蛋白表达.结论 SFRP 1、2、5甲基化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SFRP基因甲基化与其表达失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miR-145-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对GTP结合蛋白2(GTPBP2)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4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选择人正常结直肠黏膜细胞FHC、结直肠癌细胞HCT116进行基础实验。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细胞的miR-145-5p和GTPBP2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GTPBP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5-5p与GTPBP2基因的靶向关系。分析结直肠癌组织miR-145-5p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miR-145-5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8.189,P<0.001),GTPBP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11.230,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miR-145-5p表达水平与GTPBP2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03,P<0.001)。miR-145-5p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存在显著关联(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临床T分期、肿瘤直径的关联性不显著(P>0.05)。与FHC细胞相比,HCT116细胞miR-145-5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GTPBP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过表达miR-145-5p可下调HCT116细胞GTPB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提示miR-145-5p和GTPBP2基因之间存在靶向关系。结论 miR-145-5p在结直肠癌中呈低表达,并与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存在显著关联,其可能通过靶向调控GTPBP2表达而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微小RNA-876-5p(miR-876-5p)、配对框基因6(PAX6) 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8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中留取部分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RT-qPCR法检测组织中miR-876-5p、PAX6 mRNA表达;用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876-5p与PAX6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二者的相关性;随访3年,统计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根据结直肠癌组织中miR-876-5p、PAX6 mRNA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miR-876-5p高表达组、miR-876-5p低表达组,PAX6 mRNA高表达组、PAX6 mRNA低表达组,比较各组3年累积生存率。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miR-876-5p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AX6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经在线网站https://www. targetscan. org/预测,miR-876-5p与PAX6的3’-非翻译区691-697存在结合位点。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miR-876-5p表达与PAX6 mRNA表达呈负相关(r...  相似文献   

13.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作为当今世界的第3大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9年全国癌症报告显示,CRC是我国第3大高发恶性肿瘤,占城市主要高发恶性肿瘤的第2位,农村的第5位[1]。CRC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典型机制是经腺瘤性息肉逐渐演变为癌。大部分的CRC源于结肠息肉,只有20%~30%经过除此以外的途径。从腺瘤发展为癌需要5~≥20年,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早期病变概念的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直肠癌在西方发达国家与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中排第2或第3位,在我国大多地区的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列4~6位,上海已列第2位。结直肠癌有明确的癌前病变,对这些癌前病变及时处理可降低发病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近二十余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其早期病变的认识有较大的改变,集中反映在新版的WHO分类中。笔者就这些概念作一阐释,希望对临床医生正确处理这些病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3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已跃居第3~5位[1]。结直肠癌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多数早期结直肠癌可以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则不足10%[2-3],内镜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随着色素内镜、窄带内镜(narrow-band imaging,NBI)、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内镜等技术的进步,内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16.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2015年全世界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是癌症相关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发病位于第3位,死亡位于第2位~([1])。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CRC新发病例达37.63万,上升至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19.1万例~([2])。散发结直肠癌多由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及其相关的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粪便中正大麻受体相关作用蛋白1和α-突触核蛋白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癌前病变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各50例的清晨粪便标本,分别作为结直肠癌组、癌前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做好标记后,应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ested methylation specific PCR,nMSP)技术对3组正大麻受体相关作用蛋白1(cannabinoid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CNRIPl)和α-突触核蛋白(synuclein-alpha,SNCA)基因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比较,并对比此种诊断方案和粪便隐血(feces occult blood test,FOBT)对结直肠癌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诊断准确度。[结果](1)结直肠癌组DNA的CNRIPl和SNC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74.0%和60.0%,癌前病变组分别为50.0%和40.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0%和4.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组50患者中,经粪便中CNRIPl和SNCA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确诊43例,灵敏度及诊断准确度均为86.0%,特异度为0;经FOBT确诊16例,灵敏度及诊断准确度均为32.0%,特异度为0。2种检查手段在直肠癌诊断中的灵敏度及诊断准确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中CNRIPl和SNCA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可作为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理想方法,安全无创,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 (FCM)对 4 0例结直肠癌标本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Ⅰ、Ⅱ类抗原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合临床病理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结直肠癌发生和转移的机制 ,为临床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腹部外科初诊住院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共 4 0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 5 4岁 ,男 2 9例 ,女 11例 ,每例均收集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周围淋巴结。癌旁组织取自距癌组织 5cm的肠组织 ,手术切除后送检。标本均经病理诊断 ,其中高分化腺癌 3例 ,中分化 15例 ,低分化 19例 …  相似文献   

19.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3’端非编码区结合,抑制靶miRNAs翻译或直接使其降解,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miRNAs在结直肠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促癌或抑癌基因的角色,可作为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结直肠癌是一类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肠道肿瘤。本文对mi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诊断、治疗及耐药性等最新研究进展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正结直肠息肉虽是肠道良性肿瘤,但少数腺瘤性息肉可癌变,其中腺瘤-癌假说实验已被证实~([2])。据统计,在我国,结直肠癌是第5类最常见癌症,且近年来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3])。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复杂和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4])。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结直肠息肉密切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