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杀态度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2016年12月,通过方便取样的方式,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对天津市某大学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7.6%;年级对自杀意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P0.05),而性别、生源地对其无显著影响(P0.05);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父亲关爱与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7,0.112,0.145;P0.05),母亲控制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3;P0.01),母亲控制、父亲控制与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189,-0.157;P0.01),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与对自杀者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092,-0.093;P0.05),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155,-0.089;P0.05);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192,-0.177;P0.01),对自杀者的态度与自杀意念最抑郁时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17;P0.01),对安乐死的态度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155,-0.127;P0.01)。自杀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共建立8个中介模型,且全部为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杀意念有直接影响,且部分是通过自杀态度的中介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2.
周红梅 《校园心理》2016,(4):254-256
探讨大学生孝道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的关系。使用孝个人认知量表(FC)、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大五人格量表(BFI)对472名大学生进行施测,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孝道各要素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二学生在孝道上得分高于大三学生;2父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母亲关爱与孝道各要素都呈正相关,而父亲控制和尊亲恳亲(r=-0.165,P<0.01)、奉养祭念(r=-0.127,P<0.01)、护亲荣亲(r=-0.122,P<0.01)都呈负相关;外倾性、开放性与孝道各要素都呈正相关;3父亲关爱、母亲关爱、外倾性、大三、母亲控制、父亲控制、宜人性进入回归方程,共解释孝道总分的26.4%的变异量。父母关爱和孩子的外倾性人格都对孝道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黄石市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结果1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52,P0.01),与母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P0.05);2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严厉惩罚(r=-0.143,P0.01)、过度干涉(r=-0.150,P0.01)、拒绝否认(r=-0.179,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严厉惩罚(r=-0.132,P0.05)、过度干涉(r=-0.164,P0.01)、拒绝否认(r=-0.183,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显著。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农村父母的教养方式与3~6年级儿童心理控制源是否相关。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问卷》和《儿童控制知觉多纬度测查表》调查180名3~6年级农村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控制源。结果 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专制型因子、溺爱型因子与儿童心理控制源中的有势力的他人控制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288,P0.01;r=0.231,P0.01);信任鼓励型因子与内部控制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4,P0.01);2母亲教养方式的专制型因子与儿童心理控制源的有势力的他人控制因子存在正相关(r=0.206,P0.05),溺爱型因子与未知方控制因子存在正相关(r=0.190,P0.05)。父亲教养方式中的专制型因子、溺爱型和忽视型因子与儿童心理控制源中的有势力的他人控制因子之间存在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r=0.372,P0.01;r=0.267,P0.05;r=0.310,P0.01);3父母教养方式中信任鼓励型因子和情感温暖型因子与女孩心理控制源中的内部控制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336,P0.01;r=0.259,P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专制型因子、溺爱型因子与男孩心理控制源中的有势力的他人控制因子存在正相关(r=0.343,P0.01;r=0.255,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忽视型因子与男孩心理控制源内部控制因子存在负相关(r=-0.211,P0.05)。结论农村父母的教养方式与3~6儿童心理控制源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医专生积极心理资本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950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父/母关爱、鼓励自主与心理资本呈显著正相关(r在0.174~0.254之间,P0.01),父/母控制与心理资本呈显著负相关(r=-0.170,r=-0.200,P0.01);父/母关爱、鼓励自主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在0.133~0.206之间,P0.01),父/母控制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205,r=0.220,P0.01);积极心理资本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516,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246,P0.01)。医专生积极心理资本在父母关爱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父母控制与积极应对方式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父母鼓励自主、父母控制与消极应对方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医专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是通过积极心理资本来起作用的,提高医专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可以培养其积极应对方式,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亲子冲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女生抑郁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评价量表(YSR)、亲子冲突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949名初中女生进行调查。结果 1初中女生抑郁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维度均呈显著相关(r=-0.33,-0.25,0.23;P0.01)。抑郁焦虑与亲子冲突呈显著正相关(r=0.24,P0.01)。亲子冲突与教养方式各维度均呈显著相关(r=-0.37,0.26,-0.36;P0.01);24种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初中女生的抑郁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F=13.47,P0.01),其中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女生抑郁焦虑水平最高;3亲子冲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女生抑郁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既可以直接影响初中女生的抑郁焦虑,也可以通过亲子冲突间接影响抑郁焦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恋爱压力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70名大学生的恋爱压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恋爱压力在父母管教方式、父母陪伴情况、童年生活状况等变量上的差异,并将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大学生恋爱压力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民主型和非民主型教养方式大学生的恋爱压力在家庭压力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94,P0.01);不同童年生活状况的大学生的恋爱压力在伴侣压力(t=-2.11,P0.05)、异性压力(t=-3.6,P0.01)、学业压力(t=-2.86,P0.01)、家庭压力(t=-2.41,P0.05)4个维度上差异显著;恋爱压力总分以及恋爱压力的6个维度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恋爱压力总分以及6个维度与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恋爱压力总分、伴侣压力、异性压力、失恋相关压力、家庭压力与母亲过干涉过保护维度呈正相关(r=0.174,0.184,0.137,0.220,0.155;P0.01)。结论:大学生恋爱压力与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可基于家庭教养方式视角对大学生恋爱压力进行分层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翻译并修订英文版情绪调节策略问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修订的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3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使用认知重评的频率高于使用表达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2,P<0.01);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应用表达抑制策略(t=3.842,P<0.01);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3,P<0.05),与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0,P<0.05);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与父亲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r=0.135,P<0.05),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17,P<0.05).结论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亲越多地使用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越多;父亲母亲越多地使用惩罚严厉教养方式,大学生越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完美主义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积极完美主义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1被试在积极完美主义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0.865,P0.05);文、理科生在问卷总分(t=2.52,P0.05)及条理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t=3.10,P0.05);2被试在父亲严惩(t=2.54,P0.05)、过度保护(t=2.10,P0.05)、偏爱(t=2.83,P0.01)、母亲过干涉、过保护(t=2.13,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等因子与积极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性"、"条理性"、"果决性"因子及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13~0.30P0.05,P0.01),而"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与"条理性"、"果决性"呈显著的负相关(r=-0.12~-0.18,P0.05,P0.01)。结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我控制,形成积极的完美主义人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表达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上海某大学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表达量表(EES)、亲密关系经验量表(ECR-R)、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简式中文修订版(sEMBU-c)为工具进行测评。结果:(1)情绪表达、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三者相关显著,情绪表达与依恋亲近呈显著性相关(r=-0.25,P0.001),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性负相关(r=-0.11,P0.01),与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性负相关(r=-0.09,P0.05;r=-0.12,P0.01);(2)父母过度保护对情绪表达具有负向的直接作用(β=-0.16,P0.01);(3)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证明模型拟合良好(χ~2=561.65,dF=165,RMSEA=0.06,CFI=0.90,TLI=0.91,AGFI=0.87)。结论:父母教养方式通过成人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当前青少年的依恋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以及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610名大学生和高中生进行了测评.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异.②依恋回避与母亲关爱、父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父亲鼓励自主均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母亲关爱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③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能显著预测个体的依恋回避,母亲控制和母亲关爱能显著预测依恋焦虑.结论:青少年的依恋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以医学生为被试,探讨学业延迟满足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大学生学业延迟满足量表和Aitken拖延问卷对653名医学生进行问卷测量。结果:1医学生学业拖延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业拖延的差异显著(F=8.25,P0.01);2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关爱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r=-0.23,-0.30;P0.01),与学业延迟满足显著正相关(r=0.14,0.12;P0.01),父母鼓励自主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r=-0.16,-0.19;P0.01),与学业延迟满足相关不显著(P0.05),父母控制与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r=0.22,0.23;P0.01),母亲控制与学业延迟满足显著负相关(r=-0.09,P0.05),学业延迟满足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r=-0.35,P0.01);3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父母控制直接正向预测学业拖延,父母关爱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学业拖延,还可以通过学业延迟满足间接预测学业拖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7%。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学业延迟满足均可影响学业拖延,且学业延迟满足在父母关爱与拖延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价值观、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价值观研究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山东某高校28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主观幸福感总分与宗教型价值观呈显著负相关(r=-0.16,P0.01),其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人际关系和精力维度与经济型价值观呈显著正相关(r=0.12~0.16,P0.05);②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r=0.15~0.16,P0.05),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呈显著负相关(r=-0.14~-0.35,P0.05)。结论持经济型价值观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不一定高,但生活满意度较高;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而采用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及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了南京某高校大一到博一的大学生531名,对其进行母亲教养方式,基本共情和亲社会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母亲鼓励自主(β=0.104,P0.05)和关爱(β=0.103,P0.05)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认知共情(β=0.12,P0.01)与情感共情(β=0.096,P0.05)均可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情感共情调节母亲鼓励自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β=-0.108,P0.05)。结论:鼓励自主、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都有助于增加亲社会行为。母亲鼓励自主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受到个体情感共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对293名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完美主义高分组在人际信任总分上显著低于完美主义低分组(t=-3.053,P0.01)。大学生完美主义总分与人际信任总分间呈显著负相关(r=-0.183,P0.01);完美主义担心出错(r=-0.257,P0.001)、父母要求(r=-0.215,P0.001)与人际信任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完美主义中的担心出错和条理性2个维度对人际信任总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信任有关,对人际信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师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165名高师生父母教养方式及高师生心理韧性进行调查。结果:高心理韧性与低心理韧性的高师生在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及母亲的"惩罚、严厉"5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4.907,6.151;P0.01;t=-2.330,-2.815,-2.040;P=0.05)。高师生心理韧性总分及各因子与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都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r=0.470,0.352,0.232,0.187,0.543,0.205;P均0.05;母亲:r=0.536,0.368,0.290,0.192,0.576,0.289,P均0.05)。心理韧性总分、积极认知、家庭支持都与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父亲:r=-0.183,-0.218,-0.317;P均0.05;母亲:r=-0.220,-0.231,-0.226;P均0.05)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86,-0.156,-0.276;P均0.05)。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对心理韧性除积极认知外其他维度都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t=7.722,4.641,3.719,3.250,3.581;P均0.01)。结论: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高师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是保护性因素,采用这种教养方式有利于心理韧性的形成;父母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是危险因素,采用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心理韧性水平的形成。母亲的"感情温暖、理解"对高师生心理韧性形成的影响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关系。方法: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大学生未来职业期望调查问卷测量271名大学生。结果:1独生子女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291,P0.01;t=2.055,P0.05),职业期望和声望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2.668,-3.161;P0.01);2职业期望与情感温暖理解(r=0.168,P0.01)呈显著正相关;声望因子与拒绝否认(r=-0.199,P0.01)、惩罚严厉(r=-0.145,P0.05)呈显著负相关;发展因子与情感温暖理解(r=0.235,P0.01)、惩罚严厉(r=0.121,P0.01)呈显著正相关;福利因子与情感温暖理解(r=0.214,P0.01)、偏爱被试(r=0.136,P0.05)呈显著正相关;3独生子女对父母严厉惩罚和职业期望具有显著调节作用(β=0.842,t=2.087,P0.05)。结论:根据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情况调整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恋与归因方式、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14名大学生进行自恋人格问卷(NPI)、归因方式问卷(ASQ)、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测评。结果①高、低自恋者在归因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12,P<0.001);②自恋与整体归因(r=0.199,P<0.01)、人际事件归因(r=0.215,P<0.01)、成就事件归因(r=0.138,P<0.01)以及归因的内外维度(r=0.185,P<0.01)、持续维度(r=0.151,P<0.01)、普遍维度(r=0.166,P<0.01)都显著性正相关;③高、低自恋者在心理异常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均没有表现出差异性;④自恋总分与心理异常总体上无显著性相关,仅与人际敏感(r=-0.108,P<0.01)、恐怖(r=-0.119,P<0.05)两个因子显著性负相关。结论自恋者自我服务的归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心理健康;自恋的权欲、优越感、自我钦羡3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相联系,代表自恋的适应方面;特权感因子则与病态心理相联系,是自恋的不适应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校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ECR)与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对北京6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6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调查的大学生中,成人依恋为恐惧型的个体占总体的比例最多为39.9%,其次分别为安全型23.5%,迷恋型21.5%,冷漠型15.1%;(2)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t=-2.380,P0.05;t=-3.117,P0.01),而男生在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t=4.034,P0.01;t=2.311,P0.05);(3)父亲与母亲在教养方式上有显著性差异,父亲在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母亲(t=12.15,P0.01),而在情感温暖与过度保护维度上显著低于母亲(t=-8.00,-10.34;P0.01);(4)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均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呈现出显著负相关(r=-0.246~-0.311,P0.05),而与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08~0.338,P0.01);(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回避,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焦虑。结论:北京高校大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居多,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人依恋有一定影响,父母情感温暖有助于子女形成安全型依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33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性别上存在差异,女生在母亲关爱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②母亲关爱、父亲关爱和母亲鼓励自主、父亲鼓励自主与子女的自我同一性获得有显著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负相关;父亲控制、母亲控制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的关爱、鼓励自主有利于子女同一性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