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2008年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分析和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005-2008年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分析,了解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的三间分布情况。 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收集登革热个案报告卡并筛选、提取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对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2005-2008年中国输入病例以20~50岁经济活跃人群为主;输出国主要为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国内输入地区主要为广东、云南、福建、浙江和北京;广东和福建省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发生了登革热输入后暴发疫情。结论近4年来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输入时间跨度增宽,全年均有输入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我国2016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对比输入及境内感染病例差异,为登革热防控提供思路与建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数据,描述病例的人口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比较输入性和本地感染疫情的时空分布,呈现境外输入性疫情的来源。结果 2016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 049例(无死亡),较2015年同期下降46.9%,年报告发病率0.2/10万。其中,境内感染病例1 569例(76.6%):本地感染病例1 562例,集中于福建省(921例)、广东省(416例)、云南省(217例)和浙江省(8例);外省输入病例7例,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省(各2例)、山东省、陕西省和浙江省(各1例)。23省份报告了境外输入病例480例(占全部病例的23.4%),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和南亚(434例,占境外输入病例的90.4%)。结论 2016年我国登革热疫情较2015年显著下降,疫情仍以输入疫情导致本地暴发为主,本地疫情集中于既往高发省份,本地和境外输入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显著。我国应根据输入和境内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完善登革热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 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14年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297例, 其中输入性病例50例, 本地感染病例247例。病例波及全省9个设区市中的7个, 主要集中莆田市和南平市, 占总数的83.8%。全省27.3%的县(市、区)(24/88)有报告病例。各月均有病例, 其中9、10月病例数最多, 占88.9%(264/297)。本地感染病例仅发生在8-11月, 而输入性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发生。各年龄组均有病例, 25~65岁年龄组病例占总数的73.7%(219/297)。境外输入性病例来自于东南亚、非洲、南美洲, 但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境内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于广东。297例病例发病至诊断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4.7 d, 57.6%(171/297)的病例在发病后5 d内被发现。结论 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病例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 应该加强对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及时发现, 及早处置,防止扩散。  相似文献   

4.
2006年中国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登革热疫情监测资料,为加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全国网络直报登革热疫情及登革热监测点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全国共14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1044例,无死亡报告。除广东省有本地感染外,其他地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分布,主要来自东南亚和美洲等地区;输入病例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柬埔寨、缅甸和新加坡。广东省登革热多点暴发,发病时间集中在8-11月。媒介伊蚊监测显示广西、海南、云南地区所有监测点和福建省(86.7%)、广东省(55.8%)布雷图指数(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尤其6-10月,BI普遍较高。福建、广东、云南和广西地区媒介蚊种均为白纹伊蚊,海南省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监测点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阳性率为0%~14.5%。开展病原学检测的监测点没有从媒介伊蚊中检测到登革病毒核酸或分离到病毒。 结论 中国南方登革热监测省份具有登革热流行的媒介伊蚊和易感人群,夏秋季节可由输入病例引发本地暴发流行。应普遍建立灵敏的早期登革热预警监测系统,早期发现病例,防蚊灭蚊,控制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DENV)流行株血清型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2017年该地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ENV C/PrM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2017年西双版纳州共确诊登革热1 348例,包括本地感染病例1 231例和输入病例117例。 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均有来自老挝和缅甸的输入性病例,其中景洪市和勐腊县发生本地流行,病例数分别为1 030例和201例。 流行期为5 — 12月,病例年龄以20 ~ 54岁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1.16。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48株DENV的C/Pr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6株为登革1型病毒(DENV-1;景洪市33株、勐腊县10株和勐海县3株),2株为登革2型病毒(DENV-2;勐腊县和勐海县各1株)。 2017年西双版纳州的老挝输入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的DENV -1流行株间高度同源,与近几年德宏州瑞丽市和临沧市耿马县及东南亚国家的DENV-1流行株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DENV-1的E基因进化分析结果与C/PrM一致。结论DENV-1是引起2017年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 来自老挝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导致2017年西双版纳州本地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加强中国?老挝和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登革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首次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登革热(DF,Dengue,fever)是一种全球性急性虫媒传染病,由登革热病毒(DV,Dengue,virus)引起。登革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60个国家及地区,以东南亚国家最为严重。我国自1978年广东省佛山登革热暴发以来,共发生13次流行。浙江省以前尚未证实有登革热病例。2003年,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登革热抗体(以下简称IFAT),发现了2例输入性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分析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病原体的可能来源。方法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数据以及病毒分离株的序列信息,分析、阐明本次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并进行病毒序列测定。结果 2009年7月20日至10月4日义乌市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294例,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多数病例发生在4个村(社区),共涉及5个镇(街道)的16个村(社区),发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聚集性特征,病例均具有登革热临床特征,无死亡病例。从病毒分离株的序列分析表明,本次登革热暴发为登革3型病毒引起,该病毒可能来源为东南亚地区。结论本次登革热暴发流行为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外界病毒传入、高白纹伊蚊密度和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不熟悉可能是导致该起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017 —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子系统中收集杭州市2017 — 2019年登革热病例信息,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将病例分为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使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可视化呈现,使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2017 — 2019年杭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424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23例,本地病例1 201例。 2017年和2019年的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特征,共得到36个本地病例高–高聚集区和37个输入性病例高–高聚集区。 对本地病例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聚集时间皆在2017年8 — 10月,1类聚集区以江干区闸弄口街道为中心,涉及31个街道,主要位于主城区内。 对输入性病例扫描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聚集时间都在2019年5 — 11月,1类聚集区以余杭区塘栖街道为中心,涉及29个街道。  结论   杭州市登革热疫情存在时空聚集性特征,本地病例和输入性病例在聚集空间和时间,以及高发人群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区域和人群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以更精准防控登革热疫情。  相似文献   

9.
2010年7月22日至10月26日,广东省东莞市兴塘社区发生了一起登革热社区暴发疫情,共发生确诊病例24例,可疑病例16例;病例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病例表现为首发病例住家200 m范围内的聚集性;首发病例发病前有东南亚国家旅游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0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及血清学、病原学特征。结果: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718例,包括1568例本地感染病例和150例境外输入病例。共报告25起暴发事件,累计1311例病例,暴露总人数190余万。20~39岁成人发病率最高[(4.75~5.67)/100万],20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较低。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发生,94.7%的病例分布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本地感染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0月,随年份不同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2005-2010年从138份急性期血标本分离到67株登革热病毒,其中登革1型63株、登革2型2株、登革3型1株、登革4型病毒1株。期间采集监测点流行前、后期正常人血清标本232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51份,总抗体阳性率2.19%。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均有发生,发病患者群的流行病学与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均没有体现登革热呈地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登革热传播快 ,发病率高 ,有明显季节性 ,主要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近年来 ,东南亚和我国海南、广东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1 999年以来福州市近郊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由于目前登革热尚无有效治疗和特异的预防药物 ,因此 ,主动开展疫情 ,蚊媒监测是控制登革热发生及流行的重要手段。在 2 0 0 0年我们选择了 1 999年发病较多的地区及未发现病例地区共 5个点进行监测 ,现将 2 0 0 0年福州地区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材料 :在 5个监测点共采集正常人群血清35 0份。采集白纹伊蚊共 1 71只。应用C6/36 (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 )传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根据2015年1-3月全国登革热监测数据,分析我国近期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探讨相应防治对策建议。 方法 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的登革热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 结果 2015年截至3月31日,全国16个省共报告病例54例,较2014年同期(36例)上升50%。实验室确诊4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8%。所有病例均为输入病例。病例以广东省(19例)为主,其次为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浙江省(各4例)。男女性别比为1.5 : 1,平均年龄38岁,20~40岁年龄组占72%,职业以家务待业(8例)为首,其次是商业服务(7例)。 结论 监测数据提示,我国登革热报告病例数较2014年同期显著升高,地域分布也较2014年有所扩大,2015年登革热疫情防控压力依然较大,各地应充分认识登革热的危害性,加强病例与蚊媒监测,积极开展培训与宣传教育,提高病例发现诊断能力与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暴发疫情情况及原因,为今后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对社区、医院进行主动搜索,对2017年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并对疫情暴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27例,发病高峰为8月21日至9月15日,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运河沿线的4个街道,以>50岁人员为主,占全部病例的61.16%,职业以离退人员(123例,占37.61%)及家务及待业(76例,占23.24%)为主。 病例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5.20 d,其中住院病例为3 d(2 ~ 5 d),非住院病例为5 d(3 ~ 7 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Ζ=6.383,P<0.001)。结论本次暴发疫情可能是由登革热输入病例或隐性感染者引起的本地传播,建议加强医疗机构登革热诊断水平,提高登革热监测敏感性,长效运行登革热“网格区域责任制”,确保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4.
2006年6月4日沈阳市传染病院报告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同时报告2例疑似登革热患者,经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特异性抗体IgM检测,确认该2例患者为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1事件经过患者李某,女,48岁,汉族,家务待业,家住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海岛地区首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开展岛屿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岱山县江南岛和医疗单位进行病例搜索,对发现的病例进行流行学调查处置;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热核酸和抗体,对病毒核酸扩增E基因序列测序并构建进化树,追溯可能传染源。结果该起暴发疫情共报告9例病例,均为登革病毒1型( DENV-1),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疫情共持续15 d,男女性别比1∶8,年龄最大77岁,最小25岁;DENV-1 E基因序列与2017年分离自越南的4株序列(LC428079、LC428073、LC428062、LC428059)相似度99.81%,与2019年3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河南省的序列(MK905537)相似度99.75%,与2016年分离自新加坡的序列(MF033254)相似度99.68%及与2019年6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浙江省丽水市的序列(MN444624)相似度99.62%。结论本次疫情是由 DENV-1引起的本地暴发疫情,调查结果提示相关部门应大力开展清除蚊媒滋生地,降低蚊媒密度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加强临床医生对登革热临床鉴别诊断培训。  相似文献   

16.
《疾病监测》2014,(9):712-712
<正>新华网2014-10-09:10月8日,一场以防蚊灭蚊为重点的卫生行动在广东全省统一展开,以控制登革热的扩散蔓延。在登革热疫情最为严重的,数十万干部、工人、学生、环卫人员,7日一起行动起来,清理低洼积水、沟渠,翻盆倒罐,彻底消灭蚊虫孳生地。市长陈建华等也在公园参与了清洁卫生活动。据广东省卫计委消息,截至8日零时,今年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24489例,过去几天广东每天报告的新增病例均超过千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显示,全国已有23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病例数比去年同期上升4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阐明云南省中缅边境的瑞丽市2014年登革热流行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 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 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 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4年6-12月, 瑞丽市共确诊登革热病例292例, 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39例(47.77%), 输入性病例153例(52.23%;缅甸输入152例, 广州输入1例)。2014年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发病率为72.77/10万。主要流行地区为瑞丽市城区、姐告开发区和勐卯镇。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65株病毒的C/Pre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 其中本地感染40例, 缅甸输入25例。进化分析表明, 登革1型病毒53株(本地感染31例, 缅甸输入22例), 2型11株(本地9例, 缅甸输入2例), 4型1株(缅甸输入病例), 它们均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4年瑞丽市发生了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登革热流行, 缅甸木姐市和中国瑞丽市均存在登革1和2型病毒的共同流行, 来自缅甸木姐市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引起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4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确定病例定义进行回顾性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C6/36细胞对急性期病人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以荧光定量RT-PCR方法鉴定。用布雷图指数(BI)法进行蚊蚴密度调查。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85d,共发病83例,登革热抗体阳性68例,并分离到登革Ⅰ型病毒8株。病例主要集中在某镇的城镇所在地。男性29例,女性54例,发病年龄最小7岁,最大76岁,以20~60岁占78.31%。疫情发生时疫区布雷图指数高达326。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发现疫情10d后未再出现新发病例。结论本次疫情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媒介伊蚊大量繁殖,传染源输入是引起此次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因素。早期病例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疾病传播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有必要加强输入病例监测和蚊媒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汕头市登革热的流行与控制情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汕头市登革热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对1999~2 0 0 3年汕头市登革热监测和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 0 0 3年,汕头市共报告登革热178例,疫情涉及6区4 4个街道;病例基本集中在9~11月份,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结论 汕头市登革热疫情同周边城市登革热流行程度密切关联,疫情地区分布呈高度集中的特点,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自然条件、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是疫情流行的相关因素。加强监测力度,密切注视周边城市登革热疫情动态,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胡爱荣 《疾病监测》2005,20(11):601-602
登革热是一种正在向全球蔓延的蚊媒性急性传染病,近年,随着交通的便捷及交流的频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2005年4年27日,宁波市传染病院收治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立即报告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协同进行全面调查和处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