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Liddle综合征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一家系三代4例同胞兄弟均患高血压,其中2例经临床检验诊断为Liddle综合征。抽取三代所有成员的基因组DNA,用PCR法扩增上皮钠通道β及γ亚单位(βENaC,γENaC)第13外显子,直接DNA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βENaC基因第13外显子的DNA测序结果显示,4例患病同胞兄弟在该外显子的616号密码子均存在CCC→CTC错义突变,家系中其他成员均未发现基因突变。γENaC基因测序未发现突变。结论 同一个家系中的4例高血压同胞检出βENaC基因突变,在基因水平上确诊为Liddle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收集1个Liddle综合征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基因突变结果, 并回顾性分析自1994年至今国内外学者报道的Liddl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汇总基因突变类型。先证者24岁发现血压高, 血钾3.65 mmol/L, 立位肾素<0.5 mU/L, 立位醛固酮1.5 ng/dL。其父亲34岁确诊高血压, 血钾3.34 mmol/L, 立位肾素3.72 mU/L, 立位醛固酮6.04 ng/dL。先证者及其父亲基因结果提示SCNN1G基因第13外显子发生了无义突变(1724G>Ap.Trp575*)。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的107个家系的288个病例中, 高血压的发生率为95.1%, 低血钾的发生率为55.2%, 低肾素/低醛固酮的发生率为49.6%。本病例提示Liddle综合征临床表型具有异质性, 对于早发高血压无论是否合并低血钾的患者都应进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筛查, 并进一步对于低肾素/低醛固酮的患者行Liddle综合征相关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3.
Liddle综合征     
Liddle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具有家族聚集性,由编码肾小管上皮细胞ENaC的基因SCNNIB或SCNN1G发生突变所导致,该突变引起顶膜上ENaC数量增加并处于持续激活状态,使远端肾单位对Na+及水分的重吸收显著增加。临床特点为高血压、低钾血症,以及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降低。主要治疗方法为阿米洛利或氨苯喋啶配合低钠饮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该病无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个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对一例发病9年的32岁女性糖尿病患者家系成员进行调查,该家系中有两代糖尿病患者,采用目标区域捕获高深度测序技术在先证者中找到突变基因,使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突变位点并筛查其他家系成员。结果基因检测发现家系中3个个体携带肝细胞核因子1仅(HNF·1α)基因V380Cfs。39移码突变,该突变在家系中表现为与糖尿病共分离。结论该家系为一个新的HNF-1α仅基因突变所致MODY3家系。  相似文献   

5.
Liddle综合征     
Liddle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具有家族聚集性,由编码肾小管上皮细胞ENaC的基因SCNN1B或SCNN1G发生突变所导致,该突变引起顶膜上ENaC数量增加并处于持续激活状态,使远端肾单位对Na+及水分的重吸收显著增加.临床特点为高血压、低钾血症,以及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降低.主要治疗方法为阿...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疑诊Liddle’s综合征的家系患者中行基因突变筛查,明确患者的遗传型和表型。方法收集疑诊家系,包括临床资料和静脉血,30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候选基因为编码肾集合管细胞上皮钠通道(ENaC)β亚单位基因(SCNN1B,NCBI序列号6338),设计引物对SCNN1B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SCNN1B基因13外显子C1696T突变,其父亲、姐姐也携带同样基因突变,而300例正常对照中未发现此突变。分析提示该突变导致编码蛋白566位出现了编码终止,先证者的表型严重,并且高度类似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而家系患者表型较轻,其表型异质性有待明确。结论 SCNN1B C1696T突变可引起编码蛋白R566X突变,从而导致Liddle’s综合征,但携带该突变的患者临床表型存在异质性,并且容易误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建议进一步优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治流程,并对有条件的患者及早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7.
Liddle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高血压病,其临床特征是早发的高血压,低血钾,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对上皮钠离子通道(ENaC)抑制剂敏感,而对醛固酮抑制剂不敏感。虽然在该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部分患者被误诊以致早年发生心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害、脑卒中甚至猝死。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Liddle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该综合征的遗传基础为编码ENaC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上皮钠通道过度激活导致肾脏远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强所致,一旦诊断明确,单服阿米洛利即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将对Liddk综合征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Liddl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收集整理2个家系中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SCNN1B和SCNN1G突变的检测,尚需对15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群进行该位点的基因扩增,测序,以排除所发现的突变为未知人群多态位点的可能。对确诊患者给予限盐和口服阿米洛利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从两个家系共40例存活家系成员中检测出8例患者携带SCNN1B突变,其中家系1中5例患者(包括先证者)携带的突变为SCNN1BP614L;家系2中3例患者(包括先证者)携带的突变为SCNN1BP616S;以上突变携带者均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活性及低醛固酮血症,对8例患者给予限盐和口服阿米洛利治疗,治疗1个月后随访发现疗效显著且稳定。结论本研究通过基因检测为两例先证者明确诊断,并对两个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筛查,对确诊患者给予限盐和口服阿米洛利进行了治疗和定期随访,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9.
SCN5A基因移码突变导致Brugada综合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检测Brugada综合征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对1个Brugada综合征家系11名成员和20名正常人的DNA样本应用双脱氧链终止基因测序法进行心脏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type V,SCN5A)基因测序。结果:SCN5A基因测序发现Brugada综合征家系第22个外显子存在1个杂合基因移码突变位点,经克隆传代后测序发现该突变为4087insC。该突变使通道蛋白1314-1317位氨基酸发生改变并在1318位终止,导致钠离子通道第3结构域S4结构变化,S5-6及第4结构域全部缺失。该突变在Brugada综合征家系中分布符合常染色体显性分布规律。对照组未发现相同突变。结论:SCN5A基因4087insC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导致Brugada 综合征的基因突变位点,也是国际上发现的第2个引起Brugada综合征的SCN5A基因移码突变  相似文献   

10.
Liddle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致病型高血压,由于编码远端肾小管上皮钠通道的基因发生功能获得性突变,引起钠重吸收增加,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同时伴有低血钾、低肾素、低醛固酮水平。临床常表现为早发高血压,易误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基因检测可以确诊,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基因筛查技术对1个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患病家系进行12个已知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明确致病突变。方法在符合伦理要求和获得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临床检查后,采集该家系中7名患者和1名表型正常个体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Complete Genomics测序平台对先证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已知致病基因:KCNQ1、KCNH2、SCN5A、ANK2、KCNE1、KCNJ2、CACNA1C、CAV3、SCN4B、AKAP9、SNTA1、KCNJ5。对于定位于先证者中的突变,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直接测序法在家系中其他成员中进行测序,最终确定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结果在该家系患者的KCNH2基因上发现1个移码突变c.2400delC(p.Gly800fs*10),在家系内正常成员和正常人群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在1个中国LQTS家系中发现了一个LQTS相关的KCNH2基因新突变(del D1790)。  相似文献   

12.
Brugada综合征SCN5A基因的三个新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Brugada综合征相关基因SCN5A突变情况。方法 以4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和9例临床可疑Brugada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双脱氧末端终止测序法对所有患者进行SCNSA基因扫描。对阳性结果者进行家系中其他成员的筛查。结果 在1个Brugada综合征家系发现两个杂合突变,即SCN5A基因第3外显子上发现一错义突变(G283A),导致代表缬氨酸残基的第95位密码子突变为异亮氨酸残基(V95I),第28外显子上也发现一错义突变(CA946T),导致代表丙氨酸的第1649位密码子突变为缬氨酸(A1649V)。在1个临床可疑Brugada综合征家系发现一杂合突变,即SCN5A基因第28外显子缺失3个碱基(TCT),导致代表苯丙氨酸残基的第1617位密码子缺失(delF1617)。结论 在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现了3个SCN5A基因新突变(V95I、A1649V、delF161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一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家系的MEN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提取12名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对MEN1基因所有10个外显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及产物直接测序,亚克隆测序鉴定其杂合性.结果 家系中1例病理确诊甲状旁腺增生的患者存在MEN1基因第10外显子突变1649_1650insC,导致密码子514发生移码突变,另外筛查出2名家系成员也为该突变携带者,临床检测符合MEN1诊断标准.结论 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中国人家系中检测出MEN1基因杂合突变1649_1650insC,该突变在中国人尚未见报道,同时,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筛查可以早期诊断该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个有两例46,XY同患17α-羟化酶缺陷症的家系进行临床、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纯合突变和杂合突变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兴奋实验前后相关生物学指标的改变.方法 收集一个17α-羟化酶缺陷症家系患者及其他成员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检测17α-羟化酶基因(CYP17A1)序列;进行1h ACTH兴奋试验.结果 患者CYP17A1基因第6号外显子329位密码子发生了TAC329AA纯合突变,引起Tyr329Lys错义突变和以后的移码突变;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杂合子在ACTH兴奋前后激素水平的变化介于纯合基因型与正常对照之间.结论 本研究家系中CYP17A1基因突变是17α-羟化酶缺陷症的致病基因,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杂合子能导致一定程度的生物学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一个马凡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筛查结果,同时探索FBN1基因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终止突变和临床表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1个马凡综合征家系,经询问病史及检查,并对其基因组DNA进行了FBN1基因测序。结合既往研究的数据进行了FBN1基因钙结合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终止突变的基因型与表型关联分析。结果在马凡综合征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FBN1基因8号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cb EGF-like#08)移码突变p.Glu768Valfs X6,c.2302_2309del GAATGTGT。结合以往研究报道的基因型-表型分析发现,发生于FBN1基因8号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的终止(PTC)突变,100%携带者有心血管系统累及(5/5),80.0%的携带者有骨骼系统的异常累及(4/5)。结论研究报道了MFS家系的一个新的致病移码突变Glu768Valfs X6,携带者容易出现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基因型表型分析发现,发生于FBN1基因钙结合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的终止突变更容易出现主动脉根部扩张及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心血管系统表型。这些发现对马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个Ⅱa型多内分泌腺瘤病家系的RET原癌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检测一个Ⅱa型多内分泌腺瘤(MEN-Ⅱa)病家系中RET原癌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提取9名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对RET原癌基因第10和第11外显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进行直接DNA测序。结果 家系中2例经病理确诊的患者存在RET原癌基因第11外显子Cys(TGC)634Gly(GGC)错义突变,另筛查出4名成员为该突变基因携带者,其中2例经B超检查发现甲状腺有新生物,1例双侧甲状腺及双侧肾上腺有新生物。1例15岁的突变基因携带者无临床表现。结论 对MEN-Ⅱa家系的基因分析证实RET原癌基因第11外显子在密码子634存在TGC→GGC突变,对MEN-Ⅱa能在基因水平作出诊断,对MEN-Ⅱa家系成员作分子遗传学分析有助于判断患MEN-Ⅱa的危险性和临床上作进一步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1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主动脉夹层、二尖瓣前叶脱垂并有主动脉夹层家族史的马凡综合征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变异基因,为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先证者行全外显子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遗传性主动脉瘤相关基因,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鉴定候选致病突变;收集患者家系成员共计11人样本,利用Sanger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候选致病位点进行检测。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提示患者携带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NM_000138.5)c.7412delC杂合变异,位于60号外显子,Sanger测序结果表明该变异在家系内与疾病共分离。该位点为移码突变;依据ACMG指南,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致病变异分类非常强(PVS1)+中等证据2(PM2)+辅助证据1(PP1)]。结论:该马凡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为FBN1基因的c.7412delC突变,本研究为该家系的分子诊断、分子分型及后续遗传咨询及治疗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中国马凡综合征患者FBN1基因的变异谱。  相似文献   

18.
Liddle综合征     
正Liddle综合征(Liddle syndrome,LS)又称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963年由Grant Liddle首次报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临床上往往被误诊、漏诊,但其真正的发病率可能比目前估计的高,可能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性高血压~([1-2])。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发病、高血压、低肾素、低血醛固酮症。LS患者一般在儿童期便可出现高血压,但多因无症状而拖延至成年期~([3]),随后往往发生严  相似文献   

19.
Liu WL  Xie WL  Hu DY  Zhu TG  Li YT  Sun YH  Li CL  Li L  Li TC  Bian H  Tong QG  Yang SN  Fan RY  Cui W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02-207
目的研究10个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及突变特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0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的MYH7基因、MYBPC3基因和TNNT2基因进行扫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其外显子及剪接部位基因组DNA片段,直接测序分析,并分析各突变患者相应临床表型特点。结果10个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中5个家系发现上述基因突变,3个家系MYH7基因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Arg663His、Glu924Lys和Ile736Thr,Glu924Lya在中国患者中首次发现。这3个家系中3例患者猝死;2个家系MYBPC3基因发生错义突变、剪接突变和移码突变,1个家系先证者为复合突变即18外显子错义突变ArgS02Trp及27外显子剪接突变即IVS27+12C〉T,先证者之母携带错义突变,先证者之父携带剪接突变;在另一家系首次发现Gly347fa移码突变,该家系中1例猝死。10个家系中未发现TNNT2基因的功能区突变,但在内含子3中发现一个STR多态性即CTTCT5个碱基的插入/缺失,7个家系先证者发现D基因型。结论MYH7基因为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见致病基因,临床表现较重,猝死率较高。MYBPC3突变也较常见,症状较轻,发病较晚,但复合突变发病早、症状重。同一突变的临床表型存在异质性提示多因素参与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例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筛查,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例DCM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另选取体检中心健康成年人为对照。收集先证者家系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发病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可疑致病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对其他家系成员及对照组进行相关基因筛查。结果:对该家系筛查发现包括先证者在内的5例DCM患者,且基因检测发现均存在JPH2基因的c.1846C>T(p.Arg616Cys)突变,另有1例无临床表型的突变基因携带者。余家系成员及对照组相同位点未见异常。在随访过程中先证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结论:本研究发现JPH2基因的p.R616C突变可能导致家族性DCM,且该基因突变可能为恶性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