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AL患儿血浆ET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 0例健康儿童和 41例急性白血病 (AL)患儿血浆内皮素 (ET)水平。结果  急性白血病发病组血浆ET平均值为 95 .15ng/L ,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对照组 3 9.95ng/L(P <0 .0 1)。经化疗缓解后血浆ET平均值降至正常水平 (3 8.3 0g/L) ,明显低于未缓解组血浆ET平均值 95 .15ng/L(P <0 .0 1)。AL患儿血浆ET值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r=0 .93 89,P <0 .0 1) ,结论  动态观察患儿血浆ET水平对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病情与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肾小球肾炎(AGN)内皮素(ET)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6例AGN血浆及尿液ET水平。结果:AGN血浆及尿液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24 h尿蛋白≥1.5 g 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24 h尿蛋白<1.5 g 者(P<0.01),AGN重度水肿患儿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水肿者(P<0.01),轻度水肿者ET水平明显高于无水肿者(P<0.05),伴严重表现的AGN患儿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一般病例(P<0.01),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AGN患儿血浆ET水平与C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58,P<0.05)。结论:ET在AGN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动态观察ET水平对预测其病情、预后以及AGN的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54例ITP患儿粪便Hp抗原,观察Hp抗原阳性与阴性患儿的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程度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54例患儿,Hp阳性率19%(10例),不同发病年龄患儿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47例急性ITP患儿中Hp阳性9例(19%),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平均需7.3 d;38例Hp阴性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平均需5.1 d,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ITP患儿Hp阳性率14%,与急性ITP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未发现ITP患儿Hp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Hp阳性率与患儿年龄无明显相关;Hp感染不影响ITP患儿对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PPAR-γ与免疫细胞分化、凋亡、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调控均密切相关,该实验旨在研究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变化及其与血浆IL-13的相关性。方法:序贯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急性ITP患儿53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RT-PCR法检测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的表达,ELISA 法检测血浆中IL-13水平。结果:急性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8±0.03) vs (0.52±0.05),P<0.05];急性ITP患儿血浆中IL-13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60.21±34.26)pg/mL vs (121.42±12.69)pg/mL,P<0.05]。急性ITP患儿血浆中的IL-13含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变化呈正相关(r=0.89,P<0.05)。结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上升,并与IL-13水平呈正相关,PPAR-γ与IL-13可能均参与了急性ITP的发病过程。[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5):367-37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80例ITP患儿GP Ⅰ b/Ⅸ、GPⅡb、GPⅢa、GPⅠ 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观察总ITP患儿、不同性别ITP患儿、急慢性ITP患儿GP阳性表达率与ITP疗效的关系.结果 80例ITP患儿中GP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5,P<0.01);44例男性ITP患儿与36例女性ITP患儿GP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3,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x2=4.156,P<0.05;女:x2=4.433,P<0.05);67例急性与13例慢性ITP患儿GP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3.513,P<0.001),急性ITP患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57,P<0.05),慢性ITP患儿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0,P>0.05).结论 儿童ITP患儿疗效与GP阳性表达率明显相关,GP阳性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儿的病情程度,作为判断儿童ITP疗效及监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患儿血浆内皮素检测与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川崎病 (KD)患儿血浆内皮素 (ET)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变化 ,及其与KD及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检测 5 0例KD患儿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浆ET含量 ,并以 30例急性感染及 3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组。结果  1.KD组亚急性期血浆ET较急性期显著增高 ;2 .K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浆ET均显著增高 ;与感染对照组相比 ,仅亚急性期显著增高 ;3.彩超探及KD组 5 4 %患儿冠状动脉扩张(CAD) ,其亚急性期血浆ET较无CAD组显著增高。结论 KD患儿亚急性期ET进一步增高 ,对发生冠状动脉及其他心血管并发症有一定提示 ,同时应作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7.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方法 :对 8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浆内皮素进行放免分析测定。结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内皮素明显升高 ,不同程度的出血组间及急性期与恢复期存在着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血浆内皮素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明显增高 ,同出血程重的轻度呈正相关系 ,并随着疾病的恢复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CH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前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 (ADM)的变化 ,同时观察血浆内皮素 (ET 1)及血清一氧化氮 (NO)的变化 ,以探讨其在CHD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儿 33例 ,其中 2 5例成功施行了修补术 ;正常对照组 15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DM及ET 1,比色法测定血清NO ,并比较手术后 7d三者的变化 ;分析血浆ADM与ET 1、NO及肺动脉收缩压 (PASP)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1)CH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ADM明显高于无肺动脉高压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且ADM随着肺动脉高压病情的加重而升高 ;手术后ADM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肺动脉高压组ET 1明显升高 ,术后ET 1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肺动脉高压组NO明显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NO轻度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4)CHD患儿ADM及ET 1与PASP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 0 82、0 77,P <0 0 1) ,ADM与NO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6 ,P <0 0 5 )。结论ADM、ET 1及NO共同参与了左向右分流型CHD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过程。ET 1合成增多 ,NO合成减少 ,使缩血管物质与舒血管物质间失衡 ,促进了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 ;A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一氧化氮 (NO)和血浆内皮素 1(ET 1)对先天性心脏病 (CHD)患儿肺动脉高压 (PH)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儿童 3 0例为对照组 (A组 ) ;3 0例肺动脉压正常的CHD患儿为B组 ;3 0例CHD并PH患儿为C组。采用硝酸还原法对其血清NO 2 /NO 3 、放免法对其血浆ET 1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B组血清NO 2 /NO 3 浓度较A组明显增高 ;C组血清NO 2 /NO 3 浓度较A组低 ;无论是否并PH ,A、B两组与对照组相比 ,其血浆ET 1浓度均增高。结论 血清NO 2 /NO 3 浓度和血浆ET 1浓度及其间平衡关系共同影响PH的形成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 (ET 1)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慢甲炎 )和单纯性甲状腺肿 (甲肿 )患儿中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测定 30例甲亢、14例慢甲炎和 18例甲肿患儿血浆ET 1、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甲状腺素 (FT4)水平 ,并与 15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甲亢组和慢甲炎组ET 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甲肿组患儿ET 1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血浆ET 1可能与甲状腺疾病发病有关 ,测定血浆ET 1可作为判断甲状腺疾病类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