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总结输血不良反应,降低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质量,血液有效输注。方法: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进行统计。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其中输注血小板不良反应概率最高达0.70%,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根据各种血液成分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同时对临床医生加强输血不良反应标准认知程度可最大限度地规避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相关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了解其认知现状,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错报漏报、提高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我市8家二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为对象,随机发放问卷1 443份,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能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意义的医务人员占67.5%(893人),能正确应对工作中遇到的药品不良反应(包括及时准确报告药品不良反应)者占34.32%(454人)。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度和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法、程序以及监测等相关制度的知晓率都很低。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水平,端正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态度,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管理体系,以有效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无偿献全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仲文 《广州医药》2010,41(5):55-56
目的查找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与方法。方法对不良反应资料按各诱因进行归纳分析,用唐山Modern 2000现代血站标准化管理系统对捐献全血资料按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汇总。结果各影响因素中在捐血车献血的不良反应率高于捐血站,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率高于重复献血者,低学历献血者不良反应率高于高学历者,献血季节以夏季不良反应率最高,性别与不良反应无关联。各诱因中以精神因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为空腹、饥饿,劳累。结论对影响献血不良反应的各种因素和诱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吴刚  郭胜红  袁华兵 《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1):1191-1194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2 789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以评价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安全性。结果:药物所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789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2例,确定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例数5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不良反应与药物应用剂量关系:药物应用剂量不同,患者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关系:女性、男性患者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关系:不同年龄段患者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与患者病种关系:不同病种患者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53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2%;皮肤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其他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不良反应症状处理情况:53例患者经调整滴速、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症状均消失,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出现。结论:丹红注射液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素较多,通过有效预防性措施的实施,可减少或避免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对确保用药安全及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由于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探讨气涉及的器官,症状类型、严重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等。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采用注射液进行治疗报告不良反应的患者201例,其中由于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为97例,占47.5%。所有研究人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次研究。结果:研究人群不良反应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重度不良反应、中毒不良反应和轻度不良反应等,其中主要分布为中度和轻度不良反应,中度不良反应为45例,占46.4%,轻度不良反应为48例,占49.5%。结论:由于中药注射液引发的不良反应应加强重视,应及时的进行对症处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陈怡 《吉林医学》2011,(24):5006-5006
目的:探讨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方法:统计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特点。结果:选取药物不良反应256例,其中抗生素类致不良反应143例,占55.85%,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42例,占16.40%,其他药品致不良反应71例,占27.73%。结论:正确合理用药物,采用先进的药学监护理念来管理药品的临床使用,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减少不良反应带给患者的伤害,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临床回报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我院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和措施.方法 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机制血小板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 应用去除白细胞技术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临床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通过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注血液制品后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我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低,在输注全血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是机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结论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调查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成因,对其不良反应作出分析和客观评价.方法:对从广东省不良反应网络监测平台收集到的158份刺五加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不同厂家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例数不同,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不同,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结论: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与药品的质量差异、患者个体差异及临床合理用药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庞宏宣  林高翔 《华夏医学》2006,19(6):1080-1082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中使用鱼精蛋白出现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将200例使用鱼精蛋白的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使用鱼精蛋白时采取多种预防措施,对照组不采取预防措施,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的程度。对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结果两组都有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种类及程度相似,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P<0.01),两组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治疗效果好。结论心脏手术中使用鱼精蛋白的不良反应难以避免,但采取多种有效的防治措施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g1对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耐阿霉素(adriamycin, ADR)细胞K562/ADR增殖的影响及其对K562/ADR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方法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g1对K562/ADR细胞增殖的影响;CCK-8法检测人参皂苷Rg1与ADR联用对K562/ADR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逆转倍数;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人参皂苷Rg1联合ADR对K562/ADR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参皂苷Rg1联合ADR对K562/ADR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人参皂苷Rg1均可抑制K562/ADR细胞增殖(P<0.001),当人参皂苷Rg1浓度为120μg/mL,作用时间为48 h时,细胞增殖抑制率最高(P<0.05);与单用ADR相比,人参皂苷Rg1联合ADR作用48 h后,K562/ADR细胞IC50值明显下降(P<0.05),人参皂苷Rg1对K562/ADR细胞的耐药逆转倍数为2.34;与对照组和ADR或人参皂苷Rg1单药作用相比,人参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新藤黄酸(gambogenic acid,GNA)对人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DR的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GNA、阿霉素(adriamycin,ADR)及两者联用对MCF-7/ADR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MCF-7/ADR细胞内ADR浓度.结果 GNA能剂量依赖地抑制MCF-7/ADR细胞的生长,作用48 h时,GNA对MCF-7/ADR细胞的IC50为12.88 μmol/L;4 μmol/L GNA可增加MCF-7/AD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使ADR对MCF-7/ADR细胞的IC50由80.22 μmol/L降至12.54 μmol/L;GNA显著增强MCF-7/ADR细胞内ADR的积累,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低剂量GNA能显著增加MCF-7/AD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刘慧英 《当代医学》2014,(26):122-123
目的:为规范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呈报,推进ADR监测信息标准化,分析鹤煤总医院ADR网络呈报系统报表资料的ADR呈报名称与ADR标准术语的符合程度、影响因素和ADR报告水平。方法以WHO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为标准,分析ADR报告数据记录中“ADR呈报名称”与标准术语符合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完全符合术语词总计436个,占表达词总数的89.7%;共涉及ADR术语词汇27个,涉及器官系统12类。出现频率高者依次为皮疹、过敏反应、瘙痒。医生上报ADR数量185条,占总量的54.4%,术语符合情况最好;药师上报118条,占34.7%;护士及其他人员上报共37条,占10.9%。结论目前ADR呈报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医生、药师上报ADR数量占主要地位,医生对术语的把握情况较好,药师对ADR术语掌握程度和对医学知识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情况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24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DR高发年龄段为≤10岁,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中变态反应最多。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抓好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管理。方法依据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建立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健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制度。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不良反应病报告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结论建立ADR监测网络,有利于临床药物治疗及护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查我院抗结核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了解我院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结核病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收集的207例结核药ADR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7例ADR事件以男性患者为主(57.49%),服用口服药的占55.07%,主要是抗结核药和抗菌药引起ADR,引起的ADR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38.28%),其次为肝肾功能损害和全身反应;严重的ADR 7例(3.5%);大部分ADR都有较好的转归.结论 临床用药引起的ADR较多,势必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临床应重视ADR并及时发现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工作的认知情况,进一步促进ADR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统一的问卷,选取3家医院共500名一线医务人员进行ADR报告工作认知情况调查,对问卷各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93份,有效回收率78.60%。调查显示仅有49.36%的医务人员上报过ADR,32.06%没有从相关资讯中获取过ADR信息,63.36%的医务人员不清楚我国是否有关于ADR的法律条款,55.73%的医务人员错误地认为ADR与医疗质量是有关的。结论:调查显示年轻医务人员对ADR报告工作知晓率不高,对ADR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对待ADR的工作态度有待加强。应建立对医务人员进行长期培训和宣传ADR报告相关知识的有效机制,提高ADR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脉冲磁场(PMF)对多药耐药(MDR)肿瘤细胞K562/ADR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MTT法测定敏感株K562/S和耐药株K562/ADR对多柔比星(ADR)的IC50,观察PMF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测定不同频率PMF照射的K562/ADR耐药细胞株对ADR的IC50,分析PMF的逆转效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内ADR的浓度。结果:K562/ADR细胞的耐药倍数为29.36,PMF对耐药株肿瘤细胞增殖无影响。相同磁场强度、不同频率的PMF对耐药株K562/ADR的IC50影响不同,在相同的时间里,70 Hz的PMF影响作用最明显。70 HzPMF处理的K562/ADR细胞中药物浓度高于对照组。结论:PMF可通过提高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对肿瘤细胞K562/ADR的MDR具有逆转作用;逆转作用的大小与脉冲磁场的频率有关,低频率的PMF比高频率的PMF的逆转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8家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统计分析,探讨我州习惯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发掘警戒信号,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黔南州8家二、三级医院2012年上报的ADR报告表393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筛选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累及系统及ADR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4岁的患者ADR发生率高,抗生素药品ADR发生频次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减少抗微生物药的应用和静脉给药比例,科学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并上报的63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3例ADR报告中,50~60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6.5%);以抗肿瘤药居多(39.7%);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60.3%);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4.8%),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18.0%)。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