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MI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并探讨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50例EMs患者根据美国生殖协会分期标准(R-AFS)分期分为Ⅰ期(n=12)、Ⅱ期(n=13)、Ⅲ期(n=13)和Ⅳ期(n=12);根据痛经评分分为轻度(10~14分,n=15)、中度(16~24分,n=18)和重度(26~30分,n=17),同期选择30例门诊健康体检的育龄期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及不同R-AFS分期、不同痛经严重程度血清MMIF及VEGF表达水平。结果 EMs组血清MMIF及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R-AFS分期逐渐升高,EMs组血清MMIF及VEGF表达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随着痛经严重程度逐渐加重,EMs组血清MMIF及VEGF表达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结论血清MMIF及VEGF表达水平可作为EMs诊断、分期及痛经严重程度评估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中的表达,探讨其在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5例异位内膜组织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VEGF的表达情况,并用组织学评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半定量统计,比较其表达强度。结果 VEGF在异位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分泌期EM患者VEGF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 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的过度表达与异位内膜组织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属良性疾病,但具有侵袭、扩散等恶性肿瘤的生长特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引发的不孕及慢性盆腔痛严重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MIF)从多个环节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本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MI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内膜组织及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IF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杨朝晖 《华西医学》2010,(2):320-32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MIF)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IF在8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正常位置内膜组织和58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正常位置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4个不同分期的异位内膜组织中MMI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其正常位置内膜组织(P〈0.05);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同内膜组织中MMIF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③随着分期的增加,MMIF在异位内膜组织中及其正常位置内膜组织中表达均逐渐上调,但只有Ⅳ期与Ⅰ期内膜组织的MMIF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IF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存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生存蛋白和VEGF在51例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及2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生存蛋白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2.94%、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P〈0.01)。VEGF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8.63%、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8,P〈0.01);生存蛋白和VEGF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755)。结论生存蛋白和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异常表达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Ems)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OEms异位、在位内膜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的MIF,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体视学指标平均吸光度的检测.结果 OEms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中MIF的吸光度分别为(0.180±0.013)、(0.158 ±0.022)及(0.143±0.029),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7.676,P<0.001).MIF蛋白在OEms组在位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0.157±0.018与0.146±0.029,t=2.656,P=0.009;0.160 ±0.028与0.137±0.030,t=3.059,P=0.003).结论 MIF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与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较正常内膜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异位内膜组织的侵袭力增强及血管生成与肿瘤坏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密切相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相关性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9例EMs病人异位内膜组织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中的雌激素受体亚型-α(ER-α)、雌激素受体亚型-β(ER-β)及VEGF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EMs预后的关系。结果异位内膜组ER-α、ER-β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χ^2=9.98、4.23,P〈0.01、0.05),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χ^2=4.11,P〈0.05)。异位内膜VEGF高表达的EMs病人复发率明显高于低表达者(χ^2=6.39,P〈0.05);异位内膜中ER-α高表达者VEGF表达率亦相应较高,ER-α低表达者其VEGF表达率亦相应较低(r=0.93,P〈0.01)。结论ER-α、ER-β可能参与了EMs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及异位内膜血管生成的调节,检测VEGF的表达对于估计EMs的预后可能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MIF)、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EMs患者98例,为异位内膜组。按照美国生殖协会分期标准(R-AFS)分期分为Ⅰ期26例、Ⅱ期29例、Ⅲ期22例和Ⅳ期21例;按照痛经评分0~1分57例和2~3分42例。选择同期确诊的良性肿瘤患者30例为在位内膜组。同时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妇女3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血清MMIF、VEGF和Ang-2水平,以及MMIF、VEGF和Ang-2水平与EMs分期和痛经评分的关系。结果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的MMIF、VEGF和Ang-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异位内膜组的MMIF、VEGF和Ang-2水平明显高于在位内膜组(P0.01)。EMs患者的MMIF、VEGF和Ang-2水平随着r-AFS分期级别和痛经评分的升高而升高(P0.05或P0.01)。结论 MMIF、VEGF和Ang-2参与了EMs的发生和发展,有望成为EMs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良性妇科疾病,但其某些生物学行为却与恶性肿瘤类似,特别是组织侵袭和血管形成的能力。从近年的“在位内膜决定论”和“3A模式”中可见血管生成是EMs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实验旨在观察急性胰腺炎大鼠MIF表达变化规律 ,探讨MIF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AEP)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动物模型。分别于Ohr,1hr,2hr,4hr,8hr采集AEP组与ANP组下腔静脉血 ,ANP组腹水标本。ELISA法测定各组标本MIF水平含量。同时检测AEP组与ANP组血清淀粉酶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AEP组血液MIF含量升高 (P <0 0 5 ) ,ANP组血液与腹水MIF含量均升高 (P <0 0 1) ;与正常组相比 ,AEP组与ANP组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MIF表达明显增加 ,提示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MIF可能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2.
Bcl-2、VEGF、MMP-2在结肠黏液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 Bcl-2、VEGF、MMP-2在结肠黏液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资料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芯片技术,对91例结肠黏液腺癌及癌旁组织 Bcl-2、VEGF、MMP-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结肠黏液腺癌中 Bcl-2、VEGF、MMP-2的表达率分别为68.13%、53.85%和60.43%,癌旁组织中三者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26%、30.76%和25.27%,三项指标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cl-2、VEGF、MMP-2在结肠黏液腺癌中的表达与癌组织病理分化程度、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与年龄和性别无关(P >0.05)。结论结肠黏液腺癌的发展,侵袭,转移与 Bcl-2、VEGF、MMP-2的过度表达相关,三者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可以判断结肠黏液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 G F)及其受体(C-M et)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45例(增生期20例,分泌期25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及30例(增生期12例,分泌期18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的在位子宫内膜的H G F与C-M et的免疫表达水平。结果:(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子宫内膜的H G F、C-M et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06,P=0.001)。(2)H G F与C-M et呈正相(关(异位症及对照组r均为0.945)。(3)H G F与C-M et均随月经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对照组H G F、C-M et分别为P=0.015、P=0.023;内异症组H G F、C-M et分别为P=0.003、P=0.015)。结论:类似肿瘤转移和浸润机制,H G F/C-M et系统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heumatoid arthritis,RA)关节液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的关系。方法 RA患者30例为RA组,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2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关节液中MIF、VEGF及PLA2水平,采用RT-PCR检测关节液中MIF、VEGF及PLA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RA组MIF、VEGF和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A组MIF、VEGF、PLA2表达水平在晨僵时间、关节肿胀个数及有无手X线异常改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皮下结节、类风湿因子及血沉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MIF高表达者关节液VEGF、PLA2基因表达较MIF低表达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 RA患者关节液中MIF水平明显增高,并与VEGF、PLA2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检测25例EM患者和25例非EM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EM患者术前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非EM患者(P<0.01),Ⅲ~Ⅳ期EM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Ⅰ~Ⅱ期(P<0.01),术后EM患者血清VEGF水平迅速下降,2例术后3个月复发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呈增高趋势。结论血清VEGF在EM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评价EM临床疗效及病情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CD7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癌组织和15例膀胱正常组织中MIF、CD74和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MIF、CD74和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无或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细胞胞质内MIF、CD74和VEG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类、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而且相关性分析发现,MIF与CD7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9,P0.05),且MIF与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亦呈正相关(r=0.753,P0.05)。结论 MIF可能通过与CD74相互作用,上调VEGF表达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使其有望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治疗的有效靶分子。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也明显高于缓解组(P<0.005或0.001),且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升高组织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增加呈正相关(r=0.51,P<0.005);未缓解组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与初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