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3.
《吉林医学》2016,(12)
目的:分析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38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对38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治疗方式的不同将38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分成两组,输成分血组18例和输全血组20例,分析比较两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输成分血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显著低于输全血组(35.00%),且输成分血组和输全血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PLT、TT、HCT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组间RBC、HGB、PT、APTT、D-D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取血液成分输血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治疗剖宫产术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成分输血方案制订详细的孕产妇DIC治疗方案,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A组输血内容以补充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及纤维蛋白原,临床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时去除诱发DIC病因等综合治疗;B组输血内容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补充单采血小板、冷沉淀,临床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时去除诱发DIC病因等综合治疗。分析两组输血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G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凝固时间(TT)、红细胞压积(HCT)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检查血红蛋白(HGB)、HCT、PLT、PT、APTT、D-D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B组的PT、TT、D-D指标结果改变优于A组,总出血量少于A组(P<0.05)。结论成分输血抢救孕产妇DIC出血有一定疗效,在去除病因后早期输注成分血、及时补充足量的凝血因子可消除其凝血障碍,对赢得抢救时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报道32例DIC患者的治疗效果,着重讨论肝素的使用问题及肝素治疗失败的原因,强调急性DIC患者使用大剂量肝素,亚急性或慢性患者使用小剂量肝素,并要有一定的维护时间。 相似文献
6.
董蔚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13(4):309-31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治疗应除去病因,据情给予抗凝,补充凝血因子、抗纤溶等。产科性DIC阴道出血的处理除上述保守疗法外,也可切除子宫或结扎子宫动脉血管或髂内动脉等等。我院对内科疗法无效的DIC行子宫切除术,效果良好。 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产科DIC患者的抢救过程.根据产科DIC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尽早做出诊断,积极去除病因,给予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治疗,在此基础上,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局部应用凝血酶.结果 13例患者中治愈12例,死亡1例.结论 早期诊断,尽快去除病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重视凝血酶的局部应用,可提高产科DIC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母婴病死率较高,现对我院5例产科DIC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疑难病杂志》2015,(3)
<正>患者,女,63岁,因黑矇、恶心呕吐、大汗、手心痒10 min由放射科转入。患者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碘海醇)检查,造影结束后约6 min出现一过性黑矇、恶心呕吐、大汗、手心痒。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遇大风皮肤起荨麻疹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入急诊抢救室监测示:血压106/66 mmHg,心率108次/min,血氧饱和度83%。查体:神清,精神差,颜面水肿,球结膜充血,唇甲发绀,牙龈出血,四肢皮肤花斑,末梢凉,血管穿刺局部血肿。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血WBC 7.9×10~9/L,RBC 6.38×10~(12)/L,Hb 197.1 g/L,PLT 19.2×10~9/L,余正常。 相似文献
10.
11.
输血监测记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输血监测记录在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将2003年10月至2008年11月接受输血治疗者根据是否采用输血监测记录各项要求进行监测记录分为监测组及对照组,监测组9 689例,对照组9 710例,进行输血反应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监测组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及表现类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纠纷监测组发生1例,对照组发生22例,均集中在同科室与同型血误输的差错、发热反应难以判断、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不及时和质疑输血量等问题上,监测组1例为质疑配血检验费用.结论 采用输血监测记录对输血全过程进行监测记录可明显减少输血纠纷. 相似文献
12.
13.
Background: Hepatitis E, generally known to be transmitted faeco-orally, has been shown to have significant transmission by blood borne route. Paucity of data on asymptomatic viremia in blood donors and higher incidence of Hepatitis E in haemodialysis patients and thalassemics mandat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blood recipients to elucidate the exact incid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post transfusion Hepatitis 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自体输血在心脏择期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择期成人心脏手术患者40例,分为两组,A组为麻醉后储存自体血组,B组为对照组.A组在麻醉后用自体采血机从患者颈内静脉采血600 mL,血压有波动者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或适当的补充胶体,B组不进行采血储存.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放血后、术后24 h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术中失血量、总输血量及例数、血浆用量,术后24 h的引流量.结果 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 (P<0.05).术后24 h的引流量B组明显多于A组,术后24 h 两组患者Hb、Hct、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红细胞、血浆用量、需输血患者A组少于B组(P<0.05).结论 自体输血能减少心脏手术的临床用血,能减少术后的失血量,在整个围术期均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输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应用国产自体2000型血液回输机对30例腰椎手术患者进行术中血液回输,同时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血常规、血清电解质检查。结果通过血常规测定,红细胞回收率90%以上,全部病例术后恢复顺利,无输血反应及感染,血液回收效果良好。异体输血回避率100%,手术前后血清电解质无明显改变。结论腰椎手术中失血量较多,应用自体血液回输能有效减少自体血丢失和异体血输入,既节约血液,又可减少异体输血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的54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接受输血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实验组(24人)与对照组(30人),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对照组只输入异体血。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异体输血量,术后血常规值及输血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自体血732 ml,共计17 568 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313 ml,共计9 400 ml;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血红蛋白值及血小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1人产生输血过敏症状。结论应用自体血回输能有效地减少自体血丢失和异体血的输入量。自体血回输对血液成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目标引导闭环管理措施在输血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输血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目标引导闭环管理措施实施前在岐山县医院进行输血的1 0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实施后在我院进行输血的1 05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样标本平均送达时间、取血后输注等待时间、输血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流程不规范事件发生率以及医护人员平均护理工时。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样标本平均送达时间、取血后输注平均等待时间及医护人员平均护理工时分别为(19.26±10.71) min、(14.95±12.58) min、(13.84±1.89)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43±18.62) min、(33.82±6.39) min、(27.95±3.53) 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备血对象采集错误发生率和标签登记错误发生率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49%、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8%,略低于对照组的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输血安全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共3 215例输血患者为试验组,采用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以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期间我院3 113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统计输血反应不良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阳性率0.40%,女性阳性率(0.60%,10/1500)为男性(0.17%,3/1715)的3.5倍;女性阳性患者中,孕产妇阳性率(1.14%,8/701)是非孕产妇(0.25%,2/799)的4.5倍;肝胆外科、普外科、肾内科共10例(76.92%,10/13),其他科室3例(23.08%,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9例,发生率为0.93%,试验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3例,发生率为0.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9,P<0.05)。结论:具输血、妊娠病史患者为高危人群,肝胆外科、普外科、肾内科为高危科室,在严格执行不规则抗体检测过程后,临床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