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目的 :为提高胰头及壶腹周围癌的疗效 ,总结了我院 2 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治疗胰头及壶腹周围癌的诊治经验。方法 :通过胆红素测定 (>或 <342 μmol/L) ,梗阻性黄疸时间 (>或 <4周 ) ,手术时间 (>或 <6h) ,术中出血 (>或 <10 0 0ml) ,以及有无应激性溃疡为指标。结果 :分析本组胰瘘的发生率为 11.1% (3/2 7)及处理办法。结论 :认为术者的操作程度、术式、及术后充分引流、营养支持治疗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给予的最佳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行PD的8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行肠内营养开始的时间,分为<24 h组(术后24 h内给予肠内营养)、24 h~组(术后24~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及48 h~组(术后48 h后开始肠内营养),比较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各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胃肠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先下降后上升,且≤24 h组患者术后第3天和第7天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其他组(P<0.05)。<24 h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短于24 h~组及48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胰瘘、胆漏、胃排空延迟、腹腔出血及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术后最佳肠内营养时间为术后24 h内给予。 相似文献
3.
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PD)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术后远期疗效极差。作总结我院近20年来RPD 215例,综合分析RPD术后低存活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临床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149例分为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91例).对照组术后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术后24~48 h开始肠内营养.比较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周时血清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体重、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不同.结果 ①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体重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②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3.8±1.3)d,排便时间(6.2±3.5)d,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5.4±2.1)d,排便时间(7.8±4.2)d,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③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13.2±3.3)d,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16.2±4.1)d,前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后者(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它可促进肠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胃癌术后经空肠造口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科为26例胃癌患者术中安放空肠造口管,术后6小时开始经空肠造口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收到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01年7月~2004年6月胃癌手术患者52例,按序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63.5岁;对照组26例,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患者的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1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并发胰瘘患者给予常规生命体征监测、血糖监控、肠内营养支持及引流管护理等.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20~25d后胰液的引流量明显减少,35~40d后胰瘘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及良好的术后护理能明显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我科在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了胃造瘘、空肠造瘘管,早期肠内营养,该法在改善患者体质,预防呼吸道并发症,治疗胃排空障碍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7月至2010年2月我科收治十二指肠癌患者1例,为男性,年龄为55岁;胰头癌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0~76岁;胆管中下段癌5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进肠内营养输注程序中工作流程,实现肠内安全正确的执行,以减少护理安全隐患,提高护理安全。方法对肠内营养期间护士、患者及输注程序中采取相关的管理措施。结果改进肠内营养输注程序中工作流程后,肠内营养流程更加合理,护士操作更加规范。结论加强安全管理,构建合理肠内营养流程,规范护士操作,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创造了安全护理环境。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试述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胃肠手术中同时放置空肠造瘘管,术后早期(第一天)即开始应用肠内营养(能全力)支持(EEN),连续7—10天,第1天用量:能全力50ml 生理盐水500ml,24小时匀速滴入;第2天用量:能全力1000ml 生理盐水500ml;第3天开始,每日能全力1500ml。可经口进食后,逐渐减少肠内营养(EN)输入量。对照组:于术后第一天开始行肠外营养支持(TPN),热量30kcal/(kg/d),氮量为0.2g/(kg/d),用30%Intralipid和葡萄糖提供热量,糖脂比例为60:40,用8.4%Novamin提供氮源。TNA液均经中心静脉导管输入,连续7—10天,开始经口进食后,肠外营养逐渐减量。结果 绝大多数病入都能耐受这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而且使用肠内营养后病人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提前,恢复排便时间提前,体重恢复与对照组基本相当,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平均费用减少,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肠内营养(能全力)可完全满足病人的能量及氮的需要。且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有利于内脏,特别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维持肠粘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从而维持肠粘膜的屏障功能,有利于防止肠道细菌移位,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代谢营养物质所消耗的能量较肠外营养低,在供给同等热量和氮的前提下。体重增加和氮储留均高于肠外营养。一旦发生吻合口瘘、胃滞留等并发症,由于预先放置了空肠造瘘管,可长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从而防止长期肠外营养所导致的导管性败血症和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而且使用简便、安全、费用低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后采用胰胃吻合消化道重建的病例,就本组资料结合文献,对此种消化道重建的方法进行讨论。此法简便可行,能预防胰瘘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目的总结血管控制技术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7月—2010年7月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患者中37例应用血管控制技术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与传统手术组的差异。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5.2±23.6)min和(198.3±15.2)min,(206±42)ml和(637±186)ml,(6.7±1.8)个和(6.3±2.2)个,(13.9±1.7)h和(17.1±2)d,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28.8%。显示应用血管控制技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清扫个数及住院时间与传统手术组相一致。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应用血管控制技术手术切除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胰胃吻合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目前为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还原剂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最有效的方法,该手术在腹部外科领域具有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切除范围广,消化道重建复杂,对病人正常生理状况影响大,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随着近年来手术水平及围手术期处理的提高,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鉴于此.许多医生毁力于改进胰与消化道的重建方法。近年的献报告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胰胃吻合术(pancreaticogastrostomy PG),术后某些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传统的胰肠吻合术(Panereagicojejunostomy PJ)。 相似文献
17.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十二指肠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在腹部损伤中,由于十二指肠位置深在,破裂时缺乏特异性表现,并且多伴有周围器官的重要损伤,容易被忽视。因此,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难度极大,由于其处理不及时,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高。即使及时手术,十二指肠破裂 相似文献
18.
三腔空肠喂养管可以把流质食物直接送入空肠中,并且可以经管道注药,胃腔减压,对于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及早予以二腔空肠喂养管置入后全胃肠道内营养(TEN)可以代替全胃肠外营养(TPN),减轻水电解质失衡,肠道细菌移位、紊乱,肠道粘膜萎缩,肠道牯膜屏障破坏风险,降低医疗费用。空肠置管喂养同胃管喂养比较,最大的优点是不易因胃液反流形成误吸。笔者整理了,近3年对于全胃切除、气管食管瘘以及重症胰腺炎患者予以三腔鼻夺肠喂养管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式空肠造瘘管在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空肠造瘘管组(观察组)、鼻十二指肠管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管相关并发症及术后至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鼻黏膜出血或溃疡、脱管、堵管及营养液经胃管反流等营养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鼻十二指肠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5.0±1.78)d,短于对照组的(8.2±1.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空肠造瘘管进行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安全可行,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许兆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87-88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在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危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EN治疗。观察比较2组排气、排便时间及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排气、排便时间低于对照组,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应用EN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