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阴阳对峙状态是形成体质的决定因素在人体内阴与阳两者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不断地推动着生命过程的进展。《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是指阴阳两个方面在运动状态中的平衡,和在平衡状态中的运动。只有在阴阳等量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唐瑜之 《光明中医》2010,25(7):1131-1133
<正>《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强调阴气平秘,阳气固密,即阴阳的协调平衡对人体的极端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平秘和固密的平衡里面,充满着对立斗争,相对的平  相似文献   

3.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内经》,该思想在中医学中作为人体的一种生理常态,是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以适用为平,"阳"以潜藏为贵,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状态。"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平阳秘"之道,如此才是养生得法,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在揭示人体的生命规律时,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生理常态;同时又指出:“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由此可以看出《黄帝内经》在强调“阴平阳秘”的同时,更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贯穿整个中医学体系,《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指明阴阳平衡对于人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即为阴阳,故治病当求于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指出治病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笔者认为,桂枝  相似文献   

6.
一、以阴阳为本自然界一切变化均以阴阳作为纲领,人与自然界又息息相通,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为此《内经》把四时阴阳作为人类生命之根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便直接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取得统一的全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是“阴平阳秘”,如果阴阳一旦失衡将会导致“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血管新生有生成不足与生成过亢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异常都可以导致疾病的产生或自愈能力的下降,甚至导致不治。这与中医理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有异曲同工之妙。从阴阳之间的关系着手,从"阴平阳秘"角度探讨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并阐示中医药相关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8.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内经》,在中医学中作为人体的一种生理常态,是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以适用为平,"阳"以潜藏为贵,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状态。立足现代医学,可以看成是指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且是一种有序的稳态。"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平阳秘"之道,如此才是养生得法,形神协调,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9.
一、古为今用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相转化,亦体现对立的统一,故《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亦此旨也。阴阳是互补互根的,但必须与自然界相应调节,如《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养阳,顺其生长之性,秋冬养阴,顺其收藏之性,以存其  相似文献   

10.
<正>阳主阴从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阴阳观,它强调人体生命活动中阳的主导地位,以及阴的从属位置。有关其与众阴阳观的关系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本文就与其争论最多的阴平阳秘、阴阳平衡、阴阳合之间的关系逐一展开探讨,以明确其内在联系,进而论证阳主阴从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1阳主阴从与阴平阳秘阳主阴从,实际上就是突出阴平阳秘基础上的阳气主导作用。阴阳的协调,关键在于阳气的旺盛和饱满。《黄帝内经》就说过"凡阴阳  相似文献   

11.
正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肇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张仲景《伤寒论》~([1])。《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进而出现寒热两种病邪,作用于机体不同部位,即出现寒热错杂证。中医治病重视调节阴阳平衡,处方配伍亦是如此,通过处方配伍的寒热互用,从而并治寒热、平调阴阳,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李时珍曾盛赞药物运用之寒热相伍:"此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2])。笔者基于寒热并用的配伍规律和特点辨治皮肤病常获良效,现举验案如下。1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2.
“阴平阳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常用于表述人体的健康状态,但其内涵在教材或者文献中却鲜有阐述,现代多以“阴阳平衡”来代替“阴平阳秘”,与其最初的内涵相差较远,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误导。该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对“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进行了较深入的诠释,以期明晰其不同的内容层次。  相似文献   

13.
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联属其他组织器官,从而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健康的身体,是体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阴阳双方,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由于病因的侵害,引起了正邪斗争,使人体阴阳的失调和生理功能的失常,就会发生疾病.  相似文献   

14.
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内经》所云阴平阳秘,并非阴阳平等。阴阳的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建立在以阳为主导的基础上。本文从临床体悟、附子运用的时代背景及临床意义、临床案例等方面来阐述附子在救治急危重症中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5.
对于“扶正回本”治则的研究,近几年通过临床实践,有所认识和体会,对其治则探讨,简述于下,不当之处,望同道指正。“扶正固本”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1、调整阴阳“阴阳者,神明之府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在人体阴阳是对立而又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维持着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亢则害”如有一方偏亢,则可导致  相似文献   

16.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指出人体的阳气在生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阳主动、主热,有温煦、鼓舞、固卫及化生阴精等作用。所谓“阳密乃固”之“密”,实有“秘”字之义,即阳须平秘、冲和、安静,才有保护阴精、固卫人体、温煦、  相似文献   

17.
对“阴平阳秘”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平阳秘”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从阴阳的相互关系对阴平阳秘这种状态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在揭示人体的生命规律时,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生理常态;同时又指出:"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相似文献   

19.
《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历代医家对阴阳偏盛偏衰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调整阴阳平衡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均极为重视。通常临床多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正治法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方药多用直接调整阴阳盛衰的药物为主。如以  相似文献   

20.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笔者结合《内经》中阴阳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的复杂关系来理解:阴阳虚损,形气不足提示机体正气衰败,病情凶险,仅用针石,收效甚微。若用峻剂单纯补泻其中一方,极其容易出现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的病情变化。阴阳互根互生贵在以"和",故"调和阴阳"乃阴阳两虚证的治则所在。治疗病机为阴阳俱损的复杂疾病时应首予甘药,调整已虚损但又不相和谐的阴阳,使其恢复平衡状态,如此阴阳便可源源不断相互资生,化生形气以固充机体。机体若能阴平阳秘,内外调和,则苛疾不起也。此法看似不着意于补,但补则自在其中,临证用之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