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2评分标准,进行11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10例TIA患者中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31%和64%(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ABCD2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强  任明山  杨毅 《安徽医药》2009,13(5):560-56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脑梗死,早期对TIA患者进行转归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AB—CD。评分法来评估TIA的卒中风险。本文就ABCD。评分法在TIA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BCD评分和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评分,观察2 d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97例TIA患者2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9.6%;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0.9%。预测2 d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法与ABCD2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1(0.47~0.75)和0.71(0.57~0.84);预测7 d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法与ABCD2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2(0.50~0.74)和0.74(0.62~0.85)。结论ABCD2评分法可能优于ABCD评分法。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惠芬  王杏儒  杨建芳 《河北医药》2008,30(7):1019-1019
目前脑血管病仍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形式而发病的,本文对收治的70例TIA患者的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短暂性脑出血发作(T IA)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参照英国ABCD评分标准,结合本组68例T IA住院患者,应用相关危险因素资料改良ABCD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分为高、中、低危组,观察30 d内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68例T IA患者,颈内动脉系统27例,7例进展为脑梗死,占颈内动脉系统T IA的25.92%;椎-基底动脉系统41例,2例进展为脑梗死,占椎-基底动脉系统T IA的4.88%。9例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7例为高危组,2例为中危组。结论:T IA的预后与其危险分层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于会青  何斌 《河北医药》2011,33(18):2805-280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神经内科的急症之一,是缺血性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据报道,TIA发生后,在1周内有5%~10%,90d内有10%-20%的患者发生卒中。因此,早期对TIA患者进行预测及快速危险分层至关重要。目前常用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来评估TIA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DL-C+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法和LDL-C+ABCD2评分法分别测定106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LDL-C+ABCD2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49(0.771-0.927)和0.844(0.768-0.920)。采用LDL-C+ABCD2评分中TIA患者中低、中和高危组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1%、33.3%和64.3%,不同脑卒中风险分层的脑梗死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BCD2评分法是目前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有效的方法 ,结合LDL-C检查结果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繁的TIA更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现分析我院4年来28例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探讨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公认的脑梗死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如何预测TIA后脑梗死,是当前神经内科领域的热点问题。我院应用ABCDI评分法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在常规治疗干预7天后,观察其脑卒中发生情况与ABCDI评分结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危险因素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TIA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5岁,34例)和老年组(年龄>65岁,50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脂、血糖指标水平及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TIA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组糖尿病比率(44.00%)高于中青年组(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胆固醇(CHO)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中青年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β=1.334,OR=1.982,95%CI=1.318~2.984)、CHO(β=3.853,OR=1.748,95%CI=1.361~2.937)、HDL-C(β=2.841,OR=2.328,95%CI=1.472~3.386)、LDL-C(β=1.596,OR=1.853,95%CI=1.653~...  相似文献   

11.
周松 《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62-63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按照ABCD2评分标准评估95例TIA患者的评分,并根据评分分值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95例TIA患者中评分为低危组者1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1%;评分为中危组者66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6%;评分为高危组者11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4%.结论 ABCD2 评分法一套可操作性强、简便、准确的评估方法,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其对医院设备要求不高,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5例TIA患者临床和CTA检查资料,按Johnston提出的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按CT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3例(18.4%)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6.9%、21.1%、37.9%)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脑梗死发生率31.2% (39/125),显著高于动脉狭窄<50%组(P<0.01).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20.0%(25/125),显著高于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30d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92例TIA患者以发病30d为观察终点,3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进展组(n=30),未进展为脑梗死者为未进展组(n=62)。分析两组间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为高胆固醇血症史(45.9%vs28.1%,P<0.01)、糖尿病史(51.5%vs31.6%、P<0.01)、脑血管病家族史(68.5%vs49.2%、P<0.01)、空腹血糖升高(55.2%vs9.7%、P<0.01)、空腹胆固醇升高(59.1%vs34.5%、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3.9%vs55.8%、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血管病家族史(OR=1.616、P<0.01),糖尿病史(OR=1.763、P<0.01)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史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TIA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图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系统)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方法采用脑电图仪(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对55例频繁发作短暂性脑缺血(颈动脉系统)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IA组EE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EEG异常率为68.2%,经t检验异常率无明显差异。结论EEG检查对判断TIA(颈动脉系统)的临床预后判断具有较高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5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血管狭窄或者闭塞是本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TIA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及30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对82例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d及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结果ABCD2评分0~3分TIA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34%,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16.22%,6~7分者为31.82%。30d时分别为13.04%,18.91%,40.91%。血管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15%,30d内高达61.54%;血管〈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3.57%,30d内为5.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CD2评分联合DSA检查是预测TIA7d及30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松青 《安徽医药》2007,11(9):826-827
目的探讨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4例青年人TIA临床表现、可干预危险因素、TCD检测结果、血液学及影像学特点等进行探究,并对其短期预后进行随访分析。结果青年人TIA患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颈椎病较多见;TCD异常率较高;持续时间小于1 h的居多;全部TIA患者在1月、1年内发展成脑梗死分别占3.5%、9.5%。结论青年人TIA并非少见;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与老年人相似;发作持续时间大于1 h者应警惕脑梗死的发生;TCD检测为TIA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的护理。方法对1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仔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64例治愈,46例好转。结论仔细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并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病后90d的预后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61例临床确诊为TIA患者的90d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与正常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61例中90d内发生各种严重血管事件10例(16.4%)。其中DWI异常者发生率为50%(8/16),正常者发生率为4.7%(2/43)。二者预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有糖尿病的TIA患者与预后存在相关性(OR值为7.6,P<0.05)。结论DWI异常、伴有糖尿病的TIA患者预后差。DWI的结果对TIA预后的判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类型,同时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既往研究显示,在TIA后卒中的发生率很高,特别是在TIA发生后90d内,发生卒中危险为9.5%~14.6%[1]。因此,TIA一直以来被视为神经科的急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