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病情凶险,发展极快,病死率高,治疗困难而复杂[1]。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以下简称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方法,腔内隔绝术的开展,使主动脉夹层治疗进入微创时代。  相似文献   

2.
虞桂平  王忠  黄斌  陈国强  吴松  沈凯  刘长建 《江苏医药》2012,38(12):1471-1472
主动脉夹层临床上虽然少见,但其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急性期病死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住院死亡率不断下降;但远期疗效和预后仍不能令人满意.而外科治疗创伤大,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高,尤其对于伴有重要器官缺血者外科手术后死亡率高达50%以上[1].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与传统治疗相比,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等优点.我院自2004年9月开始应用覆膜支架共进行了1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效果好等优点,已逐渐应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我科已完成82例腔内隔绝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结果、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33例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33/33),术后住院(6.0±1.5)d。入路动脉术后无出血、血肿、栓塞及动脉瘤形成、切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血管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tion,AD)是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具有特点的动脉扩张病之一,它是指主动脉腔内高速、高压血流从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扩展,从而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改变.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Stanford B型AD是指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的AD,相当于DeBakeyⅢ型,占AD的30% - 35%.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以其创伤小、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特别是手术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腔内隔绝器具的改进与技术的完善,这一微创技术得到更广泛使用,近期结果令人满意[1-3],在一定范围内替代外科手术,成为Stanford B型AD的主要治疗方法.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改进治疗术式、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的制备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国外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探索主要在20世纪.进入21世纪,国内相对国外进行了更多的相关方面研究,方法包括手术和介入等.本文就其建立方法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方法、临床疗效,探讨扩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头臂动脉时的介入治疗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3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行介入性腔内隔绝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等情况。结果 37例手术均成功,其中34例放置普通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利用"开窗"技术放置覆膜支架封堵夹层破口;2例以"烟囱"支架重建左颈总动脉的血流并放置主动脉覆膜支架。随访中死亡1例,所有患者均无支架移位、断裂、塌陷、术后截瘫及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前景,采取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区可扩大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科2004年2月至2012年12月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33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所有患者术后均行CTA复查,支架无移位,未见有明显内漏患者。其中,高热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一例术后半年出现腰部疼痛,复查CTA支架位置良好,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增快,经应用泼尼松治疗后症状消失。一例术后6年出现Stanford A型夹层,最终因夹层破裂死亡。无截瘫病例出现。结论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院内及长期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了2002年5月至2008年6月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11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术后随访平均39±18个月。结果表明112例手术全部成功,共植入119枚覆膜支架。8例左锁骨下动脉完全被封闭,16例合并严重狭窄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完成PCI,共植入25枚冠状动脉支架。19例发生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术后1个月内3例夹层破裂死亡。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10例术后明显残余内漏,于术后3个月自行封闭。术后半年,3例再发生升主动脉夹层,其中1例行升主动脉外科手术,1例发生截瘫,1例因胃癌多脏器转移死亡。术后1年1例迟发性内漏。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院内及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8-02~2020-02于我院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且术中未发生即刻内漏的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无内漏组,将同期于我院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且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内漏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分析可能导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结果:内漏组术中支架覆膜受损占比与无内漏组占比相比更高,主动脉弓曲率半径、近端锚定区长度较无内漏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支架覆膜受损、主动脉弓曲率半径与近端锚定区长度过短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术中支架覆膜受损、主动脉弓曲率半径与近端锚定区长度过短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右椎优势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时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后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6例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并在术中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右椎优势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右椎优势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在术中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后的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16例患者中3例有短暂的头晕症状,13例无临床不良反应。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右椎优势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时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不会引起的急性后循环缺血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患者平素无症状,一旦破裂死亡率可高达80%~90%,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患之一。主动脉夹层分为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传统手术方法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较高,许多高龄患者因无法耐受手术而失去了治愈的机会,使该病成为一种难治性疾病。腔内隔绝术的开展,使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进入了全新的微创时代。  相似文献   

12.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的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不能耐受开放式手术的老人和有全身严重并存疾病者[1]。我院于2002年4月~2006年9月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36例。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28例,女8例,年龄36~74岁,ASA3~4级。入院距发病时间2h~18个月。36例均有高血压病史,8例合并肺部感染,1例肾功能减退。1·2术前评估根据全身状况和血气分析,初步判断术毕能否顺利拔管。对术前存在低氧血症和…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常见的起病急、进展快、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并发症严重、手术病死率高的心血管外科急症。Stanford分型较常用,而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占所有主动脉夹层的70%~75%,主动脉夹层破口可位于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也可位于降主动脉,同时夹层也可累及主动脉弓以及降主动脉。1838年,Penneck报道了第1例主动脉夹层,至今已过了一百余年。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治疗水平逐渐提升,主动脉夹层的病死率在治疗后较未经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多年来,各种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方式也层出不穷,本文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式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血管外科技术进步和血管腔内器具的不断更新,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治疗现已基本上采用微创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ndovaseular graft exclusion,EVGE)。此术式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等特点。我院早期行EVGE37例全部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自2006年11月至2008年8月应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70例,均取得成功,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经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措施。支架系统需要经过下肢动脉输送到降主动脉病变部位进行释放,良好的下肢入路动脉对于TEVAR的顺利实行非常重要,我院心血管外科自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共为10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病人进行血管腔内修复术,其中两例选择髂总动脉作为入路血管,现报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院内及中期临床疗效,对近4年施行的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46例进行总结。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术后随访1~52个月,平均17±16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表明,住院期间及随访30天内无死亡。46例中发生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11例。2例左锁骨下动脉被封闭;5例发生内漏。术后3个月4例内漏自行封闭;1例术后1年出现迟发性内漏。1例术后半年发生截瘫。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1例术后1年升主动脉发现夹层。随访期间3例死亡,4年生存率89.3%。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院内及中期疗效满意。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准确的影像学评价和选择合适的血管支架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并探讨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合并AR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结果 5例患者均行杂交治疗,先行升主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血管旁路,再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3.4±4.3)d,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内漏、头颅及上肢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杂交手术是治疗合并AR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段,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的一部分撕裂而形成夹层,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形成主动脉壁分离。其发病突然,病死率高。根据Stanford分型,B型主动脉夹层指内膜破裂于左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术期处理.方法:对我院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围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时间10~14 d.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心脏彩超示心功能良好,人造血管通畅,主动脉瓣膜关闭良好.术后2个月心脏彩超、增强CT提示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扩张良好,假腔内血栓充填,未见活动性血流,假腔较前明显变小,心脏各瓣膜功能良好.结论:积极妥善的围术期处理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撕裂后高压血流冲入动脉壁造成的剥离性血肿,易导致主动脉壁破裂,发病危急,预后极差.据报道,50%的病人在48小时内死亡,70%死于1周之内,每小时的死亡危险为1%[1].尽管近年外科手术及内科治疗有较大进步,但病死率仍较高,尤其在夹层急性期,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Parodi等[2]1991年将血管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应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与传统手术相比,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我院于2002年5月~2004年12月行EVGE 4例,占同期收治主动脉夹层病例的10%,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