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颌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分布特征、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63至2010年经病理证实,并资料完整的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65例。结果265例中,颌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35例,其中牙源性174例,占全部病例的65.66%;非牙源性61例,占全部病例的23.02%。大部分病变边缘清晰,无钙化及骨膜反应。21例造釉细胞瘤占全部病例的7.92%,表现为边缘规则的多房或单房肿块,膨胀性骨质破坏。炎性病变13例,占全部病例的4.91%,主要表现为边缘不规则、不清楚,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可有死骨存在;颌骨恶性肿瘤17例,占全部病例的6.41%,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可伴有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结论颌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种类繁多,以良性牙源性肿瘤及牙源性囊肿居多,且多发生于男性和下颌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少见部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特征表现,以提高对动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平片和CT片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脉瘤样骨囊肿的CT特征表现。结果病变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4例;CT显示囊内纤维性或骨性间隔4例;密度不均呈多囊状,病变大部为液性低密度区,边缘表现为分叶状细薄骨壳10例;且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可有骨硬化。增强扫描,囊腔间隔强化而更清晰。结论 CT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囊内的表现,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其春 《安徽医药》2014,35(12):1657-1660
目的 探讨骨肉瘤不同亚型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提高对骨肉瘤亚型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种 亚型11例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11例患者中毛细血管扩张型3例,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内多 发囊变,呈分房状,其内常见液-液平。皮质旁型2例,表现为骨表面的高密度肿块伴瘤骨形成。骨膜型2例,表现为骨表面密度 不均的肿块,可见放射状分布的肿瘤骨,骨膜反应明显,髓腔未受累。小细胞型2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虫噬状破坏,骨膜 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形成。颌骨型1例,表现为以颌骨为中心的软组织肿块,伴肿瘤骨形成。多中心型1例,表现为多发病灶,主病 灶呈典型骨肉瘤表现,周围伴多发子灶形成。结论 骨肉瘤亚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股骨上段(含股骨头)肿瘤及肿瘤样变是临床常见病,其中有些为良性病变恶变或少见骨病变,影像学检查对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笔者收集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股骨上段具有囊状改变11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及特征,复习相关文献资料,以提高对这些疾病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探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的CT表现,提高该病诊断水平。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原发于上颌窦6例,筛窦3例,鼻腔1例,均侵犯邻近骨壁及窦腔或眼眶。结果 10例患者鼻窦内见软组织影,窦壁骨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或者筛孔样骨质破坏,窦腔轮廓消失。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鼻腔和鼻窦内少见的恶性肿瘤,生长缓慢,症状隐匿,CT平扫和增强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作为与其他鼻窦鼻腔恶性肿瘤鉴别点,但是不具有特异性,需依靠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7例行螺旋CT检查,15例行MR检查。结果原发性ABC共20例,继发性ABC1例,均发生于长管状骨。21例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9例病灶内见骨性分隔,18例有硬化边;17例行CT平扫,13例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11例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硬化边显示明显;15例行MRI检查,13例骨质膨胀,11例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 CT及MRI、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肺癌骨转移68例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宝  何银  周莹 《淮海医药》2003,21(4):276-277
目的 通过总结 6 8例肺癌骨转移的影像学改变 ,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价值及表现。方法 收集用常规 X线、CT及 MRI检查发现的 35~ 78岁肺癌骨转移 6 8例 ,将其分为 4 9岁以下组及 5 0岁以上组 ,总结其部位及影像改变发生率。结果  4 9岁以下组 12例 ,占 18%。 5 0岁以上组 5 6例 ,占 82 %。其中多骨转移 4 2例 ,占6 2 %。多发生在脊柱、肋骨、盆骨、胸骨。 79.4 %表现为不规则片状溶骨性骨破坏 ,常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 14 .7%表现为轻度膨胀性蜂窝状骨破坏 ,4 .4 %表现为小片状、斑片状成骨性改变。 1.5 %表现为斑片状溶骨及成骨混合性改变。结论 肺癌骨转移主要分布在中轴骨 ,常多发。CT、MRI发现病变率高 ,且 MRI易发现多发隐匿性病灶。平片较难发现小病灶且用于四肢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典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发生于脊柱的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包括病变发生的部位、形态、邻近间盘是否受累、椎旁是否形成软组织肿块及增强情况等CT改变。结果发生于颈椎3例,发生于胸椎1例,发生于腰椎3例,1例发生于骶椎;2例侵犯相邻的两个椎体,6例仅累及单个椎体;6例椎体及附件同时受累;2例表现为椎体溶骨性破坏并椎体压缩改变,其余6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较明显强化。2例病变突破骨皮质,1例表现为椎旁软组织肿块,1例突向椎管内。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在CT上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对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1例,女,39岁,右拇肿物7年,近三月增大。肿物囊性感,2×3厦米,X线示在第一掌骨远端囊状破坏,关节软骨无破坏,无骨膜反应,病变边缘有硬化表现,与健骨界线清晰,无钙化。作者复习资料20例之X线改变,部位如下:下颈骨33%,管状骨(Appendicular)33%,骶骨19%,肋骨9.5%,1例累及膑骨。位于颌骨者,肿瘤多起自颌骨体下颈角附近,是溶骨性缺损,小于6厘米,周围有硬化,皮质侵蚀而无骨膜反应。管状骨之神经鞘瘤表现为骨干髓腔处溶骨性缺损或营养孔处皮质是偏心性缺损,有2例病变大于6厘米。掌骨病变均位于干骺端,皮质皆有侵蚀,无钙化或骨膜反应,大多数有边缘性硬化。4例骶椎溶骨性缺损中,3例超过6厘米。无小粱,无钙化,无骨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及MRI表现,其中全部病例行X线平片检查,16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结果 2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骨14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距骨1例,跟骨1例,腰骶椎各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DR平片均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行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3例,皂泡状混杂密度2例,腰椎体见有溶骨型破坏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12例,液液平面8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6例T1WI上低信号内见混杂信号,5例在T2WI见液平面。结论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 ,可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并给临床提供更多病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陈建新  郑佳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8):21-21,57
目的探讨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具有完整的X线、CT检查资料,并经手术或骨穿刺病理证实的骨盆巨细胞瘤患者。结果5例患者中2例在CT定位下骨盆穿刺活检。病检结果:1例多发灶(有3个瘤灶),另4例为单发灶。4例病理分型为1级,1例为2级。CT显示骨质破坏区内皂泡状骨嵴及单层或多层骨包壳影,为巨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当骨包壳有吸收变薄、中断或消失,考虑局部有恶变。结论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巨细胞瘤瘤灶内骨嵴及周围骨包壳的细微改变,CT对巨细胞瘤病灶显示明显优于平片。分析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助于骨盆骨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壁神经源性肿瘤CT及病理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胸壁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病理特征.为鉴别诊断,同时还复习3例恶性肉瘤的CT表现.结果5例神经鞘瘤中4例良性,CT平扫密度均匀1例,3例不太均匀,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2例良性有肩胛骨或肋骨邻近骨质压迫吸收.1例低度恶性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有轻度强化,邻近锁骨、肋骨受压并骨质破坏吸收,邻近肌间隙及上纵隔受侵犯.1例神经纤维瘤病灶单发,CT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邻近肋骨受压吸收.1例神经纤维瘤病病灶多发,CT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未行增强扫描.其他3例胸壁原发肿瘤均为肉瘤,其中纤维肉瘤2例,滑膜肉瘤1例.结论CT发现胸壁特别是椎旁区的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多提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若肿瘤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并向周围组织浸润则为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脊柱骨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柱骨髓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15例脊柱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及X线、CT与MRI检查资料.结果 X线平片无阳性发现者5例,骨质疏松不伴骨质破坏者4例,骨质疏松伴骨质破坏者6例.11例CT检查4例表现为骨质疏松不伴骨质破坏,7例表现为骨质疏松伴溶骨性或穿凿样骨质破坏.14例MRI检查1例表现为骨质疏松,13例显示椎体单发或多发骨质破坏所致异常信号,分别呈局灶型、弥漫型和不均匀型.结论 X线平片对脊柱骨髓瘤的诊断敏感性较低,CT和MRI易于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尤以MRI显示效果最佳,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法.诊断时需与脊柱转移瘤、脊柱结核及单纯脊柱骨质疏松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区分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良恶性,使临床治疗更有针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部分经手术病理证实、少部分经活检证实的良恶性骨肿瘤38例,其中18例为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20例为恶性骨肿瘤,所有患者均行普通X线及CT检查,未明确诊断时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良恶性骨肿瘤的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各有其特征性,MR图像更早、更清晰地显示肿瘤对骨皮质、骨松质、髓腔等部位的侵蚀破坏,以及骨肿瘤的病变区与正常界面的显示。结论MR检查对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外科手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患者X线、CT、MRI影像学检查方式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患者X线、CT、MRI影像学检查资料,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分析病变部位影像学特征。结果发病部位为骨骼6例(包括左胫骨1例、右胫骨2例、骶骨1例、髂骨1例、左肱骨1例),软组织4例(纵隔2例、胸壁1例、腹膜后1例)。X线检查发现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CT检查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多有囊变、坏死;MRI表现主要为T1WI为稍低或中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结论 X线、CT及MRI检查均可较好地观察病灶内部结构及周边变化,合理联用可达到理想的定性、定量诊断效果,还可指导手术切除、远处转移分析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35例CT平扫及增强影像,以临床病理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将病灶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组,比较3组病灶的生长部位、体积、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有无转移等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5例GIST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良性肿瘤13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6例。良性、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的边缘光滑程度、病灶形态分叶性状及密度均匀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间质瘤CT平扫示密度多均匀,边缘多光滑,增强程度11~62Hu,肿瘤最大径线均<5.0cm;交界性、恶性间质瘤CT平扫密度大多不均匀,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最大直径均>5cm。结论 CT可作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32例,全部行螺旋CT扫描,其中18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不同类型的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其好发部位及特征性CT表现,CT诊断准确率高.结论CT检查在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上准确度高,可作为胸腺肿瘤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颅底骨破坏的临床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癌浸润性蔓延的 CT表现 ,着重研究颅底骨受侵的部位、范围、形态的 CT表现。方法 对 6 8例鼻咽癌浸润性蔓延的 CT图像和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 5 0例 ,女性 18例 ,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CT扫描以听眦线 (OML )为基线向上平行扫描至颅底 ,向下扫描至鼻咽及颈部。结果 鼻咽癌病人继发头痛和颅神经损害症状是颅底骨破坏的首发症状 ,占 6 8.3%。肿瘤多发生于顶壁和后壁 ,占 70 %。颅底骨破坏包括溶骨性破坏 (48.2 % ) ,硬化性改变 (10 .4 % )和混合性破坏 (41.4 % )。结论 颅底骨破坏是鼻咽癌向上浸润蔓延的主要表现 ,CT对判断鼻咽癌向上蔓延的范围及表现和显示颅底各部位结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